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2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2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7.民族性(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功能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

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经》、佛教教育(3)古代埃及: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4)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身心发展)、斯巴达教育(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5)中世纪的西欧:教会教育、骑士教育;学习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维多利诺、埃拉斯莫斯、拉伯雷、梦田(四)近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国家化2.教育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4.教育的法制化(1880)英国(1763)德国(五)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法国保罗朗格朗)、全民化、化(教育机会均等)、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性第二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在动力。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二)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孔子:《论语》(2)墨家:兼爱非攻(3)道家:道法自然(4)《学记》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课课外相结合)、豫时摩(“豫”预防,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要采取预防措施;“时”把握教学最佳时机;“”不陵节而施,教学遵循顺序进行、学不躐等;“摩”学习中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格拉底:问答法(讽刺、定义);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2)柏拉图:《理想国》(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4)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二)教育学的独立性态阶段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教育观点:1.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作准备,现世目的是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2.“泛智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3.教学适应自然;4.学制系统(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5.班级授课制;6.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2)卢梭:《爱弥儿》,人与生俱来自由平等,纯朴良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教育。

(3)康德: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4)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

教育遵循自然(5)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2.规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规教育学的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教育观点:1.道德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2.教育最高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3.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4.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和他的学生席勒的观点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特点。

赫尔巴特被看做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2)杜威:《主义与教育》,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提出“新三中心论”即“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观点: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生长;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4.学校即社会;5.五步探究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1.实验教育学:欧美;梅伊曼、拉伊。

2.文化教育学:德国;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3.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克伯屈。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前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制度》、凯洛夫《教育学》(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中国贤江化名浩吾《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批判教育学:当代西方;(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容的取舍、教育体制,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促进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容、方法和手段、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三、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容、方法;影响教育技术。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容的选择,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三)校园文化1.校园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其中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与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是核心容,也是校园文化最高层次。

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2.学生文化学生文化,就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特点: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3.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主题统揽策略、个性塑造策略、传统拓展策略、重点突破策略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学自身的历史继承性(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一)发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成熟势力说”)(二)环境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三)教育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条件:外部依赖于家庭环境,社会发展状况;部依赖于教育自身状况,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表现: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四)个体主观能动性三个层次组成: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一)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