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营造课堂氛围的艺术常州市西夏墅中学朱小青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改革和发展的机会。

课堂教学依然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专业知识是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忽视了课堂中的育人知识就会失去教学应有的作用,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专业知识的教学从一个侧面展示现实世界,反映人类文明,这本身就是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脱离数学知识的教育是空洞的,牵强附会的教育是不受欢迎的。

即使在相关问题中,要占用较长时间是不可能的。

因而,要做到既教育又育人,就需要艺术。

教书育人是水乳交融的的一个整体。

数学课中,一个具体问题的抽象、一个同类问题的联想、一个恰当的比喻、一个智慧的幽默、一个生动的玩笑…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数学文化与数学人文精神是任何说教无法比拟的。

实践表明,学生很喜欢听这样的数学课,且容易“亲其师,信其道”,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做到“鱼和熊掌兼得”。

这或许就是数学课中的教学艺术。

一、润物细无声—“沉默”的艺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质的转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对话”,气氛非常活跃。

特别在公开课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不愿意面对沉默,似乎沉默就一定意味着教学的失败,教师几乎是使尽浑身解数,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游戏竞赛,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

似乎气氛活跃证明了学生参与度高,主动性强,热情高涨,学习效果好。

但是,冷静地分析这热闹的课堂,数学课还缺少什么?其一,热闹的课堂只是少数好学生的表演舞台。

其二,热闹的课堂助长了学生浮躁的学习风气。

其三,热闹的课堂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深入思考。

其四,热闹的课堂不能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过程。

这样的数学课还缺少学生静静的思考,缺少学生的独立反思,数学课还需要“沉默”。

一位教育专家在一次课堂评价中曾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要经得起课堂的沉默”。

他把只有气氛活动而没有凝神思考和思维交锋的课堂称之为不健康的课堂。

一堂数学课,应该张弛有度、动静相生。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结”五步课堂教学法,其中“自学”,“自结”就留给学生两个空白,从而给学生以宽广的思考和创造空间,并使课堂呈现出错落有致、虚实相生的灵动的艺术效果。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长时间地处于亢奋紧张状态而缺乏必要的“松弛”,那么,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反而会出现停止状态,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一段紧张的教学活动之后,留给学生一点“缓冲”的时间,使他们的思维由紧张转为松弛,甚至还可以留给他们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

学生们可以利用这种“间歇”充分咀嚼、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或者去回忆、思考、联想,也可以进行实际训练,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生们通过这种有意的“小憩”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心理上、精神上的准备。

二、于无声处—激励的艺术对看似平淡、枯燥、繁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教学情景,使课堂教学不时出现智慧的火花、思想的涟漪,它能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对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如在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的教学中,已知斜率的范围求倾斜角或已知倾斜角求斜率的范围极易出错,以致有些同学对这类问题失去信心。

在此提出“斜率精神”:在[0,π/2]和( 0, π/2)内,斜率是倾斜角的增函数,在[0,π/2)内“平步青云”,过了π/2,就掉进“万丈深渊”,但它仍不屈不挠坚持爬起来,直到恢复常态。

你们在学习中不也常会由顺利到挫折吗?如何调整心态,那就学学“斜率精神”吧。

同学们报以会心的微笑。

学生在此情景中,能够结合实际,这里真美兼备,情理交融,给学生这样一种信念:一旦目标确定以后,要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意料之中,情景之中的教学片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产生凝聚力,对学生激励与教育效果也是显著的,同时数学教学中注重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注重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生活在激励中,更有信心地完成数学教学。

三、自主学习—“放飞”的艺术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

对学生来说,课堂知识的重点往往也是他们学习的难点、重点。

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往往习惯了由老师总结重点,分析难点,学生亦步亦趋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仿佛把这些重点难点解决了,我们的学生就“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但是,当老师们把这一切大包大揽之时,就等于在学生们还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就将问题的答案抛了出来,那么这些重点难点对学生而言还有何可难?疑问又从何而来?要知道,正是这些所谓的难点、疑点,才是启发学生思维,教学生“会学习”的最佳切入点。

而传统的教学方式等于完全抹杀了学生们在学习中因难点或疑点所带来的震撼力!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和自主思维吧,因为只有在探究中才能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方面,你可以逐渐的引导学生找到“会学习”的切入点,而另一方面,学生们在没有任何束缚之下去研究课本知识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学生各个都是天才,各个都能找到不同的知识点,各个都懂得创新,因为他们的思维没有受到你过多的禁锢!自己走过的路,体会到的困难,远胜过别人所谓的“路难行”!玻利亚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来说并不太容易的题目时,他学会了败而不馁,学会了赞赏微小地进展,学会了等待灵感的到来,学会了到当灵感到来后全力以赴。

如果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

”四、张扬个性—“想像”的艺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科学发展、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想象力可以使人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并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因为想象之神的召唤,才让许多人不拘一格,大胆探索,绽放出千万朵瑰丽之花,结出千万颗丰硕之果。

如果说观察力是知识积累的前提,记忆力是保持巩固知识的基础,思维力是获得新知识的途径,那么想象力则是人们进一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展知识的重要手段。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比具有一定的知识更重要。

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头脑中总会有一些出乎常规的“奇特”想象。

因此,教师要寻找大面积激发学生充分想象和自主创新的时空和方法,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多一些想象,多一些创新的主动权。

我们教学中讲的过多,学生少有积极主动思考的机会,致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教学中,教材中的图形把直线画成弯的,学生根据图形理解有困难,加上使用学生不熟悉的反证法,构成教学难点。

我在教学备课时,挖空心思想到了3种方法,课堂上还是“没舍得”讲,索性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完成,结果学生发现了四种证法,个个精彩,一位同学脱口而出“爽啊”!在此活动中,学生是全身心投入,或是独立思考或是相互讨论,常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这一活动中,每位同学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常常是平时成绩一般的同学有上佳表现,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自信心十足,学习数学的兴趣,大为增加。

五、学会合作—分组讨论的艺术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善于合作,善于在集体的智慧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因为一个没有合作意识的学生是个失败的学生,他的老师也是个失败的老师!受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束缚目前课堂上主要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单向信息交流,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而在这样的单向交流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机会是不均等的。

部分优等生是教师的“宠儿”、课堂的主人,占据一节课的主要时间及空间;而大部分学生则是学习的“配角”、课堂的“观众”;部分学生甚至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而在同一堂课上,某种智能占优势的学生往往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

这绝不是身为教师的你在课堂上的初衷!学会合作是时代对每个现代人的要求,数学课中也应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数学交流是很好的手段,交流内容一不般是选择所学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方式有课内讨论交流和课外集中交流,交流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数学知识的交流、数学体验的交流、问题解决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得到共享,共享成功。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广开言路,让各种思想火花得以交流碰撞,努力使学生做到既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要勇于及时修正错误;既虚心向别人学习,又不能拿来主义;既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又要善于说服别人认可自己合理的想法或做法。

同学之间一会争的面红耳赤,一会又握手言和,颇有君子风度,或多或少地感受到竞争与合作的处事方式。

总之,学生在共同体验、交流和分享教学的同时,不仅丰富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提高了自己对教学的鉴赏力,而且会受到数学的熏陶,逐步养成欣赏数学、交流数学、应用数学进而创造数学的良好习惯。

六、数学之美—“导游”的艺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生活中无处不体现数学模型,因此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新教材的课程资源开发中应加强生活中数学的开发,即做导游,引导学生遨游生活中的数学海洋——发现数学之美。

在幂函数的教学中,用彩色粉笔或多媒体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图象,美仑美奂,学生啧啧赞叹,称为“菊花曲线”,通过菊花曲线动态描述,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幂函数的性质,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记忆和保持。

在进行函数应用时,学生接触大量的实践应用时,接二连三的解决相应的利率问题、工程问题、费用问题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学的现实生活美,发现数学美,进而提高数学文化修养,并努力做到以美启智、以美育人。

揭示数学美不仅是对称美等情形,对某个数学问题所揭示的数学美,可能是见仁见智的,我们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本身也是一种美。

致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断感受到数学美的存在,而不是解题机器在工作。

七、数学解题—点拨的艺术解题是数学的重要教学活动。

解题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受阻,处于时而豁然开朗、时而陷入困境时,给予恰当的点拨,会使学生影响极深;当学生对待困难处在犹豫不决时,给予点拨与鼓励,学生会信心十足;当学生的解决有创新时,给予点拨与肯定,学生会更上一层楼…,这不仅点拨解题,也点拨人生。

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是重要的。

在一次讨论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等于一腰上的高这一命题时,学生使用了比较麻烦的方法,我对此适时点拨,若连接顶点与此点,用面积法考虑如何得证,学生思维迅速得到点拨,并积极思维,并在成功之余惊叹道,真简单呢!我对同学说:“以后学习中我们应当体会到多角度地,以广阔的视野思考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景色迷人,退一步同样海阔天空,难道不正是人生的哲理吗?以上是我教学中的体会,其各种艺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我认为在教学中育人很重要但其是无形的,因此此艺术关键在于渗透,要善于通过数学问题的教学,从中抽象出具有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并尽可能用精炼的、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吸引、感染和教育学生,既增强教学效果,又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