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然药化练习题

天然药化练习题

▪ 挥发油中不具有的通性有( )
A. 特殊气味 B. 挥发性 C. 几乎不溶 于水 D. 稳定 E. 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
▪ 分离挥发油中的羰基成分,常采用的试剂为 ()
A. 亚硫酸氢钠 B. 三氯化铁 C. 高锰 酸钾 D. 异羟肟酸铁 E. 香草醛浓硫酸
▪ 具有挥发性的化合物( )
A. 紫杉醇 B.穿心莲内酯 C. 龙胆苦甘 D. 薄荷醇 E. 银杏内酯
▪ 碱溶酸沉法适用于分离( ) A. 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
萜类化合物 B. 具有内酯键的萜苷类化合物与 不具有内酯键的萜苷类化合物 C. 具有内酯键 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苷类化合物 D. 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 类及其它化合物 E. 具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与不 具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
二氢黄酮
解析结构
从某中药中分离一化合物,分子式C15H10O5,盐 酸镁粉反应阳性,四氢硼钠反应阴性,二氯氧化锆反 应黄色,加枸橼酸褪色,氯化锶反应阴性,。 ▪ UV(MeOH): 267nm, 336nm ▪ 1H-NMR: 6.18(1H,d,J=2.5Hz); 6.38(1H,s); 6.50(1H,d,J=2.5Hz); 6.68(2H,d,J=9.0Hz); 7.56(2H,d,J=9.0Hz);
H CH3
O O
OH B
CH3 H
O O
O C
O
a
b
c
பைடு நூலகம்
提取分离题
槲皮素,多糖、皂苷、芦丁、挥发油,若采用下列 流程进行分离,试将各成分填入适宜的括号内,并指出 划线部分的目的。
蒸 馏液 ()
药 材粉末 水蒸汽 蒸馏
水煎液
药渣
浓缩 ,加 4倍量 乙 醇 , 过滤
沉淀 ()
滤液 回 收 乙 醇 ,通过聚 酰 胺柱 分 别用 水 , 含水 乙 醇 梯度 洗 脱
▪ 区别油脂和挥发油,一般可采用( )
A. 升华试验 B. 挥发性试验 C. 泡沫试验 D. 溶血试验 E. 沉淀反应
▪ 在含氧单萜中,沸点随功能基极性不同而增大的 顺序为( )
A. 醚 酮 醛 醇 羧酸 B. 酮 醚 醛 醇 羧酸 C. 醛 醚 酮 醇 羧酸 D. 羧酸 醚 酮 醛 醇 E. 醇 羧 酸醚醛酮
▪ 溶剂提取法提取挥发油,一般使用的溶剂为( )
A. 乙醇 B. 石油醚 C. 乙酸乙酯 D. 酸性 水溶液 E. 碱性水溶液
▪ 水蒸汽蒸馏法能用于下列除哪项化合物以外的提 取( )
A. 挥发油 B. 挥发性生物碱 C. 小分子游离 香豆素 D. 小分子游离苯醌类 E. 生物碱的盐
▪ 利用亚硫酸氢钠加成反应分离挥发油中羰基化合 物,要求的反应条件是( )
鉴别题
O
OH
O
a
b
分析比较题
某挥发油中含以下几种成分,如采用 硅胶薄层检识,以醋酸乙酯-石油醚展开, 试写出各成分Rf 大-小排列顺序:
OH
OCOCH3
OH
A
B
C
D
O E
分析比较题
含2.0%AgNO3处理的硅胶柱层析,以苯: 无水乙醚(5:1)洗脱下列两组化合物的洗脱先 后顺序为
O O
OH A
OH黄酮 E、7,4‘-二OH黄酮
▪ 某中药提取液只加盐酸不加镁粉,即产生红色的是( ) A、黄酮 B、黄酮醇 C、二氢黄酮 D、异黄酮 E、
花色素
▪ 可区别3-OH黄酮和5-OH黄酮的反应试剂是( ) A、盐酸-镁粉试剂 B、NaBH4试剂 C、α-萘酚-浓硫
酸试剂 D、锆-枸橼酸试剂 E、三氯化铝试剂
A. 低温长时间振摇 B. 低温短时间振摇 C. 高温短时间振摇 D. 低温下振摇,与时间无关 E. 短时间振摇,与温度无关
▪ 在硝酸银薄层色谱中,影响化合物与银离子 形成π-络合物稳定性的因素不包括( )
A. 双键的数目 B. 双键的位置 C. 双 键的顺反异构 D. 双键的有无 E. 含氧官 能团的种类

▪ 黄酮类化合物颜色加深,与助色团取代位置有关,尤其在( ) 位置上 A、6、7 B、7,4‘ C、3’,4‘ D、5 E、引入甲基
▪ 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中含有( ) A、糖 B、羰基 C、酚羟基 D、氧原子 E、双键
▪ 下列黄酮中酸性最强的是( ) A、3-OH黄酮 B、5-OH黄酮 C、5,7-二OH黄酮 D、7,
▪ 萜类化合物在硅胶色谱柱上,用石油醚-醋酸乙酯 梯度洗脱时,洗脱规律为( ) A.化合物的极性越大,洗脱速度越快 B. 化 合物的极性越大,洗脱速度越慢 C. 化合物的 极性越小,洗脱速度越快 D. 化合物的极性越小, 洗脱速度越慢 E. 化合物的极性与洗脱速度无关
▪ 挥发油中脂肪族、芳香族和萜类的含氧衍生物包 括( ) A.醇、酚 B.醚 C. 醛酮 D. 酸 E. 酯和 内酯
▪ 组成挥发油的芳香族化合物大多属于( )
A. 苯丙烷衍生物 B. 桂皮酸类化合物 C. 水 杨酸类化合物 D. 色原酮类化合物 E. 丁香酚
▪ 挥发油如果具有颜色,往往是由于油中存在( )
A. 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B. 薁类化合物或色 素 C. 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 D. 苯丙素类化合物 E. 双环单萜类化合物
4‘-二OH黄酮 E、3’,4‘-二-OH黄酮
▪ 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最小的是( ) A、黄酮 B、二氢黄酮 C、黄酮苷 D、花色素
▪ 下列黄酮酸性强弱顺序为( ) 1)5,7-二OH黄酮;2)7,4’-二OH黄酮;3)6,4‘-二
OH黄酮 A、123 B、231 C、321 D、213 E、132
▪ 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最弱的是( ) A、6-OH黄酮 B、5-OH黄酮 C、7-OH黄酮 D、4’-
▪ 苷元具有半缩醛结构的是( )
A. 强心苷 B.三萜皂苷 C. 甾体皂苷 D. 环 烯醚萜苷 E. 蒽醌苷
▪ 卓酚酮不具有的性质是( )
A.酸性强于酚类 B. 酸性弱于羧酸类 C. 溶 于60-70%硫酸 D. 与铜离子生成绿色结晶 E. 多具抗菌活性,但有毒性
▪ 具有抗疟作用的倍半萜内酯是( )
▪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包括( )
A. 水蒸汽蒸馏法 B. 溶剂提取法 C. 冷压法 D.油脂吸附法 E.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挥发油组成成分有( )
A. 环烯醚萜 B. 脂肪族小分子 C. 芳香族化 合物 D. 单萜 E. 倍半萜
▪ 挥发油具有的通性有( )
A.特殊气味 B. 挥发性 C. 几乎不溶于水 D. 稳定 E. 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
OH O
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化合物
OH
OH O OH
OH O
O
O
A
B
O-glu O OH
O-glu O
C
O
O
D
E
3
O OH
O
OH O
O
A
B
OH O OH
O
HO
O
O
C
D
OH OH
4
习题:比较下列蒽醌的酸性强弱, 并利用酸性的差异分离他们,写出流程。 A. 1,4,7-三羟基蒽醌 B. 1,5-二OH-3-COOH蒽醌 C. 1,8-二OH蒽醌 D. 1-CH3蒽醌
▪ 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 )
A.游离的萜类化合物
B. 与糖结合成苷的萜类化合物
C.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D.皂苷类化合物
E. 单糖类化合物
▪ 可(或易)溶于水及乙醇,难(或不)溶于亲脂 性有机溶剂的是( )
A.游离的单萜类化合物 B. 游离的倍半萜 类化合物 C. 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D.游离的二 萜类化合物 E.大分子脂肪族化合物
▪ NaBH4试剂用于鉴别( ) A、黄酮醇 B、二氢黄酮 C、异黄酮 D、查尔酮 E、
花色素
▪ 不能发生盐酸-镁粉反应的是( ) A、黄酮 B、黄酮醇 C、二氢黄酮 D、二氢黄酮醇
E、异黄酮
▪ 具有旋光性的游离黄酮类型是( ) A、黄酮 B、黄酮醇 C、异黄酮 D、查尔酮 E、
二氢黄酮
▪ 盐酸-镁粉反应鉴别黄酮类化合物,下列哪项错误( ) A、黄酮显橙红色至紫红色 B、黄酮醇显紫红色 C、
▪ 挥发油主要存在于植物的( ) A.腺毛 B. 油室 C. 油管 D. 分泌细胞或树
脂道 E. 导管 ▪ 挥发油易溶的溶剂有( )
A. 石油醚 B. 苯 C. 水 D. 乙醚 E. 氯仿
▪ 挥发油氧化变质后,一般的现象有( )
A.颜色变深 B.比重增大 C.聚合形成树脂 样物质 D. 失去挥发性 E. 气味改变
▪ 组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 )
A. 脂肪族化合物 B. 芳香族化合物 C. 单萜、 倍半贴及其含氧衍生物 D. 某些含硫和含氮的化 合物 E. 三萜类化合物
▪ 组成挥发油的芳香族化合物大多具有( )
A. C6-C3的基本碳架 B. 异戊二烯的基本单 元 C. 内酯结构 D. 色原酮的基本母核 E. C6C3-C6的基本碳架
8、试写出不同取代模式、不同类别黄酮类化合物 A、B、C环氢核磁共振信号特征。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单选
▪ 单萜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为( )
A. 10 B. 15 C. 5 D. 20 E. 25
▪ 挥发油中的萜类化合物主要是( )
A. 二萜类 B. 二倍半萜类 C. 单萜和倍半萜类
D. 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 E. 挥发性生物碱
▪ 即能溶解游离的萜类化合物,又能溶解萜苷类化 合物的溶剂是( )
A.乙醇 B.水 C. 氯仿 D.苯 E.石油醚
▪ 二萜类化合物具有( )
A. 两个异戊二烯单元 B. 3个异戊二烯单元 C. 4个异戊二烯单元 D. 5个异戊二烯单元 E. 6个异戊二烯单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