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生态学

园林生态学

生态学:研究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
境相互作用和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个体、种群、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景观生态学
生态因子:在生态环境中,对生物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或分布起着影响作用的因素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中的各个要素
生态因子一般作用特征:综合性、主导性作用、直接性和间接性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和可补偿性作用限制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极限时,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扩散或分布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些因子就为限制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生长受处于最低量营养物质的影响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最大状态之上时,生理现象停止
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接近或达到某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
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光照强度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
有利于果实的成熟,对果实的品质也有良好作用
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重量增加有重要的影响
植物对光强的适应:
阳生植物:只能在全光照下正常生长,弱光下发育不良耐阴植物:阳光充足生长最好,稍有荫蔽不受损害
阴生植物:有较强耐阴能力,不能忍受过强光照
光质对植物的影响:○1不同波长对植物有不同作用
○2短波光多,植物茎叶富含花青素
光周期现象:生物的行为对日照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按光周期植物分类:
长日照植物:生长发育的某阶段要求每天有较长的光照时数,日照必需大于或暗期短于某一时数才能形成花芽短日照植物:要求光照短于临界光期才能开花中日照植物:要求日照与黑暗各半的日照长度才能开花
日中性植物:对日照长短的要求并不严格,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
积温:一段时间内温度的积累值
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圣战刚发育过程中,必须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各阶段的发育
冻害:生物在零下的低温下,体内结冰造成的伤害
冷害:喜温生物在零上温度受害或死亡+ 霜害
造成低温伤害的原因:低温值、持续时间
降温速度和回温速度、生物的种类和发育阶段
植物对极端低温的适应:
形态上,芽和叶片有脂类和鳞片保护,体表有蜡粉和密生绒毛,植株矮化。

生理上,细胞水分减少,糖类积累,转入休眠,抗低温能力取决于体内化合物性质和含量。

极端高温类型:根茎灼烧或干切、皮烧
极端高温对植物的影响:
○1.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

○2.破坏水分平衡,加速蒸腾,有害物质积累○3.体表灼伤,导致病虫害
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有节奏的昼夜变化的反应
物候现象: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的现象
水生植物依水分划分的生态类型:
漂浮植物:叶浮在水面,根悬垂水中,不接触土壤。

如紫背萍、浮萍、凤眼莲、满江红等。

浮叶(根生)植物:叶浮在水面,根扎在水下土壤里,如荷花、睡莲、王莲等。

沉水植物:花序伸出水面,其余沉于水中,直立生活。

如苦草、黑藻、狐尾藻等
挺水植物:根固定在水下土壤,茎叶等下部分浸没在水中,上部分暴露于空气。

如芦苇、水葱和香蒲等。

陆生植物依水分划分的生态类型:湿生、旱生、中性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发展造成危害的现象
种群:一定时空条件下,能够进行自然交配并产生出有生殖力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植物种群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集群分布的原因:
○1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丰富与贫乏镶嵌
②繁殖的结果(植物传播种子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影响种群密度的参数:
1.出生率和死亡率2.种群的年龄结构
3.种群性比4.存活曲线
5.种群的增长模型
两种生态对策:
r—对策:适应于多变环境。

具有能够将种群增长最大化的生物学特性,在恶劣的条件下也能够生存。

K—对策: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的环境。

以高竞争能力在高密度条件下生存,但恶劣环境下很难恢复。

植物群落:在一定地段上,群居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种群所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
最小面积(表现面积):能够展现出某特定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实特征的面积
植物群落的组成:○2亚优势种○3伴生种○4偶见种
○1优势种和建群种【建群种:构建群落的优势种
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环境起主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包括3方面:
○1遗传:地球上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总和;○2物种:有机体的多样化,包括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群落水平结构的3种类型:
1.镶嵌型:五种在水平方向上不均匀配置
2.复合体:不同植物群落及其环境有规律地重复出现3.过渡带: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性区域
成层现象: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可划分出若干层次类型层片分为三级:
1.同种个体的集合
2.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个体的集合
3.不同生活型、不同植物个体的集合
季相:群落随气候季节性变化而呈现不同外貌的现象演替:某地段上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
群落演替特征:群落演替的方向性
演替有一定的速度、演替会产生一定的效应
按演替发生时间长短: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按裸地的性质可将演替划分为: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荒原上的群落演替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或闪生荒原上的群落演替按演替发生的基质的性质:水生、旱生、中生演替。

按照演替过程的主导因素:内因性、外因性演替
按群落代谢特征: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按照演替的趋向:进展演替、逆行演替
按照演替的形式:线性演替、循环演替
进展演替的特点:群落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物种从少到多,种间关系从不平衡到平衡,从不稳定到稳定
单元顶极论:
多元顶极论:如果某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顶极群落。

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单元、多元顶极学说的异同:
相同点:○1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2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与生境相适应的。

不同点:①单元*认为,气候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向气候顶极发展;多元*认为,其他因素也可决定顶极的形成。

②单元*认为,在某气候区域内,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极;多元*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会趋于一个顶极。

陆生群落分布“三向地带性”纬度、经度、垂直地带性陆生群落的两向分布:垂直、水平
热带植被类型及特点:
○1热带雨林:普遍存在板状气生根,林间分层不明显,绞杀现象,老茎生花
○2热带季雨林:植物种类多,个别树种可预报自然灾害○3红树林:胎生植物,盐生植物分布广
○4稀树草原:乔木单株分布,面包树多,树冠呈瓶顶状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与生物、非生物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结构和功能单位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经过长时间的相互作用,在结构和功能上达到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景观:景观是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
景观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互相联系、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个生态系统的聚合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称为景观要素。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基本单元
景观强调异质镶嵌体,景观要素强调均质统一的单元
景观要素可分为:
斑块: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带状土地
本底:面积最大,连接度最高且在景观功能上起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
三者的区别联系:斑块、走廊在形状和功能上有所区别,但也有一致的地方,走廊即是带状斑块。

斑块和走廊与本底相对应,斑块和走廊是本底包围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