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十一章 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新生代

第四纪的地史特征 第四纪是地史发展的最新阶段,也是生物界发 展的最新阶段,现代海陆分布及地貌形势已经形 成,但新构造运动仍很强烈,气候变化和气候波 动仍很频繁,周期性地出现过冰川活动,堆积了 引人注目的大面积黄土。人类出现是地史上一个
重要生物事件。
新生代

第四纪的地史特征
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



第四纪的重要事件:人类出现

第四纪实际上是人类时代 。 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 人)和晚期智人(新人)四个阶段。
今天的地球
50百万年以后的地球!

If we continue present-day plate motions the Atlantic will widen, Africa will collide with Europe closingthe Mediterranean, Australia will collide with S.E. Asia, and California will slide northward up the coast to Alaska.

第四纪生物界总的面貌和今天相似。特别是现 生植物中绝大部分在第四纪开始时就已经存在
了。但动物界特别是哺乳动物发展更新很快。

在第三纪初期已出现灵长类。在第四纪初期, 古代猿类的一支开始向人类的方向发展。 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是划分更新世底界的 标志。

新生代

第四纪的地史特征
频繁而普遍的新构造运动
新生代

第四纪的重要事件:第四纪大冰期
冰期:指地质历史上出现的气候寒冷、有大规模冰川
活动的时期。冰期间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
目前公认的冰期在地质时期曾经有过三次,即前寒武
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但只有第四纪 才出现冰期与间冰期交替的现象。
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
印支运动后,中国和亚洲大部分地区处于大陆环
境,欧亚古大陆主体最终形成,新形成的古昆仑 山、古秦岭横贯大陆东西,对于分隔南北古气候
产生一定影响。
燕山运动则使中国东部地区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
山一线东西两侧显示出明显的差异现象,西部为 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如北方的鄂尔多斯盆地(亦 称陕甘宁盆地)和川鄂盆地,东部则属于环太平 洋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带。
250百万年以后的超级大陆

The next Pangea, "Pangea Ultima" will form as a result of the subduction of the ocean floor of the North and South Atlantic beneath eastern North America and South America. This supercontinent will have a small ocean basin trapped at its center.
第四纪冰川的影响:生物迁移

如在距今1.8万年为玉木冰期最盛时期,苔原 由北纬60°移到北纬45°,中国多年冻土南 界南移到北纬40°。植物则随冰期和间冰期 大陆冰盖的进退,发生周期性南北迁徙现象
新生代

第四纪的重要事件: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冰川的影响:黄土堆积

黄士是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粉砂性(间含亚砂、亚 粘)、多孔隙、多垂直节理的松散土状堆积。 在距今240多万年以前黄土已经开始堆积。一般认为黄土 是冰期的产物,古土壤层是间冰期的产物。 在连续黄土剖面中,共夹有30多层古土壤层,记录了第 四纪时期古气候波动变化的历史。
脊椎动物界: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出现鸟类;晚
三叠世还出现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过渡类型。

无脊椎动物:被称为菊石时代。与其伴生的还有各 种昆虫、淡水轮藻等。

恐龙灭绝是中生代最突出的生物事件。

中生代构造运动和古地理演化

中生代
中生代是构造运动剧烈而频繁的时代。西方称中生代的构
造运动称为老阿尔卑斯运动。中国将中生代构造运动分为 两个阶段:印支运动(发生于三叠纪中、晚期)和燕山运 动(侏罗纪和白垩纪)。
寒武纪被称为生物大爆炸时代,最具代表的是澄江动物 群。寒武纪还被称为三叶虫时代。奥陶纪是无脊椎动物极盛 时期。志留纪末,三叶虫、笔石大量灭绝。
出现原始脊椎动物淡水无颌类。
植物界仍是海生藻类繁盛时期,出现陆生半陆生
裸蕨类植物。
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及古地理格局

古生代初期,北方各古陆位于中、低纬度地区,保持分裂状 态:北美和俄罗斯古陆间是古大西洋、俄罗斯与西伯利亚古 陆之间是古乌拉尔海、西伯利亚古陆与华北古陆、塔里木古 陆之间是古北亚海、华北古陆与华南古陆之间是秦岭海、北 美古陆、扬子古陆、澳洲古陆的外侧为古太平洋。南方冈瓦
•三叠纪——三叠系(T) •侏罗纪——侏罗系(J) •白垩纪——白垩系(K)
中生代

划分:距今2.5-0.65亿年,含三叠、侏罗、白垩三纪 中生代的生物界

植物界: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在早白垩世晚期, 出现被子植物,并在晚白垩世取代裸子植物的统治 地位。因此植物界比动物界提前半个纪进入新生代

前寒武纪(Precambrian):是一个非正式的地质年代单位, 是指有明显地质作用以来至震旦纪末期的漫长地质时间。
一、太古宙
(一)太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

时间范围:泛指寒武纪以前的地质时代(距今36- 25亿年),持续约11亿年。 地史特征
大气圈及水体缺氧。 海洋广阔,陆地小而不稳。

重力分异不充分,地壳薄弱,岩浆活动频繁,构
纳古陆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北方各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之
间是东西横亘的古特提斯海。

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初步形成劳
亚大陆;祁连海封闭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其他古
海洋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 生。
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的气候
寒武纪至奥陶纪早、中期,大部地区较干暖; 奥陶纪晚期,可能由于北非西北部在奥陶纪处于
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可能局部连结,但被古地
中海所分隔,形成南北两大古陆互相连结但又南
北对峙的统一大陆,即联合古大陆(泛大陆)。
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的气候
泥盆纪开始已具明显气候分带现象 中、晚石炭世以至二叠纪地史上呈现第一次明显
的植物分区现象。 温带气候为特征)和冈瓦纳古陆上的南方植物群 (以温凉气候为特征)。
中生代

中生代的气候
三叠纪初气候较干热,以后向温湿转化;气候分
带现象很明显。
进入侏罗纪,潮湿气候分布更加广泛,如在北美、
北欧、东亚、东北亚和南极洲都形成煤层,侏罗 纪是仅次于石炭二叠纪的世界主要成煤期。
白垩纪气候也较温暖,未见极地冰盖迹象。地表
许多地区植被浓密,形成许多白垩系大煤田。
在中国,从西南向东北成煤期有变新的现象。如
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 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公里,冰厚平均1000米左右,
海平面下降130米。
新生代

第四纪的重要事件之一: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冰川的影响: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如在更新世华北沿海地区有5次明显海侵,长 江三角洲地区有6-7次。大约距今6000年时, 海平面回升到现在位置。
第十一章
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研究地壳历史发展的科学,称地 史学。
● ●
地史学研究的内容: 1.地球的起源 2.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史 3.生物发展史 4.地壳构造运动发展史
第一节 前寒武纪的地史特征 —太古宙和元古宙
寒武纪之前的地质时期,又称先寒武纪。前 寒武纪始于最早的地质阶段,结束于约5.7亿年 前。前寒武纪曾划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现广泛 采用太古宙和元古宙分别表示其早、晚两个阶段, 分界线为25亿年前。
南极,所以冈瓦纳西部地区出现大规模的大陆冰 盖和冰海沉积,晚奥陶世末期被认为是震旦纪以后的又
只是出现一次大范围海退。
志留纪初期,除高纬度的冈瓦纳大陆外,其他各
一次冰期气候,但时间短暂,对北方各大陆未产生重大影响,
地多为温暖干热气候条件。
第三节 晚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晚古生代距今4.09—2.5亿年 •泥盆纪——泥盆系(D) •石炭纪——石炭系(C) •二叠纪——二叠系(P)


新构造运动时刻改变和塑造着全球构造和地理
面貌。如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虽然在喜山 运动期间已隆起,但是第四纪以来上升速度比 晚第三纪快了10几倍。中国目前西(南)高东 低、百川东流的形势是在第四纪中完成的。

许多第三纪形成的隆起与断陷仍持续发展,如
庐山、九华山泰山,在第四纪均继续上升,而
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继续下沉。



地球南半球形成冈瓦纳古陆,北半球散布一些地台。(中国
地台由华北、塔里木、扬子地台组成)
(二)中国的元古宙古地理和地层 中国北方已经形成华北原地台(19亿年,吕梁运 动),南方形成扬子原地台(8亿年,晋宁运动) 西部则形成塔里木原地台( 19亿年)。 (三)中国元古宙的矿产 1.铁矿 沉积了大量浅海相鲕状和肾状赤铁矿。 以河北宣化、龙关一带的宣龙式铁矿最为典型。 2.锰矿 辽宁瓦房子式锰矿。 3.其他 东海式磷矿、古潜山油田、大型菱镁矿 床
前寒武纪的国际划分(2004年)
伊迪卡拉纪
中国前寒武纪的划分
显 生 宙 震旦纪 元 古 宙 太 古 宙 新元古代
南华纪 青白口纪
蓟县纪 长城纪 滹沱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