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章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序言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始建于1972年,时为第二汽车制造厂工人大学,1978年更名为第二汽车制造厂职工大学,198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同时更名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为主,1994年划归机械工业部管理。
1998年7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由机械工业部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人、财、物由东风汽车公司管理。
2006年12月30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整体移交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
2011年10月31日,东风汽车公司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协议。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发展比较优势,强化办学特色;培养和造就综合素质高、工程创新意识强、面向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依托东风,立足湖北,面向行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汽车产业发展服务;努力把学校建成以工为主,兼顾相关学科,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和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学校的校训是:求是、创新。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践行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加强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建立现代大学体制,根据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教育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学校名称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英译为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缩写为HUAT),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
第三条学校法定住所为湖北省十堰市车城西路167号。
第四条学校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东风汽车公司共建。
学校的举办者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支持学校按照本章程独立、自主办学,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保证稳定的经费来源,对学校的办学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任免学校负责人。
第五条学校为非营利性事业组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依法享有教学、科研、行政及财务自主权,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监管和社会监督。
第六条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第七条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第八条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实行教授治学,实施民主管理。
第九条学校实行两级管理体制。
学校扩大二级学院自主管理的领域和范围,发挥其办学主体作用。
第二章办学活动第十条学校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具有工程技术背景,面向社会、生产、管理一线的重实效、懂实务、会实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第十一条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和办学条件,合理确定办学规模。
第十二条学校围绕办学特色设置学科,围绕汽车产业链设置专业,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动态调整。
第十三条学校实施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拓展继续教育。
第十四条学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招生方案、标准、程序和规则,健全科学的多样化选才体系,建立优质生源基地,推进阳光招生,提高生源质量,突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十五条学校依法确定和调整学历教育修业年限,推行学分制。
第十六条学校依法制定学位授予办法,根据国家批准的学科门类及名称授予硕士、学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第十七条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价机制,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第十八条学校全面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注重实践育人、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学科竞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第十九条学校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推动学术进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进政校企合作和协同创新中心及产学研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事业,围绕汽车产业链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为东风汽车公司及至汽车行业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十条学校设立专门研究机构,研究汽车文化、东风文化与管理思想以及地方文化,在学生中开设汽车文化课。
第三章学生第二十一条学生是指被学校依法录取,取得入学资格,具有学校学籍的受教育者。
第二十二条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一)公平接受学校教育,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二)依照法律和学校规定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三)公平获得在国内外学习深造和参加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机会;(四)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公平获得各级各类荣誉称号和奖励;(五)在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六)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七) 知悉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事项,对教学活动及管理、校园文化、后勤服务、校园安全等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八)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三条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管理制度;(二)珍惜和维护学校名誉,维护学校利益;(三)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四)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五)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六)爱护并合理使用教育设备和生活设施;(七)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四条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和文化体育设施及相关服务。
第二十五条学校设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建立健全学生权利保障制度与机制,保障学生行使申诉权,依法受理和处理学生申诉,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第二十六条学校关怀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特殊困难的学生,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十七条学校按规定对取得突出成绩和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集体或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学校按规定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二十八条学校为在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其学位。
第二十九条对于不具有学校学籍的受教育者,由学校或学校授权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另行制定相关规定,该类受教育者依照相关规定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第四章教职工第三十条学校教职工由以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组成。
对纳入国家事业编制的教职工,依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对未纳入国家事业编制的教职工,依法实行合同管理。
第三十一条学校对教师、研究、实验等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对管理人员实行任用、聘任制度;对工勤技能人员实行聘用制度。
第三十二条学校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实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政策,激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第三十三条学校制定人事管理制度,对教职工定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各类人员聘任、聘用、晋升和奖惩的依据;对为学校做出贡献、争得荣誉的教职工进行表彰;对违反学校纪律、损害学校利益的教职工进行批评教育,依照国家和学校规定给予处分。
第三十四条学校教职工除享有宪法、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权利外,还享有下列权利:(一)按工作职责和贡献使用学校的公共资源;(二)公平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相应工作、学习机会和条件;(三)在品德、能力和业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四)公平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及各种荣誉称号;(五)知悉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及关涉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六)参与民主管理,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七)就职务、福利待遇、评优评奖、纪律处分等事项表达异议和提出申诉;(八)学校规章或聘约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三十五条学校教职工除履行宪法、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义务外,还应履行下列义务:(一)忠于教育事业,遵守职业道德,维护学校的名誉和利益;(二)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尽职尽责;(三)关心、尊重、帮助和爱护学生;(四)学校规章或聘约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十六条学校教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
第三十七条学校依法设立教职工申诉委员会,建立健全教职工权利保证制度和运行机制,依法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第五章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第三十八条学校根据办学需要和精简原则,设置、变更或撤销内设组织机构,决定其职权职责范围。
第三十九条中国共产党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委员会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履行党章等规定的各项职责,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保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完成。
(一)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依法治校,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讨论决定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和基本管理制度。
(三)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干部的选拔、教育、培养、考核和监督,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负责人的人选,依照有关程序推荐校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人选。
做好老干部工作。
(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讨论决定学校人才工作规划和重大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统筹推进学校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五)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员工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培育良好校风学风教风。
(七)加强对学校二级学院等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发展党内基层民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学校党委自身建设。
(八)领导学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九)领导学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
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十)讨论决定其他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
第四十条党委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履行职责。
第四十一条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负责组织党委重要活动,协调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督促检查党委决议贯彻落实,主动协调党委与校长之间的工作关系,支持校长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