前一段时间,老师让看看尼采、罗尔斯、奥古斯丁、柏拉图、的著作,在图书馆只找到了尼采的书,而罗尔斯、奥古斯丁、柏拉图、的书好像都很受欢迎,已被借空!所以只能说一说尼采的《偶像的黄昏》。
尼采是19世纪西方有名的哲学家,他是继叔本华提出意志论之后,提出“权利意志”的第一人,是对西方哲学与道德等进行全面批判的第一人。
而他的著作有好多,如《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等。
《偶像的黄昏》是尼采在1888年的著作,是其晚年的主要著作之后,他所谓的“偶像”,在文中我觉得是理性与道德等所谓真理,而“偶像的黄昏”则用尼采的话讲是“陈旧的真理行将灭亡”,他就对西方所谓的真理进行的批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在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天才论等方面的哲学思想。
,尼采重新提出并且总结了对于许多主要哲学家康德、柏拉图的批评。
他在“苏格拉底的问题”这个章节里指出没有人可以计算其价值为何,任何试图计算人命价值的人都只是证明了自己具有否定生命或是肯定生命的倾向。
他认为在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发展都是“堕落的”,因为那些哲学家们企图作为自我辩护的工具,而传统思想的权威则被毁灭了。
他也批评当时的德国文化相当单纯而幼稚,并且批评了许多主要的法国、英国、以及意大利文化代表人物。
与这些堕落文化的代表相对照的另一方,则是尼采所提出的凯萨以及古希腊时期的诡辩家们,尼采认为后者比起前者要来的健康而强壮多了。
这本书的最后告诉读者们尼采正在进行一项重新评价所有人类价值观的重要计划,并且提及古罗马的文明成就在尼采来看要比古希腊高得多了。
在认识论上,尼采强调非理性主义,他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视为衰落的征兆,希腊解体的工具,其“理性=美德=幸福”公式制造了一个永恒的白昼------理性的白昼,以对抗黑暗的欲望,尼采认为这些所谓的哲学家与颓废作战,其实其结果并未摆脱颓废。
他立足感官,认为感官根本不说谎,只是人们对他们的证据进行加工时,才会在其中塞进谎言,理性是人们窜改感官证据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到反对理性。
同时理性把感官显示的转化、变化、生成的世界看作假象的世界,相信假象的后面还有一个真正的世界,而尼采则认为这是语言辩护的原因,他认为“假象是唯一世界,真正的世界只是编造出来的”。
他把混淆因果的缪误成为理性的真正堕落,在宗教和道德中都包含着它,教士和道德立法者是理性堕落的始作俑者,在《哲学中的理性》中,指出“理性控制下的道德,是否定对感官的一切信仰,否定人性的全部残余”,因此批判理性应与批判道德紧密结合。
在伦理学上,尼采自己认为他是一个非道德主义者,要做肯定者,而基督教道德是一种疾病,它耀眼的白昼,绝对理性,清醒,冷静,审慎,自觉,排斥本能,反对本能的生活,它灭绝激情和欲望,在根本上是对生命的摧残,对生命本能进行肆无忌惮的谴责,在这种反自然的道德中,生命是衰退,虚弱,疲惫,受谴责的。
尼采认为根本不存在道德事实,而这些所谓道德仅仅是基督教用以削弱人,使人驯化的工具,他肯定人要有敌意和矛盾,只有这样才能永葆青春,他曾说“谁放弃了战斗,谁就放弃了伟大的生活”。
在美学上,他认为人自身就是美的原因,人把世界美化了,一切美都刺激生殖,认为这正是美德效果的特性。
而艺术家不可或缺的是“醉”,是酒神精神,而醉的本质是力的提高和充溢之感。
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就成为这种酒神精神的完美反映,在其中存在着强力意志的作用。
另外,他才还阐释了自由观、天才观、进步观等思想。
尼采反对自由主义民主,认为自由主义损害了强力意志,使人类畜群动物化,他认为战争导致自由,进而解释了“自由”意味着男性本能、好战喜胜的本能、支配其他本能。
所以他所谓自己的衡量标准是依据必须克服的阻力,依据保持在上所付出的努力。
克服阻力越大,付出努力越多,即越自由。
因此,他认为自由人的最高类型必须到最大阻力,恒久地被克服的地方去寻找:离暴政咫尺之远,紧接被奴役的危险的地方,才是最自由的。
总之,他的这本《偶像的黄昏》的目的就是批判业已在欧洲盛行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道德等真理,要求对价值进行重估,肯定生命,发挥酒神精神,推崇强力意志,认为只有不断战斗才能使生命得到幸福,充满着侵略色彩。
而且他在《德国人缺少什么?》中认为当时帝国时期的德国人缺少精神,认为神态僵硬呆板、动作笨拙已成为德国人的特性。
而他在前言中指出:“精神藉创伤生长,人性藉创伤茂盛”,认为战争是使德国人恢复精神的主要手段,战争始终是一切过于内向深沉的心灵的伟大智慧,在它的伤害中即已经有疗效。
而尼采的哲学观最重要的一点是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关注人生,给生命一种解释,给生命的意义一种解释,探讨生命的意义问题。
这与尼采所读叔本华的著作有一定关系。
还有一点看法,尼采认为哲学是非政治的,哲学和政治是两回事。
所以尼采对哲学的看法,第一是对生命,关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学术的。
哲学不是纯学术。
尼采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他认为关键在于没有关注人生。
他认为传统哲学造成的后果是虚无主义。
尼采认为现象背后是没有本质的。
尼采曾经说过:在面临一个晦暗不明、责任重大的事情时,保持其心情愉快绝不是一种微不足道的技巧。
然而,还有什么比心情愉快更为必要的呢?没有纵情欢乐的成分,一事无成。
力的满溢才是力的证明。
——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个问号如此浓重醒目,以致把阴影投在了画出问号的人身上。
负有如此使命的命运时刻迫使他跑到阳光下,抖掉身上变得沉重的、过于沉重的严肃。
对于这样的使命来说,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任何“事件”都是一件幸事。
特别是战争。
战争曾经始终是所有过于内向、过于深沉的精神的伟大智慧。
甚至在伤害中也有疗效。
所以让我们在任何时刻都保持着一颗责任心,选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将会对我们得大学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篇二:关于尼采的读书报告关于尼采的读书报告10哲学张玉 2010424033 最初接触尼采,是从他那奇特的“上帝死了”的观点开始的。
他的经历和他的性格都引起了我的兴趣。
后来听说二战时希特勒他们种种残暴的行径都是以尼采的思想为理论基础基础,又感到震惊。
因为我还没听说过有哪一位哲学家的思想是讲残暴,好战的的,一定是那些残暴的政治家利用了哲学家尼采的思想,为他们做思想辩护。
那么他们又是利用的尼采什么思想呢?这又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在大一那年就已经读过尼采的几页东西,但不深入,也就是看看某位哲学家对尼采经历、思想的解读,现在早就没有印象了。
再一次读尼采,先找了他很有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了三五页,实在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又找了一本《尼采的自我哲学》是解读类的,居然还是看不明白。
先后有找了尼采自己的著作和其他人写尼采的书,大部分还是搞不懂他在讲什么。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对尼采的认识加深了,虽然是有限的。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对尼采只有十六页的介绍评价,比叔本华的多一倍左右,可能由于之前的碰壁,当读到“我讨厌尼采,是因为他喜欢冥思苦想,因为他把自负升格为一种义务,因为他最钦佩的人是一些征服者,这些人的光荣就在于有叫人死掉的聪明”这一句时,感觉说得太对了而有些欣喜。
我很想高声骂尼采“你这个疯子”。
忽然想不如就写批判尼采的东西,这样不也来的痛快。
但是还没有认识这个人就开始对这位伟大的哲学家进行批判,怎么说又有点不自量力的感觉。
但看到杜丽燕著的《尼采传》时,感觉认识到了一个真实、丰富的尼采形象。
这本书讲的深入浅出,比较符合我的理解层次。
因此我就基于这本书的内容,再加上尼采自著的部分作品,主要是《看哪这人》,进行我的读书报告。
如果想知道尼采是个怎样的人,当然要看看尼采对自己的评价。
《看哪这人》是尼采的自传,写于1888年,这是他清醒的最后一年。
他之所以写这一部书是因为“我总觉得有必要说明我是什么人??因为我是如此如此的一个人,可别把我同他人混为一谈!”这是他在序言中所表明的。
我感觉有必要谈一下书名。
“看哪这人”是耶稣受难时受嘲讽的话,然而尼采一生都在反对基督教,他的“重估一切价值”和《道德谱系》等都是针对基督教的伦理道德提出的,但是此时,尼采有自比耶稣,看似矛盾,实则尼采想拯救人类却遭人类冷落的境遇与耶稣是何等的相似。
长期的疾病使尼采参透了怨恨。
怨恨本身是病人所忌,是病人的冤家,很遗憾又是病人最自然的癖好。
没有任何东西比怨恨的冲动更能消耗人的精力了,因而我们必须克制怨恨。
佛教讲“怨怨相报,了无终止,以德报怨,怨恨斯已”,这是让患者心灵摆脱怨恨的途径。
尼采讲对怨恨的克制,也就是讲自制力或自我意志,而基督教只讲信仰上帝,绝不讲自我意志,因而对怨恨宣战,即是在对基督教宣战。
尼采本性好战,因为侵略性的激情属于强者。
然而成为他的敌人也不容易。
他自己定了四条攻击原则,这原则又带有贵族式的矜持。
他不与弱者为敌,如果对手弱需要等到他强大了再战,好单打独斗,喜欢攻击而不是人身攻击。
他认为“攻击是嘉许的证明有时也是感激的证明。
”最后他讲他有“极端的洁净感”。
他对与经基督教粉饰过得东西,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和抵触。
而尼采在与这些人交往中,不是远离他们。
而是克制自己,这便是他的人情味所在。
“我的人情味不表现在同情,而是能够忍受我对别人同情??我的人情味是一种长久的自我克制。
”但是始终尼采都是对这些人是厌恶的,他渴望孤独和返回自我。
第二章开头能尼采就发问“我为什么我知道的比别人多?我究竟为什么这样聪明?”中国人是绝对不会这样问的。
尼采是在自我夸耀吗,当然不是。
他想表明自己从不为一些没有意义的是困扰,而基督教却在讲为什么我们有原罪,为什么上帝是存在的等一系列无意义的问题。
尼采对另一个问题感到异样的兴趣,即拯救人类。
拯救人类与其说靠神来拯救,还不如说靠“营养”。
尼采所说的营养主要指精神和教养方面。
他认为德国式教养是一文不值的理想主义,是教诲人们闭眼不看现实,一心追求那些成问题的所谓理想的目标,譬如追求古典的教养,也就是指苏格拉底以来的哲学传统。
尼采一贯认为,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和艺术,是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的完美结合,苏格拉底把二者分割开来,片面强调前者,用前者压抑后者致使阿波罗精神成为一种苍白无力的标本,从而导致人们“营养不良”。
解决营养不良需要喝烈酒。
酒神精神,即狄俄尼索斯精神是尼采所崇尚的。
只有喝醉后每个人才能达到忘我的境地,忘记自己的身份,成为一个自由人,同时另一个解决方式是和清泉。
这里的清泉,也即是意指泰勒斯的水。
他的意思是治疗德国精神贫乏症,应从前苏格拉底哲学中汲取营养。
尼采还指出营养与地点和气候密切相关。
这是他亲身经历所感,因为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尼采去过欧洲很多地方疗养。
拯救人类的第三个条件是适当的休养方式。
尼采说“任何阅读都属于我休养的范围”,但他生性不喜欢泛泛读书,手不释卷的是几本早年法国著作。
欣赏瓦格纳的音乐是尼采另一个休养方式。
瓦格纳对尼采一生有重大影响,尼采很小就喜欢音乐,并且有狂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