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应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应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应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春发指导老师:刘临安摘要:当国内一些大型建设项目纷纷落入外国公司手中,当国人痛心责问“中国的建筑师都在干吗”的时候,我们是否考虑过为今天的建筑局面承担责任。

诚然其中有诸多原因,但是理论研究的缺乏必为众因之重,我们没能更好的正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赋予今天的建筑,才致使城市建筑在尺规与三角板下湮没。

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析,试着探悉可能的中国建筑之路,希冀能在新的时代民族建筑能以特色取胜。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色建筑Abstract: When lots of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projects are caught by foreign companies one after another in our country, and when people were distressed to ask reprovingly " What are you doing ,our local architects ", whether we consider we must bear responsibility for today's building situation as compatriot. It's true that there are many reasons, but shortag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must be the main one. we can fine which face one's own culture, entrust building for today to inten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just cause the urban architecture forgotten under the ruler and set square. This text passes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rying to find out route of the possible Chinese future building mode, hopes that we could win in the national building of new era with the characteristic.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building一、概述一个尖刻的事实就是:现在大量的国内大型项目的建设设计方案招标的过程中,国外的建筑师频频中标,而中国建筑师部分会以合作者的方式入围,但真正的由中国建筑师独立完成而中标的案例却很少见到。

一个普遍的说法就是现在的甲方、开发商太崇洋媚外,有意排挤中国的本土建筑师。

然而在一些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上,一些国际大师在介绍自己的创作时,总要滔滔不绝地讲自己地创作理论,然后在用这种理论来阐释自己的作品。

而中国的建筑师们却很少对自己的建筑理念加以陈述,比较常见的是在方案设计说明末了加上一句“因地制宜”四个字,以求向传统讨个说法。

因而我们明了和国外建筑师的差距不只是竞标上的得失,更重要的是建筑理论的匮乏,以致于无以承载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何以不能承载现代的建筑理念?我们引以为傲的是传统建筑文化是在传统理念推导下的必然产物,而现代建筑是一种缘起于西方工业革命并以西方文明为托盘的产品时代理念下的产物,所以简单的复合嫁接,或者是移植西方现代建筑于华夏大地势必会造成水土不服,甚至是四不象的怪胎。

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特殊的地域环境,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反映的是包括所有的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是该地区人们存在的屏障,脱离西方文化环境的现代建筑生硬的安置在其他地方是不可能很好的融入到本土环境之中的。

为此,我们只有诉诸历史,研究本土的建筑文化的渊源,从而号准脉搏,发现其发展的内在规律,今而实现本土建筑的现代转型。

二、传统文化观念的形成分析传统的建筑观念的时候,我们应将事件本身还原到原始的大背景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中国文化的缘起。

早期的先民在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东西某种超级生命力量的操控的,他们是更本没法去战胜的,如天崩地裂以及个体本身的生老病死。

生存的本能让他们选择了对这以强大的力量的诚服,进而希望通过自己的虔诚与“不渝矩”能换回这股神秘力量的庇护。

随后人们通过试探的方式发现它的性情,脾气,从而模糊的制定了与其相处的行为准则,即所谓的“道”。

由于神秘力量极其强大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因而“道”就成了与世间诸事物和平相处以求生生不息的法宝。

并且人们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方式理解其他事物在这神秘力量下的具体运作,如四季更变,周而复始等,提出人类社会本身也须像世间万物一样“和天地之序”。

在对“道”的探索中反映出先民的几种心态:一是求生存。

按照“七种欲望”的说法,“求生欲”是生物最本能的东西,因而原始的先民们在求生的欲望下就选择了向强大的神秘力量低头,对其诚服,就是所谓的“顺礼”。

二是求发展。

在强大力量面前先民是弱小与微不足道的,但是探索“道”路却反映了他们对在强大力量支配下自己的活动范围的勘察,通过对世间诸物的观察明白“道”理,寻找到与神灵、自然、以及社会相处的规律,从而拓展了人本身的生存空间。

这也就演变成重要的生存理念。

三是求大和。

先民的霸气在神秘力量面前消逝殆尽,转而希冀能得到一种保护,对处与同一级别的世间万物也都希望能通过“和”的方式实现共同的生存发展,因为他们认为始终有一种大的秩序存在于天地之间,并受所敬奉的神灵的支配,他们要做的就是“克己复礼”,顺应大道。

以和为原则演变成了社会的大和,人与自然环境的大和,人体本身的大和,其目的就是要使自身融入道宇宙大和谐当中去,并成为其中恪守本分的一分子,而非是新秩序的缔造者。

先民最为后世称道的就是其“道法自然”的本事,人们的许多理念都是缘至对自然的观察学习。

而这些理念又成为规范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如侔天作制,象天设宫就是为了让社会能够“和大道”,“顺天理”。

“居中为尊,左右对称”就是人们观察世间万物得出的事物必有其对立面存在,而处其中为佳;日月星辰周而复归、四季更替周而复始,花鸟鱼虫生死转瞬而子系延绵等等形成了人们的以变化为永恒的观点;再者,“一阴一阳,谓之道”“反者,道之动”“阴阳合则万物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等对“道”的概括性的描述,形成了人们最朴素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辨,影响道人们处事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华夏建筑观念文化意义考察》一书中,作者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四大属性,即:将天、地、人、生视为一个整体的运动巨系统的整体性;把建筑作为反映国家典章制度的一种工具充分体现以“礼”为国家文化精神核心的典章性;强调自然因素之间和谐相处才能生生不息的和谐性;以及驱利避害为主要原则,争取良好的物理心理环境,避免不利因素影响的适从性,这是人们的原始观念在建筑中的表现。

盘踞中国正统文化的儒学经典所倡导的“文治教化”辅社会以“礼”即是将自然界之理,天地之道予与社会,使得社会也顺理成序。

历代的诗词歌赋更是表现了对大宇宙观的认同,将自身放置于博大的时空长河中去,感世事变化,书不已情怀。

三、传统文化在建筑上的反映承上所言,中国的传统的建筑观念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建筑只是先民们的思辨理念在具体的生活中建造居住空间这个特定方面的体现。

因此传统的建筑中最核心的建设指导思想是缘至人们“道法自然”所得的理念,如“居中为尊”“左右对称”,等等。

建造建筑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是实现”和天地之序”,顺大道的一个方面。

这也就无怪乎中国古代的建筑是和诸如车骑,顶带等一并归于社会的“制”度范畴,而不是“象西方那样将建筑、绘画,雕刻,音乐归于艺术门下”。

1、崇天观下的天人合一在帝尧时候的“绝地通天”断绝了人与神自由沟通的权力,实现了统治者对神权的垄断,出现了实质上的等级关系。

统治者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将自己宣扬为神的再传使者,他们的存在是顺应天理的,合乎“道”理的,而一般的被统治者无法抗争只有顺应天命。

这样以来,统治者自己的建筑宫殿也多反映所谓的神的意志,从而使统治者本身被神话。

这在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中均有反映。

2、尊礼观下的制度秩序“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究其原因就是“礼者,天地之序也”。

因而,礼作为制的范畴被扩张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建筑中严格限制其规模形制与样式,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帮助人们形成大的礼治观。

3、循道观下的崇尚自然远古的“河图洛书”经周文王在狱中整理而得《周易》,其中记载了大量得关于先民洞察自然所获得“天机”,因而成为后世处事治国的经典。

但到了周之末期出现了所谓的“礼崩乐坏”,社会中的贵族庶民不尊礼法,守乐记,种种行径远离了道的法纪,于是就出现了孔圣人的再论“克己复礼”,以及老子的再论“道法自然”,其目的都是为了让人类社会或者是人本身再次的“天地之序”融于自然。

因而纵观我国传统的建筑处理都体现了“以自然为师”“效法自然”的精神。

如历代帝王营建的诸多园林,都是希望能“表河山之壮美于咫尺云步间”,民间园林则更是希望能“与造化争神奇”,而它们本身又是以自然为依托,为创作源泉的。

4、重生观下的便生利人传统文化的重生观起源于先民“以变化为永恒”的哲学取向,既然变化是永恒的,那么不变就成了瞬间的存在,因而生命个体本身就成了宇宙时空中的微不足道的一小段,终究会在“道”的支配下走向消亡。

感叹时光短暂的同时,也就有了“好好活着”的切身行动,期望身边的一切因素都向有利于生的方向倾斜。

于是,在人生活的主要的时光耗费地-居住建筑的建设上就将一切好的有益于物理心理方面需求的满足因素当成是优先选择的对象,所以就有了集物理心理功用于一体的风水理论,指导房屋建筑的具体选址集设计。

总而言之,中国的传统建筑就是在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及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体系完备而傲视群雄。

四、对传统建筑观念的承接前面的文字简约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成的渊源问题,明白了建筑的发展与居主体的地位的人对自然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而今天国内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观念混乱期。

一方面传统的文化观依旧维系着人们的诸多方面;另一方面,传统的文化观也面临着现代经济观的入侵;整体表现出一种多维与摇摆的特征。

西方的经济价值观中洋溢着对人性的肯定,特别是启蒙运动以后,这种人人平等,对个性的张扬就成了后来“人人英雄”时代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后,经济和观念的全面开放,就使得这东西方价值观在中国大地发生了冲突,传统的有序状态被打破了代之以一种无序与混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