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1 背景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
近年来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掌握了本病的流行规律,发现哺乳动物中的啮齿目、食虫目、兔形目和食肉目中有30余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明确了浙江省疫区类型主要是以野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
根据浙江省出血热流行的特点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1.1目的为确保***一旦发生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后,能迅速查清疫情,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疫情。
1.2工作原则流行性出血热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同一指挥、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应对、快速反应的原则。
1.3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划》、《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2005]164号)、《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划》等。
1.4适用范围本技术方案适用于本县区域范围内涉及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的各项预防控制工作。
2.疫情监测、报告、分级判定按照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开展监测,按方案要求及时上报疫情。
2.1突发疫情根据我县目前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较低的现状,确定凡一周内,一个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视为突发疫情,应启动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疫情分级:根据本病疫情波及的范围、危害程度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将疫情分为三个等级,即重大疫情事件(红色)、较大疫情事件(黄色)和一般疫情事件(蓝色)。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2.1.1 红色疫情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高发地区10 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且死亡1 例及以上。
2.1.2 黄色疫情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高发地区10 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无死亡病例。
2.1.3 蓝色疫情发生除上述重大、较大疫情以外流行性出血热突发疫情。
3 应急响应3.1蓝色疫情应急响应:一般疫情发生时,由疫情发生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指挥部,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技术指导,由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现场处置。
3.2黄色疫情应急响应:较大疫情发生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建指挥部,省、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技术指导,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现场处置。
3.3红色疫情应急响应:重大疫情发生时,由省卫生厅负责组建指挥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技术指导,县及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现场处置。
4 现场处置4.1 根据不同的响应级别,分别由省、县、县疾控中心组成由流行病学、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等专业人员组成的现场调查组进行现场调查;在进驻现查调查前应准备必须的资料和物品,包括:流行性出血热个案调查表和调查器材,采样器材,采样试剂和采样设备,电脑、照相机等设备。
4.2 疾控中心专业人员通过先期处置得到的信息,到达疫情暴发现场后,应及时向当地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联系接洽,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4.3 再次核实诊断,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相应的标本,包括血、尿液等;4.4宿主动物调查在暴发点的居民区(患者居住地及周围)和野外进行宿主动物种类、密度调查,捕获数量各不少于50只,对捕获的宿主动物进行感染状况调查。
4.5人群感染状况调查采集暴发点内高危人群血标本50~100份,用免疫荧光法或ELISA法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了解人群感染状况。
4.6 根据暴发疫情的实际情况确定病例定义,在暴发点附近搜索病例,病例定义早期亦采用较为宽松的病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
4.7根据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后,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
4.8 描述性分析(三间分布)描述流行病学的目的是阐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强度,在何时、何地、何种人群中流行。
4.8.1 时间分布在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时,必须始终考虑到时间因素。
暴发或流行的估计要求将特定时间的病例数与同期的预期病例数进行比较。
因此考虑时间的时候,需要明确提出有关的时段和时期,弄清暴露和卫生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作好时间资料的来源及资料的处理。
对病例的时间分布进行分析,绘制流行曲线。
4.8.2 地点分布描述流行病学的第二要素是地区,地区特性可提示暴发疫情的地区范围,并有助于建立有关暴露地点的假设。
在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现场调查中,地区资料包括居住地、工作地点、学校、娱乐场所、旅行地点或其他相关资料。
4.8.3人群分布按人群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的目的,在于全面描述病例特征,并发现病例与普通人群的不同。
这有助于提出与危险因素有关的宿主特征,其他潜在危险因素及传染源。
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的假设。
在流行性出血热暴发调查中,需分析患者的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任何有用的描述病例特有的特征。
4.9控制措施对暴发点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以控制疫情的蔓延。
在疫区进行灭鼠(见附件1)4.10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在进入现场前,现场工作人员应进行个人防护,以保护自身的安全。
4.11调查总结、调查分析和评估现场调查工作的书面总结一般包括初步报告、进程报告和总结报告。
初步报告是第一次到现场调查后的报告,它应包括进行调查所用的方法,初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下一步调查建议等。
随着调查的深入和疫情的进展,还需要向上级汇报疫情的发展趋势、疫情调查处理的进展、调查处理中的问题等,这就需要进程报告。
调查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及时写出本次调查的总结报告和疫情分析,内容包括暴发流行的总体情况描述,引起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疾控中心负责对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规范全县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应急工作。
4.12 应急结束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控制期间,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的结果,对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制措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
疫区在实施控制暴发流行应急处理方案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病例发生,可视为暴发流行已经得到控制,省卫生厅宣布应急结束,转入常规防制和监测。
5 附件附件1: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暴发现场灭鼠技术方案附件2: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附件3: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病例个案调查表附件1流行性出血热暴发地区灭鼠技术方案一任务与指标首先,及时对疫点及周围环境进行鼠情调查并进行彻底的灭鼠,将鼠密度控制在5%以下,黑线姬鼠的密度控制在1%以下。
二步骤与要求1 准备阶段逐级建立健全灭鼠防病组织,制定好灭鼠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做好宣传和灭鼠骨干培训工作,准备好灭鼠药物和捕鼠工具,投毒饵的容器,如毒饵箱、毒瓶等。
在投药前对户外(场院、谷垛、柴垛)、室内鼠密度进行一次调查,每个生境不应少于200夹夜。
2户外饱和投饵阶段(灭野鼠阶段)重点对场院、谷垛、柴垛、草垛、畜舍及庭院实行饱和投饵,经常检查食饵消耗情况,随吃随添,吃光加倍。
3室内灭鼠阶段(或称家鼠野鼠一起灭的阶段)每间房投10克,随吃随补,吃光加倍,最好用毒饵盒投放,若无毒饵盒时,投饵处应放木板遮挡,切实注意安全。
4 查遗补漏全歼阶段对户外、室内灭鼠后的鼠密度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查遗补漏全面覆盖,饱和投饵,不留死角,力争全歼。
三应用的灭鼠药物及使用要求1应用的灭鼠药物要求用国家批准的药厂生产的毒饵如溴敌隆、大隆等毒饵。
自制毒饵及配制方法:①双甲敌鼠铵盐毒饵:使用浓度可用2.5/万或5/万。
配制时先将称量好的双甲敌鼠铵盐用酒精溶解,然后加适量的水和少许的白糖,溶解后按浓度要求加苞米渣子或小麦浸泡,搅拌均匀,当溶液被吸干后即可使用(用小渣子最好)。
②溴敌隆母液毒饵的配制:使用浓度5/10万,通常溴敌隆母液多为0.5%,配制时按1∶99的比例投入,先将母液倒入盆中加入适量的水和少许的白糖,再放饵料,苞米、小渣子、大渣子或小麦皆可,搅拌均匀后即可使用。
2 对药物灭鼠的要求①药物要有专人管理,必须注意安全;②尽量将毒饵装入毒饵盒或瓶内使用;③及时查找死鼠并实行深埋。
附件2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暴发点长效监测方案一、背景分析流行性出血热(EHF)国际上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其自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
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发现此病,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人数占世界报道的汉坦病毒感染病例的90%以上,是受汉坦病毒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
浙江省在1963年发现了省内首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至2005年年底共报告发病110055例,死亡1259例,疫情波及全省11个县的82个县(乡镇)。
1986年以后,我县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逐渐下降,2003~2005年连续三年发病率低于3/10万,但是仍有部分县(县)发病率较高,宿主动物密度和带毒率居高不下,群众思想麻痹,免疫接种率明显降低,存在暴发流行的可能。
流行性出血热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进一步系统的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的防制工作。
二、监测目的1.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规律和疫情动态,及早发现和处理疫情。
2.了解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点主要宿主动物的密度和带毒情况的动态变化。
3.为我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制定相应的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内容(一)常规监测1.疫情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报告。
2.个案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全部病例或至少30个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3.血清学核实诊断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报告的部分或全部临床诊断病例进行血清学核实诊断,并采集恢复期血清作分型检测。
4.核酸序列测定全省范围内采集一定量的确诊病例急性期(发病7日内)血清送省疾控中心应用RT-PCR分型方法检测病毒核酸,阳性产物进行序列测定。
(二)哨点监测在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暴发点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的哨点监测工作。
1.基础资料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植被、海拔、气温、降雨量、土壤等。
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人口数、居民人均收入等。
2.人间疫情监测(1)疫情报告:同常规监测。
(2)个案调查: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的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全部进行个案调查。
(3)血清学核实诊断:对报告的临床诊断病例按照不低于80%的比例采集急性期血清标本,少于50例的全部采集,进行血清学核实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