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要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要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文明:“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含义,接近今人所谓的广义的文化.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对火的利用)扩展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文明”侧重于社会的物质层面,包括生产力、政治制度等等,并且可以向外传播或被人接受,如近代欧美的工业文明。

文明是可以进行比较的,有一些具体的特征把它们分为先进或落后,比如说生产力水平、社会政治制度优劣。

2、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也称“大文化”。

这一文化领域最简单的分法为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层。

狭义文化是指“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它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也称“小文化”。

3、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我们把广义的文化它们分为四个层次,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物态文化层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制度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它规定了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行为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

心态文化层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烙印。

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分配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这种宗法关系的长期存在,导致了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格局,家族的权力掌握在家长手中,国家的权力掌握在君主手中,国家的政治首领其实就是家长的化身,其特征如下:(1)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大致相同(2)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3)家国同构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5、今文经学:是朝廷为了便于经学流播,下令搜集当时流散民间、口头相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系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遂有“今文经”之称。

今文经学注重探讨经义,强调经世致用。

著作,作为传述的依据。

6.古文经学:是指当时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发现的儒家经书,这些经书因为是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

古文经学注重考据。

7、传统美德: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规范中的精华,这些精华是现代仍应弘扬的,就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内科或合理内核。

如仁、义、礼、智、信。

所谓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让发挥着积极的那些德目。

8、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已奉公、修已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9、书院: 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

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

书院在前代都是藏书或隐居之地,宋代书院将藏书教育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

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江苏江宁的茅山书院等。

许多著名学者在名山或名城中设立书院,招生讲学,学生人数众多。

1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哪些特征?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政治化。

在中国古代,家天下自周代确立,一直延续到清代,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史。

它的特点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一个家族统治一个朝代;统治权之争决定着社会秩序的平衡与否;人情大于国法。

2.封国制度不断封国制度本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废分封,建立郡县。

汉代却又采纳分封制。

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仍然沿用了分封制,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分封制成为传统社会的政治格局;分封制成为传统社会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族是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

家族制度的特点:家族是封建社会结构的基石;社会动荡并不影响家族制度的发展;家族拥有各种特权;家族内部等级森严。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

特征如下: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大致相同;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2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有哪些?(一)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1.重综合,抽象深度不够,科学的“生殖”能力不强,重复发明,长在技术。

古代人有注重实用而轻玄思的思维习惯。

中国传统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使中国古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满足于通过直觉得到总体印象,而不习惯于作周密的、详细的分析。

2.缺乏演绎推理系统,科学的“形式化”不够。

近代西方科学就是建立在用抽象演绎及数学系统对实验材料概括的基础之上的。

中国缺乏这种严密的概括体系,是以科学的可持续性不强。

3.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重道轻器,就是重视宏观之道的探索,重视事物总体特质、事物与环境关系的探求,而轻视一事一物具体形质的研究。

轻视社会生产领域具体器物、具体技能的研究。

中国是一个文化政治化倾向非常强烈的国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只热衷于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而对科学技术持嘲笑的态度。

(二)封建制度的扼制1.科技人员地位低下经学笺注思想对人民的箝制。

在中国古代有成就的科学家当中,几乎都是社会地位低下、淡于名利、安于贫贱的知识分子。

2.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3.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

明清两代的锁国政策、文化专制及其腐败的官僚政治,使得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渐渐与世界脱节。

3中国古代文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反映了当时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愿望,他们身上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都是以人为中心;无论写的是神是怪,表现的都是人的情感和愿望,因此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以人为本。

中国上古传说中有神农氏、仓颉等人物,实际上都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的,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因此都是关注现实的历史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影和古代先民理性精神的体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天人合一。

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文学的目的要通过“载道”来提高和完善人的道德理想,强调文学对社会人生的影响通过形象评价人生,发挥文学的感化教育功能,进而宣扬政治,服务于社会。

文以载道的传统,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培养和浇灌了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和人民的群体利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

三、中和之美1“中和”就是在文学创作中反对片面化和极端,要求中正、和谐,无过也无不及。

强调温柔敦厚的创作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有节制地宣泄情感,而不是把情感表达的过分强烈。

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含蓄深沉、意味隽永、怨而不怒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贵和尚中。

4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基本类型及其与之相关的雅俗对立?从美学角度来给中国古代艺术分类,大致可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一)阳刚之美就是壮美,其特点是强大、雄伟、壮丽、威武、坚强。

阳刚之美能引起人的愉快、崇高、振奋、恐惧等情感。

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以“颜筋柳骨”特有的粗犷浑厚凝重的笔法和结构使人感到振奋、觉得壮丽、威武。

(二)阴柔之美就是秀美。

其特点是让人觉得娇柔小巧,感到优美或美丽。

园林是把自然风光浓缩到一个人造的景点之上,比起真正的自然风光来它小巧玲珑,清山绿水、小桥流水人家,无不体现出阴柔之美。

当然,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并不互相排斥,有些优秀的中国艺术品,同时包融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乐记》这本论述我国最早音乐理论专著的书,己开始以阳刚阴柔之说来阐述音乐的美,说明阴阳相摩、刚柔相济、才有音乐之美。

中国古代艺术所体现出来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有其历史根源,那就是阳刚之美受儒家思想影响,阴柔之美受道家思想影响。

儒家之雅是“熔式经浩,方轨儒门”;道家之雅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儒道都推崇雅而反对俗。

儒道之雅的理论基础是礼法和天理道德之心。

俗的理论基础是与儒道之理相反的童心、性灵、情感。

在风格上,俗表现为狂、奇、趣。

在艺术手段上,俗表现为宜、露、俚、新。

5 中国古代史学有哪些优良传统?它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一、学兼天人,会通古今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史学家及其撰述,一般都具有恢阔的历史视野。

用包容一切的气势和规模,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

会通古今,重视通史著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潮。

二、以古为镜,经世致用1我国自古以来,对于历史遗产和记事写史,很注意借鉴和垂训的作用,所谓“以古为镜” ,发挥史学的经世作用。

2 史学家向来都对国家治乱兴衰给以极大关注,表现出饱满而深沉的政治情怀。

这种政治情怀,大多以经世致用为其出发点和归宿。

三、求实直书,书法不隐我国古代史学家历来把秉笔直书视为持大义、别善恶的神圣事业和崇高美德。

直书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学的求实精神。

四、德识为先,才学并茂1 、德、才、学、识是对史家素质的全面要求,因而它就成为史家的奋斗目标和评论史家的标准。

2、经学是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现,它是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的学说,并且成为修纂史书的指导思想,也是这些史书企图通过历史经验反复阐明的史义。

借鉴意义:6 “仁”德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它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占有什么地位?试对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进行文化比较“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以爱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为根基,“仁者爱人”;其出发点是以“孝悌”为核心的亲亲之情;由此通过“忠恕”的环节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扩充为社会的伦理原理与道德情感;“仁”是一种宽容的精神,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

地位:比较:(一)相同:这两种思想都是一种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1.二者都主张爱人。

“仁爱”思想最基本的内涵是“爱人”,提倡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自己的爱心去关爱别人,从而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理想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