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
贝克特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 夫卡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作《占星术》 (1930);评论集《普鲁斯特》(1931);短篇 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 情》(1974);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 者》、《结局》、《镇静剂》(1946);长篇小 说《莫菲》(1938)、《瓦特》(1942)、(三 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 1951—1953)及《如此情况》(1961)、《恶语 来自偏见)(1982)等。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 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 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被称 为2O世纪的杰作。
剧情简介
幸运儿扛着沉重的行李,拱肩缩头,脖子被 勒得正在流脓,惨不忍睹。波卓气势汹汹, 虽原谅了恐惧的狄狄和戈戈,但随意虐待幸 运儿,称之为“猪”,挥来斥去,幸运儿也 惟命是从。波卓吃饱喝足,对黄昏作了一通 “抒情”的解释,逼幸运儿为他们跳了一通 舞。最后波卓才牵着幸运儿和流浪汉告别。 总算磨掉了一个黄昏,天将黑时,一孩子来 到,他传达戈多的旨意:今天不来了,明天 一定来。
荒诞派戏剧如何表现荒诞
等 待 戈 多
“新奇”: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
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 。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和做了些什么? 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 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又说到妓院里的故事,还 有试着上吊,还有关于脚疼等,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爱斯特拉冈从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内瞧,倒靴 子,摸靴子;弗拉季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内,戴上 又摘下帽子。最后上吊试试看。全是些无聊动作。 荒诞派戏剧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的戏剧程式, 也没有故事情节。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 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 开头,也没有结尾。
语言的荒诞和无理
传统戏剧有性格鲜明个性丰满的典型形象。 分析剧中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个主要人物。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是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作为两个流浪汉,他们卑微、低贱,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 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 的梦呓之言,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 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 优秀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 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 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
戈多是全剧的主题吗?
《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 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 从全剧看,人生就是一种等待。 弗拉季米尔说:“咱们不再孤独啦, 等待着夜,等待着戈多,等着......等 待。” 剧终,哈姆说:“人们终生都 期望着,这些片刻能组成一生”。
他们实际上是在等待解救人生痛苦 的希望的到来,期望未来发生点儿什 么事,给这沉闷,痛苦,厌烦的生活 带来哪怕些微的变化。然而什么希望, 什么变化,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只是 习惯使然,本能使然,他们只觉得必 须日复一日地等待下去。这种等待具 有多种含义:它意味着碌碌无为的人 生——这种虚无的等待的累积,或无 限的日常琐碎动作的机械反复,即人 生;它象征着虚无飘渺的希望。
《等待戈多》剧情
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 乡间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 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 他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 聊的动作。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 人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 大喝,大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 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掉。两个流 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 个小男孩,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 明天晚上准来。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
剧情简介
总算等到了人,却仍是波卓和幸运儿。 这时的波卓眼睛瞎了,幸运儿成了哑巴。 昨日气势汹汹的波卓,跌倒在地爬不起 来。两个流浪汉好不容易才把他扶起来 走了。接着还是孩子来,宣布戈多今天 不来了,明天一定来。两个无望的流浪 汉又想起了上吊,解下裤带子,但一拉 就断了。死又死不成,只好明天再等, 再等……
剧情简介
两个瘪三式的流浪汉在黄昏的乡 间小道上等待从来没有见过的戈多, 他们无聊地闲谈,做些机械的动作, 讲些不知所云的故事。但戈多迟迟不 来,以至于烦闷得想到自杀,但又不 甘心,想等戈多来弄清自己的处境再 死。等来等去,终于等到了来人,却 不是戈多而是波卓。他手持鞭子,一 手牵着被拴着脖子的“幸运儿”。
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一幕相 同,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 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来。他们等来的还 是波卓和幸运儿,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 运儿变成了哑巴。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男 孩又来了,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 来了,明天晚上准来。两个流浪汉扯下裤带 子又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杀 未成,他们呆呆地站着不动,全剧终止。
剧情简介
次日的黄昏,还是同样的乡间小路,同样的 两个流浪汉,同样的目的——等待戈多。等 待得无聊至极,一个流浪汉唱了一支无聊的 “狗’’歌,他们追忆过去的往事,彼此争 吵谩骂,但仍不见戈多来。他们反复着下面 的对话:
剧情简介 爱斯特拉冈 弗拉季米尔 爱斯特拉冈 弗拉手米尔 戈多。 咱们走吧。 咱们不能。 为什么不能? 咱们在等待
《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初演时就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仅在巴黎就连演了三 百多场。该剧的支持者与反对者曾因对此 剧毁誉褒贬争持不下,在休息厅里大打出 手。在巴黎的咖啡馆、洒吧间和街头巷尾, 到处议论这出戏。1957年,旧金山实验剧 团为圣昆廷监狱的1400名罪犯演出时,仅 几分钟,就吸引住了这些世界上最粗鲁的 观众,并且在心灵深处受到了震惊。据说, 从此以后,剧中的台词、角色,都成了圣 昆廷特有的语言。两个熟人见面打招呼, 一个问:你在干什么?另一个则回答:我 在等待戈多。 1969年,主要因为此剧,贝 克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
剧中说:
“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 望”, “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
“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 吊”。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
戈多与其说是个人,不如说是一 种物质、一种渺不可见的希望,或 者直接理解为来了后叫人大失所望 的明天。人类正是在这种莫名其妙 的憧憬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 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 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 无的期望。
剧情简介
剧作在荒诞的背后,深刻地表现了现代 文明中的人生处境:生活在盲目的希望 之中。人们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 的希望,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只有失 望、再等待、再失望,在期待中耗尽生 命,在失望中饱尝痛苦。舞台上演出的 是人类社会的抽象化缩影。两个流浪汉 是人类的象征,他们生活在世上只有一 件事:等待戈多。
?
“戈多”指什么? 作者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 了。
“戈多”的含义是不明确且无法实现,实际上是 一种象征,是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精 神上迷惑不安的“流浪汉”们对未来,对精神的一 种期许,是人们追求而又永远得不到的东西,但它 又是维系人们生存的不可知的希望。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 中的一位神秘人物。 有人认为他是上帝。 还有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 亡”。 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 答说: “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人物形象是荒诞的。
“新 奇”:
{
剧情是荒诞的。 语言是荒诞的。 人物形象是荒诞的。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采用
如此荒诞
的表现手法?
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 级家庭,从小就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 1937年定居 巴黎,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50年代的 西方,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宗 教的灵光已经褪尽,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 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贝克特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 连串无意义的失败和苦难的记录。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 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他力图通过自 己的剧作来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 失望之音”。他涉笔混乱社会中一群被社会挤扁的卑贱、 低下、浑浑噩噩的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和人生的 痛苦。
剧情简介
对戈多的含义无法也无须去作琐细的考 证,但剧中戈多确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 季米尔的救星和希望。然而象征人类的 流浪汉,等来的却不是救星,却是痛苦 和压迫——幸运儿和波卓。幸运儿是痛 苦的化身,他备受折磨,任人奴役。波 卓是压迫的体现,他蛮横凶狠,傲气十 足。第二幕中波卓瞎了眼,求救于流浪 汉,表明了作者的另一观点:命运变化 无常。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 《等待戈多》、《剧终》(1957)、《哑剧I》 (1957)、《最后一局》(1957)、 《最后一盘 磁带》(1958)、《尸骸》(1959)、《哑剧II》 (1959)、 《呵,美好的日子》(1961)、《歌 词和乐谱》(1962)、《卡斯康多》(1963)、 《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 乔》(1968) 等,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 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其中成名作《等待 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 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 物。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克 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 戈多
贝克特 (爱尔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贝克特及荒诞派 戏剧的知识。 2、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荒诞 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差别。 3、分析剧中的“戈多”及 “等待戈多”的寓意。
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是: “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 人从贫困的境地中得到振奋”。
塞缪尔· 贝克特(1906—1989),经历过 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 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战争 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而 “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 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 来的渺茫与无望。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 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 浑噩噩的糊涂虫。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 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 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 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 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