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古文课外阅读答案

医古文课外阅读答案

医古文课外阅读答案本资料整合中医班提供资料和网络资源而成,部分加点字词与课本上不同,请大家结合全文翻译加以理解!——12级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5班整理一扁鹊传P5扁鹊过赵,赵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吾闻国中卒有壤土之事,得无有急乎?”中庶子之好方者应之曰:“然,王太子暴疾而死。

”扁鹊曰:“人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

”中庶子难之曰:“吾闻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

子之方能如此乎?”扁鹊曰:“不能。

”又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柎,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柎。

子之方能若是乎?”扁鹊曰:“不能。

”中庶子曰:“子之方如此,譬若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甚大,所见者甚少。

钧若子之方,岂足以变骇童子哉?”扁鹊曰:“不然。

物故有昧揥而中蛟头,掩目而别白黑者。

太子之疾,所谓尸厥者也,以为不然,入诊之,太子股阴当温,耳中焦焦如有啸者声然者,皆可治也。

”中庶子入报赵王,赵王跣而趋出门曰:“先生远辱幸临寡人,先生幸而有之,则粪土之息,得蒙天履地而长为人矣。

先生不有之,则先犬马填沟壑矣。

”言未已,涕泣沾襟。

扁鹊遂为诊之,先造轩光之龟,八成之汤,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子容捣药,子明吹耳,阳仪反神,子越扶形,子游矫摩。

太子遂得复生。

天下闻之,皆曰:“扁鹊能生死人。

”鹊辞曰。

予非能生死人也。

特使夫当生者活耳。

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

悲夫。

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

诗曰。

多将熇熇。

不可救药。

甚之之辞也。

【全文翻译】扁鹊路过赵国,赵太子得了疾病突然死亡。

扁鹊到宫门前问:“听说国内有丧事,该不会是突发的急病啊?”一个喜欢医学的中庶子(官员)回答说:是这样的,王太子突发重病死了。

”扁鹊说:“进去告诉赵王,郑国医生秦越郡人扁鹊能救活太子。

”中庶子诘问扁鹊说:“我听说上古的名医叫苗父,他行医的时候把菅草编成席子(铺在地上),用草编成狗,面向北面念咒语,仅仅数十句咒语,被搀扶而来的,被抬着来的,都痊愈和以往一样。

你的医术能像这样吗?”扁鹊回答道“不能。

”又问:“我听说中古的名医叫俞柎,他治病的时候按着病人的后脑和脊骨,把肓莫捆上,熏灼九窍而使经络安定,让死人复活,因此称为俞柎,你的医术能像这样吗?”回答:“不能。

”中庶子说:“你的医术就这样而已,好比用苇管看天,用锥子插在地上,所要了解的东西很大,但见到的却很少(这里应该还有一句“所刺者巨,所中者少”)。

凭你的医术,难道足够去吓小孩子吗?”扁鹊说:“不对,固然有在暗处投出(东西)击中蛟头、闭着眼来分辨黑白的事情。

(但)太子的病,说是死了,我认为不是这样,进去诊断一下,太子的大腿应该还是温热的,(如果)耳朵里有噍噍像呼啸一样的声音的话,都是可以治好的。

”中庶子进去禀告赵王,赵王光着脚趋身而出说:“先生亲自远道而来拜访寡人,幸好有先生,我儿子能够蒙受天地恩德长大成人,如果没有先生,那么犬子只能够用尸身去填沟壑了。

”话没说完,泪水已经打湿了衣袖。

扁鹊于是为太子诊断,先用有光泽的鳖熬成汤,磨砺针石,插入三阳穴和五输穴,子容捣药,子明吹耳,阳仪反神,子越扶着身体,子游按摩。

太子终于醒了过来。

天下人得知这件事,都说扁鹊能让死人复活.扁鹊说:我并不能使死去的人再活过来,只是能让那些能够治愈的人活命,那些死去的人还是不能用药物使他们复活的。

悲哀的是,暴君治理国家的弊病,却不是用药物可以医治的啊。

【加点号的词语】:造:到。

得无:莫不是。

卒:通“猝”,突然。

壤土之事:指葬埋之事,即丧事。

然:是的,是这样;对。

难(nàn):发难。

菅:草。

刍:草。

祝:祈祷。

肓莫:膏肓、膈膜。

莫:通“膜”。

焦焦:象声词。

犬马:喻赵王自己。

跣:光着脚。

趋:疾行。

反神:收敛神志。

息:止息。

将:施行。

【加横线的句子】:中庶子质问扁鹊说:“我听说上古时代行医的人名叫苗父,苗父施行医术,用草作为祭席,以草作为祭牲,面向北方祈祷,只发十句祷词罢了,就是搀扶来的病人,抬着来的病人都恢复如初。

您的医术能像这样吗?”中庶子说:“你的医术不过如此,就想治疗太子之病,打个比方,犹如用竹管看天,用锥子刺地,所看的对象很大,而看到的内容却很小。

与苗父、俞柎相比,你的医术即便是小孩子也不会感到惊奇啊!”二华佗传P13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

为曹公所怒。

荀文若请曰。

佗术实工。

人命系焉。

宜议能以宥①。

曹公曰。

忧天下无此鼠辈邪②。

遂考竟佗。

至仓舒病且③死。

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

嗟乎。

以操之明略见几。

然犹轻杀材能如是。

文若之智力地望。

以的然之理攻之。

然犹不能返其恚。

执柄者之恚。

真可畏诸。

亦可慎诸。

原④夫史氏之书于册也。

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

纳贤者之谕⑤。

而惩暴者之轻杀。

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

后之惑者。

复用是为口实⑥。

悲哉。

夫贤能不能无过。

苟置之理矣。

或必有宽之之请。

彼壬人⑦皆曰。

忧天下无材邪。

曾不知悔之日。

方痛材之不可多也。

或必有惜之之叹。

彼壬人皆曰。

譬彼死矣。

将若何。

曾不知悔之日。

方痛生之不可再⑧也。

可不谓大哀乎。

【加点号的词语】:工:高明。

①宥:宽舒。

②邪:同“耶”,语气助词,吗。

③且:副词,将要。

生:试活命。

④原:推究的本意。

⑤谕:劝戒;告诫。

轻:轻率。

⑥口实:借口;凭据。

苟:如果。

⑦壬人:奸佞之人。

曾:竟然。

⑧再:重复,第二次。

【加横线的句子】:唉!以曹操的聪明大略、能够洞察入微的才干,尚且如此轻率地杀戮能士;以荀彧(文若)的智慧、地位和声望,又用实在的道理进行规劝,尚且不能使曹操的愤怒有所缓和而宽恕华佗,那么执掌大权之人的愤怒,就真的是令人畏惧啊!也是令人必须慎重对待的啊!【全文翻译】书上说华佗因自恃才能而厌恶服侍权贵,为曹操所恼恨。

荀彧请求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这关系到人命,应该考虑他医术高明而宽恕他。

” 曹操说:“何必担忧天下没有这样的鼠辈呢!”最终因为拷打而使华佗死在狱中。

直到他的爱子曹冲生病将死、他发现救治也挽救不了儿子性命的时候,才有后悔杀死华佗的叹息。

唉,凭着曹操能够洞察事物细微变化的深明韬略,然而还是如此轻易地杀掉人材。

荀彧有这样高的智谋、门第和名望,用十分明白的道理来责问他,然而还是不能使他的怒气平息。

掌权者发怒,真害怕这样的事情啊,对这样的事情也是执柄者要谨慎的啊!推究那些史学家在史册上记载这件事的原因,这是为了使后人放宽对有才能的人的刑罚,采纳贤德的人的劝告,而惩戒残暴者的轻率杀戮。

因此从华佗恃能到曹操后悔,全都详细地记载在史书上了。

后来的糊涂人,又用这作为轻易杀人的借口,真可悲啊!贤能的人不会没有过失,假如按法理处置,有的人一定会提出宽恕他的请求。

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何必担忧天下没有人材呢!”竟不知道到了后悔之时,才会痛惜人材的不可多得。

有人一定会发出惋惜人材的叹息。

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譬如他死了,又会怎么样?”竟不知道到了后悔的时候,才会痛惜被处死的人才不能够重新获得生命。

这能不说是极大的悲哀吗?拿华佗不该杀来说,是十分明白而不用多说的。

我只是担心那史书上的意义阐发不足,于是把这层意思推论而发挥罢了。

我看自曹魏以来,那些掌握死生权柄的人,因一怒就杀掉人材的情况是很多的。

我又何须写华佗的事呢?唉!不忘记以前的事情,是期望能收到劝善又惩恶的效果!但那些残暴者又拿这件事作借口来随心所欲地杀人。

孙权就说过:“曹操杀死孔融了,我对于虞翻比他强多了,怎么能比呢?”而孔融也用应劭杀孝廉来与自己做比较。

孙权是近于称霸的一流人物,孔融有高尚的美名,还都以应该惩杀为先例,更何况其他人呢?五丹溪翁传P31《素問》,載道之書也,詞簡而義深,去古漸遠,衍文錯簡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讀。

學者以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淡如嚼臘。

遂直以爲古書不宜於今,厭而棄之,相率以爲《局方》之學。

閒有讀者,又以濟其方技,漫不之省。

醫道隱晦,職此之由。

可歎也!震亨三十歲時,因母之患脾疼,衆工束手,由是有志於醫。

遂取素問讀之,三年似有所得。

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藥而安。

因追念先子之內傷,伯考之瞀悶,叔考之鼻衄,幼弟之腿痛,室人之積痰,一皆歿於藥之誤也。

心膽摧裂,痛不可追,然猶慮學之未明。

至四十歲,複取而讀之。

顧以質鈍,遂朝夕鑚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

又四年,而得羅太無諱知悌者爲之師,因見河間、戴人、東垣、海藏諸書,始悟濕熱相火爲病甚多,又知醫之爲書,非《素問》無以立論,非《本草》無以立方。

有方無論,無以識病;有論無方,何以模仿?夫假說問答,仲景之書也,而詳於外感;明著性味,東垣之書也,而詳於內傷。

醫之爲書,至是始備;醫之爲道,至是始明。

由是不能不致疑於《局方》也。

《局方》流行,自宋迄今,罔間南北,翕然而成俗,豈無其故哉?徐而思之,濕熱相火,自王太仆注文,已成淹沒;至張李諸老,始有發明。

人之一身,陰不足而陽有餘,雖諄諄然見於《素問》,而諸老猶未表章,是宜《局方》之盛行也。

震亨不揣荒陋,陳於編冊,並述《金匱》之治法,以證局方之未備,間以己意附之於後。

古人以醫爲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故目其篇曰《格致餘論》,未知其果是否耶?後之君子,幸改而正諸!【加点号的词语】束手:形容毫无办法。

先子:指已死的父亲。

伯考:指已死的伯父。

考:指已死的父辈。

室人:指妻子。

顾:只是,不过。

间:区分。

翕然:一致的。

揣:估量,揣度。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之理而获得知识。

简称“格致”。

诸:兼词,之乎。

之,代词。

乎,语气词。

【加横线的句子】:《素问》是记述医学理论的书籍,文词简略而内容深广,由于距离著述的古代渐渐遥远,书中的衍文错简之类的错误,就会时常出现,所以如果不是我们这些儒门的念书人是不能读懂的。

学习《素问》的人如果用轻易的心理来探求它的理论,大概就像那望洋兴叹一样,觉得淡而无味,如同嚼腊一般,于是就直接认为这部古代的医书对于今天已不适宜,就厌弃它,而相继进行《局方》的学习。

间或有些读《素问》的人,又只是用它来有助于他们的方技之术,完全不仔细认真地阅读它。

医学理论的隐晦不明,是由这些方面造成的,实在令人叹息呀!七《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P42顷,余之旧契读孟坚《汉书·艺文志》载“五苦六辛”之说,而颜师古辈皆无注解,渠特以问余。

余顾其《内经》诸书中亦不见其文。

既相别矣,乘蹇且十里外,飒然而悟,欲复回以告,余之旧契已归且远,乃令载之,以示来者。

夫五者,五脏也,脏者,里也;六者,六腑也,腑者,表也。

病在里者属阴分,宜以苦寒之药涌之、泄之;病者表者属阳分,宜以辛温之剂发之、汗之。

此五苦六辛之意也。

颜师古不注,盖阙其疑也。

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

余又徐思“五积六聚”,其用药亦不外于是。

夫五积在脏,有常形,属里,宜以苦寒之药涌之、泄之;六聚在腑,无常形,属表,宜以辛温之药发之、汗之。

与前五苦六辛亦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