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年孤独书评

百年孤独书评

百年孤独书评(来自豆瓣)

.一.无孤独不浪漫

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

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布恩地亚家族呢?漫长的几代人之中,有手艺灵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聪明机灵的、有勇敢坚强的、有吃苦耐劳的、有光彩照人的……他们有坚毅的眼光,不轻易言败的性格,无论是旅途劳顿的南征北战,还是通宵达旦的欢娱,他们都可以用他们特有的魅力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女性。我无法看出这个家族有什么弱点,但他们最终也不过才经历了短短百余年,然后狂风袭来,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后代和关于他们的记忆,很快就那么无影无踪。但却看不出有什么值得惋惜后悔的地方。

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百年孤独这本书呢?我不记得自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特别兴奋或者特别悲痛的心情,我觉得文字象水一样在我眼前流过,即便是难以理解的家族谱,时而现实时而魔幻的写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历史……这些那些打乱我读书节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当然地被我所接受,我仍然以几乎不动的姿势一页页地看下去,看的时候在想什么我并不清楚,就好像小时候放暑假刚刚睡醒的午后,我躺在地上看着墙上时钟一分一秒走过。我没有起床,也没有在等待什么,我在干吗呢?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议的,在读这本应该不算是喜剧的故事时,我竟然涌起一种类似于平静恬然的快乐。就好像我知道人终究会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阳光的瞬间,仍然忍不住微笑。

这是本没有爱情却非常浪漫的书。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办法抵抗孤独,参加革命也好,反复地做手工活也好,沉迷于情欲也好,读书翻译也好……这里面包括了人类一切可以抵抗孤独的办法,如果有充满爱心的无聊人士,完全将这本书变成工具书,把名字起成《抵抗孤独的一百种有效办法》,换上蓝色白色的书皮,写好书腰,用大号字体和一点五倍行间距印刷,放在当当或者卓越的首页进行热卖推荐。

想来应该卖的比《百年孤独》好许多才多。

矫情一点的文章里经常会看见,在这个城市里,寂寞泛滥。其实吧,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时不时地出来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它说上一句笑话,你就不知道如何是好。

有阳光也有雨水,有爱情也有孤独。其实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必花那么大的心思去抵抗它呢?写一本书,做一次爱,去一个好地方,爱一个好姑娘,赚一百万以后再赚一千万……这些都不错,但不要把这些变成抵抗孤独的武器。不不不,各种各样的体验都不过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应该是作为战斗的筹码白白被牺牲掉。孤独无法抵抗,孤独无法遗忘,孤独不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变老衰弱,孤独不会因为爱人增多而变浅薄苍白,孤独它在这里,不动不逃,偶尔出来说几句冷笑话。

孤独随时出现,我们能够怎么办?那就附和它笑几声罗。仔细想来,它并不是什么残酷的敌人,它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伴着我们,而且将不离不弃陪伴到死神来到。它提醒我们珍惜眼前,它督促我们体验人生,它使我们在成功的时候可以清醒,在失败的时候淡然一笑。它让我觉得许多东西值得试试看去争取,也让我觉得许多玩意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些东西,从出生到死亡,别人无法体会,无法替代,无法夺走——孤独就是其中之一,它流动在我的血铭刻进我的骨,它时而让我活的热烈,时而让我安静无奈——但我很高兴我比想像中容易地接受了它,它让我在一个人的时候,知道自己是谁。

浪漫是接受并享受无法改变的结果,浪漫是敢去玩一场必输无疑的美好的仗,浪漫是情有所用,心有所属,但同时不会遗忘自己是谁:请容许我介绍一直在教我如何浪漫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做孤独。

二..除了孤独,我一无所有

我对所有事情都有兴趣,所以我经常上当,在一个冷漠的社会里,你的热情在他们眼睛里就是不成熟。他们为面子活,你为兴趣活,你觉得你这样很开心,他们觉得你很无聊;你觉得你很真诚,他们觉得你在标榜自己。所以,我现在即使有兴趣也会装做“平常心”的样子,只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我这个人比较可靠。激情永远不能放在口头上,放在口头上就是闷骚——马上就给你扣帽子。你必须“一个巴掌上去,给人看到五根手指头”,他们才觉得你和他们一样。一样了,接下去才可以交流。不一样就要培养,培养不出,就是你领不清——人生除了物欲和强迫之外,几乎一无所有。即便如此,还要相互误读、有时夹带了各种自嘲与挖苦。难怪当我读过《百年孤独》这样的小说之后,竟会流泪。我的生命接下去的一切似乎只剩下白描了。我不会缝殓衣,也不会做小金鱼,更不会升天。杀掉三千多人对我来说也只是一个数字而已,我是多么渴望生活呀,但生活却连看也不看我一眼,我被禁锢在羊皮纸里,因为我很孤独;因为我很孤独,所以我只能去那个地方……

这本书有些章节很变态。比如猪尾巴、便盆房、“失眠热”等等,但语言却很质朴,而且直接涉及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所以,它才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人,这种卑劣的东西大多数情况下就是这样的。他们除了孤独,一无所有。甚至连哭泣的时候,也没有眼泪。心里想的还是最实际、最可靠、也最无聊的鸡零狗碎。能在马尔克斯字里行间中读到乖戾、愤怒(而不是魔幻)的人才是真正读懂了这本小说。然而读懂之后又能怎样呢?什么也做不了,一切都是注定的悲剧,再往后人们会称呼这样作品叫“伟大”——仅此而已。

三《百年孤独》之“面对行刑队” “孤独”

读《百年孤独》前便有充分心理准备:小说纵跨百年,七代人,人多,名字都很长,长得还都很像,布恩迪亚家族给新生儿命名总是翻来覆去叫“奥雷里亚诺”或者“阿尔卡蒂奥”,一堆酷似或者干脆一样的名字听说是很多人怕读和读不下去《百年孤独》的重要原因。于是从翻开《百年孤独》起,我便一支铅笔不离手,出来一个人物就编个号,抄在本子上,注明页码,需要的再标注上这人是谁谁谁的后代,和谁谁谁什么关系等。其实网上很容易找到“布恩迪亚家族谱系图”之类的东西,而且据说除了范晔这版,也就是唯一的非盗版,其他的中文版都有人名录。但这跟我原始手工笔记下来的肯定不同,一是我按人物出现先后记录——不是“出场”,有的人名仅被提及,但细究便会一再领教马尔克斯不可思议的缜密和作品的严丝合缝,所以也收录其中。当然,细读再细读,那些大隐隐于市的错误便会跳出来,这个我后面也会说。二是我记下书中所有有名有姓的人物,而非仅像谱系图或人名录那样只有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此一诚恳的土办法于我来说受益不少,至少阅读中省却了少不了的回翻——看看这人究竟是谁,我充其量只需要核查一下名单,立刻便能恍然大悟。解决了人物辨识的难题,《百年孤独》于是读得无比陶醉,说“震撼”太俗了,是欣喜,是开怀,是极大的享受!怎么有这么好看的书!?《百年孤独》在我眼里真的不可思议的好!

在给人物编号、加注、笔记时,很快便注意到了“孤独”这个词的频频出现——“百年孤独”嘛。于是顺手也给“孤独”编起号来。但读的过程中并没觉得它有多特别,反正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总是孤独的,虽然他们个个都由着性子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家族故事缤纷丰饶无比,但人人都难逃孤独。当然要看到《百年孤独》中的“孤独”,也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是根本不需要同情和怜悯的。他们家的孤独,是特立独行,是骄傲和尊严,是彻朗和超绝,特别是到了晚年,你看:“沉默寡言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对家中重新焕发的活力视若无睹,约略懂得幸福晚年的秘诀不过是与孤独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她(丽贝卡)辛苦多年忍受折磨好不容易赢得的孤独特权,绝不肯用来换取一个被虚假迷人的怜悯打扰的晚年。”但马尔克斯书写的那个态度,就是他对他笔下的布恩迪亚家族家传的孤独,又是深刻同情和怜悯的,特别是站在这个家族百年兴衰之末来看,多徒劳的一大家子呀!但我说读的过程中并没有觉得这几十处“孤独”有多特别,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整本小说气势磅礴,光怪陆离,无处不在的神来之笔,弥漫始终的诗一样的气息——阅读她,始终陶醉在说不清道不明、醺醺然的快乐中……实在不大会为不断碰见“孤独”而格外激动,否则根本就来不及激动,虽然我实际上基本就是在来不及激动的状态下读完《百年孤独》的。可是在整理这份“孤独”备忘,为每一个“孤独”——有几处把“孤寂”也算在了里面——确认归属时,才强烈发现它十分清晰地呈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孤独的路径与全貌——绵延六代,无人能逃,防不胜防,盘根错节,深入骨髓,根植血脉,是基因,是宿命。

另一件编号的活是为《百年孤独》的经典句式“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做的,因为那种时空的强制移置是一种不由分说的“注意!”类似电影中的特写或者定格,根本不可能忽视它。人之将死,所忆所念,不是刻骨铭心的,也是憾悔牵萦的,这无论是对于母亲眼里“爱无力”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来说,还是对于马孔多第一位暴君阿尔卡蒂奥来说,都是没法不特别注意的。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篇东西只能看作笔记,备忘,或者统计清单,而非读后所感——对那些纷繁杂乱的感想,我根本没想好从何入手,如何取舍,这也是先做这件笨活的重要原因。这是十足的笨人笨活,因为找不到范晔版的电子版——否则统计这码子事,多么轻而易举!以下内容是我一处处标注、记录,再一字字录入的。原始手段出来的活,又难免会有遗漏或错误。

在“孤独”备忘中,有两处“孤独”——34和58——本不想归入,因为它并非真正特指谁孤独,但为了“孤独”的完整性,还是保留了。编号后的人名是“孤独”的所有者,后面标注页码的为引文,有的加了“注”,而引文本身很明了的,则未注。不过,要特别单列的,是《百年孤独》中的第一个“孤独”,马尔克斯把它献给了森林中那条大船的存在空间:“整艘船仿佛占据着一个独特的空间,属于孤独和遗忘的空间,远离时光的侵蚀,避开飞鸟的骚扰。“P11

一、《百年孤独》之“面对行刑队”

书中大致有九处时空错置到面对行刑队的描写,其中六次的主角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三次是阿尔卡蒂奥。在奥雷里亚诺的六次中,一次与靴子有关,一次与眼神有关,一次讲他对母亲关于皮埃特罗和阿玛兰妲成亲的意见,余下的三次则都与“冰块”有关:

1、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P1

2、以至于多年以后,在政府军军官向行刑队下令开枪的那一刻。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又回想起三月里那个温暖的下午。P14

注:就是去看冰块那个下午。

3、当行刑队瞄准他的时候,怒气凝成黏稠苦涩的东西,麻痹了他的舌头又迫使他闭上眼睛。那一瞬间晨曦的银白色光芒隐没,他又看见了小时候穿着短裤系着领带的自己,看见了父亲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带他走进帐篷见到了冰块。P115

冰块最早是吉卜赛人带来马孔多的,那一年哥哥何赛•阿尔卡蒂奥十四岁岁,弟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六岁。冰块被吉卜赛人说成是所罗门王的宝藏,放在海盗藏宝箱里,巨人看守,付费观看。箱子一打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