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野畴介绍

魏野畴介绍

基本资料折叠
姓名:魏野畴
生卒:1898年-1928年
描述:党的宣传活动家
籍贯:陕西兴平人
职业生涯折叠
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0年参与创办《秦钟》杂志,宣传新文化。

同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编写了《中国近世史》1930年出版。

同年夏毕业后回到陕西华县教书。

1922年夏赴北京,参与组织共进社,出版《共进》半月刊。

1923年初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春,应杜斌丞邀请,到榆林任教,在青年学生中广泛进行革命宣传。

是年秋再次到北京,以共进社为阵地,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1924年春到延安执教,这时他把主要精力放在领导群众革命运动和建立党团组织的工作上。

同年夏建立了西安市第一个青年团支部。

1925年5月和7月,先后领导了驱逐直系军阀吴新田和反对教育界封建顽固势力的群众运动。

接着又参与了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筹建工作。

这期间他所创办的《西安评论》成为当时陕西宣传革命思想、促进革命运动发展的重要阵地。

9月参与领导了西安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整顿工
作,担任中共西安特别支部委员。

1926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二大。

后任中共陕西
省委军委书记,中共皖北临时特委书记。

1928年4月8日组织领导了皖北暴动,9日在率领起
义队伍转移途中被捕牺牲。

人物评价折叠
魏野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宣传活动家。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曾经
深情地说“魏野畴是老同志,有学问,他还有著作,我读过,写得有水平。


魏野畴
魏野畴(1898年-1928年),陕西兴平人。

1928年4月8日组织领导了皖北暴动,9日在
率领起义队伍转移途中被捕牺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魏野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兴平
出生日期:1898年
逝世日期:1928年
职:革命家
毕业院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西北地区共产主义活动的先驱者
甲方要求:动线一进一出。

展板要求:五部分:
1.生前事迹电影短片十分钟
2.在陕西的事迹
3.四九起义
4.在家具的活动内容
5.遗物
魏野畴:阜阳“四九”起义总指挥
魏野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宣传活动家,1898年生于陕西兴平。

1917年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3年初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2月被选为中共陕甘区委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负责宣传工作。

1928年2月任中共皖北临时特委书记,4月任皖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指挥并于4月9日组织领导了武装起义,后在率领起义部队转移途中被捕,在临泉老集惨遭杀害,壮烈牺牲。

出临泉县城往东南方向行驶30余公里,记者来到位于老集镇界南河东岸的魏野畴烈士陵园。

远远望去,占地2376平方米的陵园里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陵园大门两侧竖写着的“四九举义旗名垂千古,皖北洒碧血功昭后人”对联,镌刻着阜阳人民对先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提到魏野畴烈士,老集镇的群众无人不知。

乡土有幸埋忠骨,老集镇人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透过一段段详实的史料记载和乡亲们叙述的关于魏野畴的故事,一段峥嵘风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1928年4月9日,皖北重镇阜阳城爆发了规模浩大的武装暴动——“四九”起义,组织和发动这次起义的总指挥是魏野畴。

由于暴雨不停,阜阳城外集中的赤卫队
及近万名农协会员与城内失去联系,加之城内敌我力量过于悬殊,起义遭到失败。

之后,魏野畴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昌绍先等率领向阜阳西北行流集转移,一路由魏野
畴带领向位于阜阳西南的临泉县老集镇转移。

在老集镇,魏野畴不幸被捕,被国民党
第十二军收编的土匪部队杀害,时年31岁。

在魏野畴烈士陵园里,记者见到了陵园的义务宣传员李树银。

现年57岁的李树银,是临泉县老集镇韩庄村的一位农民,25年来他一直潜心搜集整理“四九”起义
和魏野畴烈士的革命事迹,以教育后人缅怀先烈,不忘革命传统。

李树银充满深情地
告诉记者:“魏野畴烈士牺牲前其实有生还的机会,但是在最后一刻,他却把生的希
望留给了革命同志。


据李树银介绍,魏野畴被捕后,面对匪首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

匪军毫无办法,当晚将魏野畴和另一位革命同志胡怀西关押在一间房子里。

趁看守懈
怠之机,两人相互咬断绳索。

魏野畴考虑到两人同时逃走目标太大,就命令胡怀西赶
快出去,到另一路起义部队所在的行流集告诉昌绍先等人,按原计划成立皖北苏维埃
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

胡怀西跳出天窗脱了险,匪首发现逃走一人,恼羞成怒,于1928年4月10日凌晨,将魏野畴杀害在老集东边的洼地里。

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梁杰多年来对魏野畴领导的“四九”起义一直潜心研究。

他告诉记者,“四九”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打响了安徽人民以革命武装反对国民党
反动武装的第一枪,建起了安徽省第一个红色政权——皖北苏维埃政府,组成了皖北
工农红军。

参加起义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精英,在斗争中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为
党培养了一批革命干部,撒下了革命火种,提高了皖北人民群众的觉悟和士气。

在烈士陵园的广场上,灿烂的阳光照在魏野畴烈士7.1米高的汉白玉雕像上,烈
士巍然屹立,目视远方。

如今,魏野畴烈士陵园已经成为阜阳市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7年4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记
者安耀武)
编辑: 朱博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