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间励志日志美文3篇

空间励志日志美文3篇

空间励志日志美文3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空间励志日志美文:至少可以开始写第一页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的语汇里最危险的一句话,是用“不值得”三个字开始的。

有一天,我积压了不少工作没有完成,可是我一定得赴一个约会。

我手头只有半个小时可用,而我有一件工作一定得完成。

我心里在说:“只剩了半个钟头,不值得着手做这件事。

”我们常常发现能用的时间不多,可是要做的事却不少,我们会说:“只有这一点点时间,不值得动手去做。

”“不值得”三个字的确很危险,因为这等于说,把整整半个小时浪费了。

把这些浪费了的半小时加起来,可就多得不得了。

要是一个礼拜做五天,每天浪费半小时,一个礼拜加起来就有两个半小时;一年加起来就有130个小时,等于16个工作日全没有派上用处。

我的老师麦克菲登总爱告诉人他怎样学会意大利语的故事。

他每天坐电车从家里去大学,路上要花半个小时。

他每天就用这半个小时学习,居然学会了一种新语言。

别小看半个小时,半小时中你可以完成许多事。

有时候我们说“不值得一试”,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担心工作太难,负担不了,或者才能与财力都不足,不能把工作做好。

我们知道应该一试,可是我们自宽自解地说:“不值得一试。

”英国小说作家斯蒂文森患病之后,自知不久于人世,可是他却说:“要是写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写第一页。

”最要紧的是明白“值得”开始。

空间励志日志美文:你有才华为什么得不到重用之前我特别喜欢说的一句话叫“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后来我更喜欢一句话叫“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

我至今很少见到承认自己不太有才华的,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其实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的预期低于自己的能力,所以总能满意。

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总觉得自己有才华却无处施展,而根据经验来看,“智商低情商高总会有贵人相助,情商低智商高总觉得生不逢时”。

今天和同事讨论人才的事情,涉及到了评判的标准,然后产生的了分歧。

一个比较显著的差别在于业绩是否是一个主要的判断标准,而在我看来,业绩是一个团队的结果,彰显个人的因素则有2,一个是创造性的工作,一个是是否符合企业的价值观。

然后话题回到了之前一个比较有才华的同事身上,最后却郁郁寡欢,含恨离去。

他的才华确实较旁人略胜一筹,所以说明了,才华和被重用并非是必然关联。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讨论的确实是在有才华这个前提下,而不是自以为有才华的前提下,两者差别很多。

其实思考来去,大概的根源在于判断的标准不同。

虽然从本质上,我们更希望极端纯粹的人才,而根据我之前的经历,这样的人确实出现过,然后被其他人齐心协力的给挤兑走了。

这时候,出众的才华反而成了致命的毒药,变成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所以,最终的成功还是一个综合的结果,智商情商才华关系,缺一不可。

当然,还是有极少数人可以超越这个层面,那就是我也很爱说的“我这么牛逼,他们能把我怎么办呢?”当然,想达到这个层次,那你真的必须要从各个层面达到一个巅峰的状态。

在尝试之前,一定要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极端的突破才是真正的突破。

而对于一个组织的领导而言,混沌的前行,才是必要的标准。

如果你危害到了组织的发展,有才无德反而是毒品,倒不如一个普通踏实不跳槽的人更有价值。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领导很弱智,很多时候是因为,聪明的都跳槽了,没地方去的,坚持下来的就成了领导。

所以从做领导这个角度而言,才华真心只是一部分而已。

或者说,坚持踏实稳重什么的也是才华的一部分。

有一个悖论则是,老板喜欢努力踏实的人,而有才华的人往往又有蓬勃的野心,这样的人不够稳定所以老板培养出来之后也是给别人做了嫁衣。

所以有时候,老板对这样的人就比较谨慎,尤其是在公司平台不够大的情况下。

所以最后成功的人,有才华是一个前提,而踏实肯干能守得住寂寞,等待爆发的机会,才是一个关键。

而就算你没有才华,你肯踏实做事老板也会比较信赖。

所以总结到这里你会发现,才华只是一个必要因素,但绝不充分。

如果你没有得到重用,那么两种情况,要么是你不够有才华,这种居多,弱者并不值得可惜。

可惜的是有才华情商却不高,让大家敬而远之,退避三舍,就曲高和寡,非常遗憾了。

所以你要区分自己得不到重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不够有才华,事情做不出成绩。

还是做事挺出色,但是大家都不喜欢你。

前者的改良方式,只能是坚持努力靠忠诚和感情取胜,后者的改良方式则是,要么你改变自己的个性这太难了,要么就去找一个喜欢你的领导。

气场匹配有时候是非常重要的。

应试教育给我们一个绝对量化的思考习惯,就是考99分的一定要比考98分的强,但社会上的事情绝非这么简单。

一件事情的成功是各方面原因综合的结果,而最终的结果往往符合木桶理论,成绩往往取决于最短板的高度。

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是需要刚毕业的学生适应几年的,因为已经没有了类似分数这样的判断标准,最后的判断结果就只有是“功夫就是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的躺下”的结果导向。

彼得法则告诉我们在职场中,大家都趋向升职到一个自己不能胜任的岗位,最后的结果就是大部分领导岗位其实都不太胜任。

而如果我们能够准确的判断自己的水准,90分的能力做80分的事情,其实才是最优选择,这样大家都给自己留有了余地。

只是这种留余地的智慧做法,和我们喜欢推崇的全力以赴又是一个悖论。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前者是均贫富的思想,后者则是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突然发现知识点有点多。

最后总结一下,你有才华为什么得不到重用的结论。

1、其实你没有才华。

2、情商低。

空间励志日志美文:你知道你的长处是什么吗? 我是如何寻找到自己的长处的,这个过程我用了七年。

自从我开始写关于职场上的一些心得分享,就收到了很多人写来的邮件,和我倾诉工作里遇到的困难,其实我哪里有什么经验,比起同龄人来说,我是非常典型的晚熟派,甚至曾经有一个阶段我生活得很灰暗,拥有极其强大的负能量。

我在大学时代并不是一个特别能出风头的人,更多的时候我喜欢钻进自己的小世界里去,大学期间最喜欢的是画画、听广播以及写字,这三点看似大相径庭,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需要直面和人打交道。

我在学校组织的社团就是关于画漫画的,那时候自己有点投稿经验,所以当时召集新人加入社团,办活动,画海报,都是自己亲力亲为,而且忙的不亦乐乎,但是举办社团活动你总要有主题才行吧?我就硬着头皮去上台做老师,假模假式的给大家分享我过去的一些经验。

我记得第一次活动那天来了三四十人,我站在自习室的讲台上,貌似平静地说话,但是我的小腿其实一直在不由自主的颤抖。

虽然不是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发言,但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其实很害怕面对别人,我更害怕被围观,被注视......我大学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但是梦想却是成为一名漫画家,因为我喜欢的北条司、成天美名子都是服装设计专业出身,我悲惨的漫画投稿历史从初中就开始,一直到大学也没能发表过一个故事,我将这些归结为没有时间创作,完全忽视自己水平、技术、画工、创意等诸多平庸的根本。

我的投稿历史在大一就创下了一个开门红,发表了一个四页的小故事,让我连续三个月跑书店去查杂志,也因此才知道杂志都是提前三个月做好的,买到有我作品的那期杂志之后兴奋幸福得半个月都睡不好觉,之后参加一个小杂志的比赛意外的获奖更是让我信心大增,但随之就又进入了屡投不进泥牛入海的状态。

后来因为社团活动的壮大,院报的主编找到了我,让我开一个漫画专栏,我也算是梦想小小实现一把,还在当地的报纸上冒充小朋友去投稿,获得了一点点发表后的虚荣。

我的文字功底还好,高中时代一直都是班上作文范文的代表,偶尔投稿发表个文字啥的也还可以,唯一的问题是,我只能写自己的故事,不太会编。

不过大学时候一心都扑在漫画上根本没去细心打理过这些。

广播情结是从小就有的,只是大学的时候开始泛滥,头脑一热还去了学校广播站,后来阴差阳错的去了当地的电台做了几期嘉宾,一毛钱没有还要自搭车费,但是自己依旧玩的不亦乐乎,大三那年还回老家参加了一个电台主持人选拔,蝉联过四周的冠军。

所有这些都还算是让自己开心、娱乐、丰富的爱好,都在毕业之后土崩瓦解,差一点就灰飞烟灭。

我其实并不爱我自己的专业,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和我当初一样,读的专业其实自己并不那么喜欢,也可能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很多的爱好,所以就没有好好钻研本专业。

毕业的第一年,我为了对得起自己四年所学,真的去找了服装设计工作去上班,但是在经历了枯燥的设计、重复的流程和抄袭严重的市场打击之后,决定彻底放弃自己所学,那个时候我把转行这件事看的太简单了。

我总以为我有这么多爱好,总能找到一个适合我自己长处的工作。

可谁知,这一寻找就是七年。

七年里我从原来的设计师变成了杂志编辑、图书策划、广告人、公关公司执行、期间为了生计还兼职做过电视栏目编导、小说连载作者、配音演员、话剧演员、电视剧编剧、插图师。

那时候为了努力赚钱、为了缴房租、为了还外债,为了让自己可以过得更好一些,我在不断接各种兼职的过程里拓宽了自己的爱好,我就好像一枚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不停地奔跑,不敢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每次都很害怕被行业、被工作所抛弃,我不断对自己催眠说:技多不压身,只要有机会你为什么不去试试?只要有人肯给你机会,你为什么不去挑战自己看看?你不去做,你怎么就知道你不行呢?我的自信坍塌来自于毕业四年后的一次大学同学聚会,那是毕业很久以来的唯一一次我参加过的聚会,至今想起来我都觉得深恶痛绝。

那次聚会的理由是我最好的朋友结婚,她好心的专门把早年同一届的朋友放到了一桌,于是那一晚上我都如坐针毡,昔日同学见面不可避免的会问起,现在干的怎么样?一个月开多少钱?买房了么?巴拉巴拉。

当时那一堆人里有毕业之后转行做了室内设计的,薪水过万;有结婚后在北京买房的,即便是家里借钱出的首付也算是有个可以安身的家,有职业发展不错步步升迁的,有未来明确打算自己开公司的,和他们比起来,我似乎还是大学时代那个看什么都感兴趣,带着一双好奇的眼睛看世界的毛头小子,拿着每个月三千出头的工资,做傻小子闯世界的美梦。

不论是从财力收入还是未来规划,抑或是人生目标,他们都给我做了一个最好的表率,那一晚上我觉得自己又羞愧又自卑。

因为我第一次意识到,这几年其实我都一直在忙碌,却不知道为什么忙,我也没有什么职业规划,就是有一份工作打工饿不死就可以,我有大量的兼职机会,但是不论是合作时间还是最后的收入都极其的不稳定,我一直以为我要活得不像他们那么落入俗套,却最后才发现其实最可笑的是自己......人人都说你有才情,合作过的人都说你态度不错、合作愉快,但是你怎么知道那不是因为你是新人,因为你价格便宜呢?我以为自己摊开了可以吸收更多的知识,却发现自己的耐心太少,每一项其实都是浅尝辄止,你看似名头繁多,却在哪个领域都不过是一个新手而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