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化学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A 、发展清洁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B 、随意焚烧秸秆,会严重污染环境;C 、乱丢废旧电池,会严重污染环境;D 、不应提倡毁林造田,会破坏环境。
故选A 。
【考点】化学与环保。
2.【答案】A【解析】化学变化是指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A 、玻璃破碎,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 、石蜡熔化,仅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 、食物腐败,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 、汽油挥发,仅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物质的变化。
3.【答案】A【解析】A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B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C 、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D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故选A 。
【考点】物质的构成微粒4.【答案】A【解析】常用的化肥有氮肥,磷肥和钾肥。
A 、KCl 属于钾肥;B 、43NH HCO 属于氮肥;C 、()443NH PO 属于氮磷复合肥;D 、24Na SO 不属于常用化肥。
【考点】化学肥料。
5.【答案】A【解析】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A 、花生油是一种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B 、面粉是一种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浊液;C 、白糖属于溶质;D 、辣椒粉属于固体物质。
【考点】溶液的形成和特点6.【答案】C【解析】物质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物质常见的化学性质有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考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7.【答案】B【解析】A 、向试管中塞紧胶塞,试管不应接触桌面,故A 错误;B 、集气瓶口是磨砂的,毛玻璃片粗糙面向下,封闭较好,故B 正确;C 、过滤漏斗下端应紧贴烧杯内壁,应用玻璃棒引流,故C 错误;D 、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应用嘴吹灭,以免失火,故D 错误。
【考点】实验基本操作8.【答案】D 。
【解析】A 、钙离子:2+Ca ,数字应在正负号前面,故A 错误;B 、2个氢原子:2H ,原子符号前面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B 错误;C 、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正负总价代数和为零原则,氧化钠中氧元素化合价:2NaO -,故C 错误;D 、3个氯分子:23Cl ,氯气属于双原子分子,分子前面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故D 正确。
【考点】化学用语。
9.【答案】B【解析】A 、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 错误;B 、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故B 正确;C 、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故C 错误;D 、氧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其次是硅元素,故D 错误。
【考点】元素周期表。
10.【答案】A【解析】A 、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硬水泡沫少,软水泡沫多,故A 正确;B 、用活性炭净化水不可以得到纯水,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不可以吸附钙镁离子,故B 错误;C 、不可用酚酞试液区分二氧化碳气体和氯化氢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和氯化氢气体遇水形成碳酸和盐酸,酞试液均不变色,故C 错误;D 、用pH 试纸测定溶液pH 时,不应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否则会影响测试效果,故D 错误。
【考点】物质的区分与实验操作。
11.【答案】D【解析】A 、混合物与纯净物属于并列关系,故A 错误;B 、糖类与淀粉属于包含关系,淀粉属于糖类的一种,故B 错误;C 、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包含关系,中和反应属于一种特殊的复分解反应,故C 错误;D 、合成材料与塑料属于包含关系,合成材料包括塑料,橡胶和合成纤维,故D 正确。
【考点】概念的范畴大小关系。
12.【答案】A【解析】221942C H FN O 为抗癌新药西达苯胺的化学式。
A 、西达苯胺是一种有机物,故A 正确;B 、西达苯胺由碳、氢、氧、氟、氮五种元素组成,故B 错误;C 、西达苯胺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22144⨯⨯:=:,故C 错误;D 、西达苯胺各元素质量比是12221919:14416226419195632⨯⨯⨯:::=::::,其中质量分数中氢元素和氟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D错误。
【考点】化学式的意义。
13.【答案】A 【解析】A 、若不慎将稀硫酸溅入眼睛,不要先用手揉眼睛,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故A 错误;B 、若不慎将烧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硼酸属于弱酸,以中和碱,故B 正确;C 、若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这是常用的有效方法,故C 正确;D 、若不慎将少量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故D 正确。
【考点】实验安全常识及实验注意问题14.【答案】A【考点】物质的鉴别、除杂与分离。
15.【答案】B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3226NO 4NH 5N 6H O −−−→催化剂++。
A 、该反应中,Z 是由X和Y 分解生成的,故A 错误;B 、一个Y 和W 分子中均有10个电子,故B 正确;C 、参加反应的X 与生成的Z 的质量比为614165289:7⨯⨯﹙+﹚:=,故C 正确;D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一定不变,故D 错误。
点睛∶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一定不变。
【考点】物质的变化,微粒结构,化学概念。
二、非选择题16.【答案】(1)蛋白质 烧焦羽毛气味(2)铁与空气中氧气和水蒸气接触 擦净放干燥处,涂油,喷漆等(3)维生素 蓝色(4)天然气 酸雨【解析】(1)航天服保暖层通常含有合成纤维、羊毛等材料,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羊毛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2)造船需要大量钢铁,未经处理的钢铁易锈蚀,锈蚀的主要原因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和水蒸气接触,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和水蒸气 共同作用的结果。
防止钢铁锈蚀的一种方法是擦净放干燥处,涂油,喷漆等。
(3)“蔬菜面条”比普通面条多提供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维生素和矿物质,蔬菜富含维生素。
取一根普通面条,在面条上滴1滴碘水,可以观察到面条表面呈蓝色,淀粉遇碘变蓝,这是我们检验淀粉常用的方法。
(4)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会产生2SO 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溶于雨水后会形成酸雨,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呈酸性,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之一,使用时应该进行脱硫处理。
【考点】化学与材料,营养及能源,环保。
17.【答案】(1)长颈漏斗 B 2M n O 22222H O 2H O +O −−−→↑气泡连续不断均匀放出 3222C a C O +2H C l ===C a C l +H O +C O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2)浓硫酸 搅拌加速溶解 b【解析】(1)①图C 装置中,甲仪器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②B ,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2MnO 22222H O 2H O+O −−−→↑;若用E 装置收集氧气,当有气泡连续不断均匀放出,此时收集到的氧气比较纯净。
③实验室可以按照“B F F →→→真空气囊”的装置顺序制取纯净的2CO 气体,B 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22CaCO +2HCl===CaCl +H O+CO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 15%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有:计算、称取氯化钠、量取水、溶解、转移。
①在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速率。
②可能导致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b ,量筒俯视读数比实际大。
【考点】实验操作。
18.【答案】(1)干冰 澄清石灰水(2)2O 4C u S O(3)3424CO+Fe O 4CO +3Fe −−−→高温 置换反应(4)Cu Fe 、 H C l 或24H SO 【解析】A 与B 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C 和D ,该反应在工业上口可用于冶炼金属,A 和C 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A 是一氧化碳,C 是二氧化碳,D 在气体E 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B ,B 是四氧化三铁,D 是铁,E 是氧气,F 是硫酸铜,G 是硫酸亚铁,I 是盐酸或硫酸。
(1)固态C 的俗名是干冰,实验室区分气体A 和C 的液体试剂为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E 、F 的化学式分别为2O 、4CuSO 。
(3)A+B C+D →的化学方程式为3424CO+Fe O 4CO +3Fe −−−→高温,D F G H +→+的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44==Fe+CuSO Cu+FeSO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4)向F 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D ,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I 的稀溶液,有气泡产生,同时生成G ,则滤渣的成分是Cu 和Fe ,有气泡产生说明铁与稀溶液反应产生了氢气,铁比铜活泼,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I 的化学式为HCl 或24H SO 。
【考点】物质的推断。
19.【答案】(1)瓶子变瘪,且比装水的更瘪 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2233==BaCl +Na CO BaCO +2l =NaC ↓ 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生成微溶的氢氧化钙(3)红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4)23223Na CO +H O+CO ===2NaHCO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热(5)能量【解析】探究2CO 与NaOH 溶液发生的反应。
(1)实验一:取一充满2CO 的矿泉水,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另取一相同的充满2CO 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 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 ,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瓶子变瘪,且比装水的更瘪,二氧化碳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瓶内气压降低,压强减小。
实验中,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实验二:为检验2CO 与NaOH 溶液反应的产物,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 少许,向其中滴加2BaC1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33==BaCl +Na CO BaCO +2l =NaC ↓实验中不宜将2BaC1溶液换成2CaC1溶液的原因是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生成微溶的氢氧化钙。
(3)实验三: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 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2BaC1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溶液,滴入1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红色,证明X 溶液中有NaOH 剩余,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遇酚酞试液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