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犯罪心理结构: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
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2.犯罪心理结构⑴犯罪动力结构;⑵犯罪调节结构;⑶犯罪特
征结构;⑷犯罪人的心理状态;⑸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3.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
的因素;
4.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有:⑴反社会意识(错误的社会态度、
社会动机和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否定和蔑视);⑵强烈的、畸变的需要;⑶犯罪动机(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
⑷不良兴趣;
5.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⑴特定的气质:①胆汁质→暴力犯罪;
②多血质→诈骗罪;③粘液质→贪污罪;④胆汁质、粘液质
混合型→危害国家安全罪;⑵消极的性格特征(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⑶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⑷不良的行为习惯;
6.犯罪人的心理状态:⑴消极、不良的心境;⑵实施犯罪时异
常的心理状态
7.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⑴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⑵特征
结构中的潜意识;⑶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
8.犯罪心理结构的各要素是综合地起动力作用的,它们之间按
一定层次相互结合而形成内在联系,互相配合与制约地发挥作用,从而产生具有一定特征的犯罪行为,它们的关系是:
⑴不良的个性倾向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的基本动力,支配
和推动着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⑵歪曲的自我意识是犯罪人接受不良信息、诱发犯罪动机的现实过程,对犯罪行为起调
控和制动作用;⑶变态、偏执的个性特征,是犯罪活动染上了个人的独特色彩;⑷与犯罪相适应的心理状态,是作案时必备的心理条件。
9.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⑴一般模式:①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②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③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
⑵特殊模式:①过失犯罪心理结构;②不稳固、不完全的犯
罪心理结构;③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10.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潜在→恶变→衰落;
11.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⑴生物学的原因论(体型说、遗
传说、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⑵社会学的原因论(文化冲突、社会异常、副文化群、社会生态学、标签理论)⑶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病态人格说、低能说)
⑷心理本能说的原因论(侵犯性说、利欲性说、性冲动说、
权欲性说)⑸学习理论的原因论;⑹多元性的原因论;12.犯罪综合动因论: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母系
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和相互作用着的主体内外因素(子系统)所构成的,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构。
其中主体因素是指犯罪人犯罪赖以形成的生理状况、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等因素。
包括:⑴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因素和异常的生物学因素);⑵心理因素;⑶行为因素(犯罪人原有的不良行为特点)主体外因素:⑴社会环境因素(大社会环境因素: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④精神⑤法治环境因素等;小社会环境因素:①家庭②学校③工作④居住⑤交往⑥职业);⑵自然环境因素(地域、季节、时间、自然灾害);⑶情境因素(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
13.犯罪综合动因论特性:①整体性②层次性③结构性④动态
性;
14.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⑴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
择;⑵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⑶萌发犯罪意向;⑷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⑸犯罪决意;
15.犯罪动机;专指引起犯罪行为的活动动机,它是行为人推
动、引发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
经历四个阶段:萌发阶段(初始性、模糊性、内隐性)→过渡阶段定型阶段→消失阶段;
16.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㈠常见模式:⑴渐变型(原发型、
继发型)⑵突变型;⑶机遇型;㈡特殊模式:⑴习惯型;⑵朦胧型;⑶变态型;
17.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类型:⑴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⑵
模仿学习机制;⑶角色扮演机制;⑷自我强化机制;
18.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类型:⑴预谋发动机制;⑵情境互动
机制;⑶挫折攻击机制;
19.犯罪人动机冲突的主要形式:⑴双趋冲突:①良知冲突;
②角色冲突;③利益冲突;⑵双避冲突;⑶趋避冲突;⑷多
重趋避冲突;
20.犯罪动机强化形式:①同一动机强化;②一种动机转变为
另一种动机;③单一犯罪动机发展为多种犯罪动机;其主要形式有:⑴动机的实现;⑵动机的派生;⑶动机的转移;⑷动机的重合;
21.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①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②非法欲望更为强烈;③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④犯罪活动
动向多方向性发展;⑤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⑥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⑦形成犯罪人格;
22.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层次和类型:①暂时型②假象型→表
层弱化;③渐进型④反复型→中层弱化;⑤醒悟型⑥停止型
→深层弱化;
23.物欲型动机犯罪:又称利欲型动机犯罪或贪利型动机犯
罪,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或者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行为。
心理结构特征:⑴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⑵畸形的享乐观;⑶膨胀的物质占有欲;⑷强烈的虚荣心;⑸意志薄弱;⑹不良行为习惯;行为特征:⑴犯罪行为手段多样性;⑵作案手段技能性;⑶作案习惯顽固性;
24.主要的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特征:㈠盗窃犯:⑴错误、消
极的认识特征;⑵恐惧与兴奋并存的情绪特征;⑶相对简单的动机组成;⑷熟练的盗窃技能;⑸不良的性格与习惯;⑹薄弱的意志力;⑺严重的侥幸心理;㈡抢劫犯:⑴野蛮的英雄观念;⑵暴躁、兴奋的性格;⑶复杂的动机特征;㈢诈骗犯:⑴高自我评价的认识特征;⑵虚伪性与狡猾性的个性倾向;⑶高冒险性的个性特征;⑷稳定的情绪特征;⑸形成一定的诈骗习惯;㈣贪污、受贿犯:⑴错误的社会心理;⑵复杂的动机冲突;⑶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⑷职务优越感;㈤毒品犯:⑴吸毒者:①动机简单;②感性认识有余,理性认识不足;③低级情感居主导地位;④自我控制能力差;⑤依赖性强;⑵毒品犯:①追逐金钱动机;②淡薄法律意识;③侥幸心理强烈;④情绪不稳定;⑤意志具有两极性;⑥明显的内倾性性格;
25.性欲型动机犯罪:又称性动机犯罪或淫乱型动机犯罪。
指
以淫乐性动机作为主要犯罪动机,以满足性欲为目的或以性行为为手段达到其他目的的犯罪行为,是一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侵害性权利、妨害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犯罪。
只要包括:⑴强奸妇女罪;⑵奸淫幼女罪;⑶聚众淫乱罪;
⑷其他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如侮辱、猥亵妇女罪等;
26.性欲型犯罪动机特征:①满足性欲;②侵犯的欲望;③报
复;④出于好奇、追求刺激的需要;
27.几种犯罪的不同比较:
28.惯犯:指反复实施同类犯罪并且已形成犯罪恶习的犯罪
人。
29.智能犯罪: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行为人借助高科技工
具和先进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30.少年犯罪心理:罪责扩散心理;㈠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
矛盾:⑴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能力的矛盾;⑵好动好奇和认识水平低的矛盾;⑶兴奋性高于自控能力差的矛盾;⑷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㈡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㈢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31.少年犯罪动机特征:⑴易为外界诱因引起;⑵不稳定;⑶
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型;⑷未被意识的特征比较显著;
32.少年犯罪的行为特征:⑴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⑵情境性;
⑶戏谑性;⑷冲动性;⑸反复性(自身不良习惯的作用、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