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放手是一种爱,更是一种境界——关于课改我的一些见解与大家分享少拜寺镇中心小学黄金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这么多年了,不管是呼声很响的高效课堂、还是县教研室提出的三步六环、小组合作学习,其实就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强调教师要解放思想、精讲少讲、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其二是强调教师要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老子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想帮助他人解决难题,最好的做法就是传授给别人解决难题的方法。
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许多教师都认为讲的越多越好、越细越好,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做、去想,生怕学生不能按照老师的思路展开教学,课堂目标不能实现。
其实,教师对于学生这种事事包办式的“爱”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很多时候这种过多过分的“爱”还会变成负担,越俎代庖就会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造,造成了老师累学生苦,出力不讨好的局面。
有一首歌唱得好:“如果你对天空向往,渴望一双翅膀,放手让你飞翔··”放手,或许就是生活赋予的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气度,一种信任。
同样,在教育上,适时放手,适度放手,或许一切会更精彩。
就像世界上本没有路一样,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全能的,对学生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一开始可能会有所不适,走的多了,自主的多了,相信孩子们会做得更好。
放手,是一种为学生未来奠基的爱,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爱,是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的良好的选择。
虽然这是一个在座各位都耳熟能详的案例,但在这里我还是想再简单的重复一遍:从前有个人,看到一个欲破茧而出的蝴蝶。
茧上有一条缝,透过裂缝,可以看到一只蜷缩着的蝴蝶,蝴蝶此时正用尽全身力往外挤。
这人看着蝴蝶吃力的样子,便拿一把剪刀,将茧剪破。
蝴蝶出来了,结果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是个什么结局。
说到这里,我也想说我看到过的一遍文章,是关于母鹰训练雏鹰的。
当一个幼鹰出生以后,它需要经过成百上千次艰苦的训练,然后母鹰把雏鹰从树上或是悬崖边推下去,训练雏鹰的飞行能力。
在学会飞行以后,母鹰会狠心地把幼鹰正在成长的翅膀折断,只是使翅膀不断充血,不久便能痊愈。
而恢复以后的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一样浴火重生,将长得更加强健有力。
经过如此磨练,鹰从此才有了翱翔于属于自已的那份··以上两个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的故事,虽然不是直接谈针对学生教育的问题,但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却具有极大的启发。
顺手的看似充满“爱”一剪刀不但没能换来能够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美丽的蝴蝶,反而让这份原本的美好随风而逝,遭到灭顶之灾,这种结局每每想起就让人痛心。
剪茧人是好心的,也是有爱心的,正是这种不知放手违反规律包办式的“爱”,不懂得没有蝴蝶自身的自我用力破茧,自主的抗争,蛹是不会化蝶的。
面对老鹰教育雏鹰练飞的模式,我们更应该受到启示的。
残酷无情的母鹰逼雏鹰离巢他飞固然无情,正是这份无情,让雏鹰练就了坚强的依靠自我,自己学会飞,自己努力飞,自已能够飞,最终可以勇敢的飞,飞出那份属于自己的。
“道是无情却有情”,在座的教育工作者们,我不否认你的热情,更不否认你的爱心,可是你更要明白:温室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
很多动物都是在自己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孩子推出去,让孩子自己在大风大浪里磨练,让自己练就一身能够自我生存的本领。
说句难听的话:我们人类的做为万物之灵长,有些方面做的并不比动物高明。
我们应该从动物教育孩子的方式中受到一些启示: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许多家长也想让孩子自己去做些事情,但看到孩子辛苦为难的样子又不忍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看到幼小的孩子写作业,妈妈爱子心切,就说:“孩子,你睡觉吧,作业由妈妈代你来做。
”直到有一天,孩子生病打针时,孩子高喊着:“妈妈,你来替我吧。
”此时的妈妈才惊觉到:人生有些事是绝不能代替的。
作为教师,似乎也有着太多的“包办”,太多的“揠苗助长”,受传统思想和学校制度的影响,服服帖帖就是好学生,在学生面前有绝对权威就是好老师。
日常生活中,学生不能有一丁点的“越轨”行为,答题要有统一的标准,否则就会扣分,影响教师的考评和升学率,老师们不敢有丝毫的大意与革新··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老师的悲哀,最终形成民族的悲哀。
正是我们历来的大一统,正是我们讲究整齐划一和绝对服从,扼杀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阻断了我们每一个人成为破茧而出美丽蝴蝶和搏击长空的雄鹰之梦。
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今天的害人者,何尝不是昨天的受害者呢?“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现在细想,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
雏鹰若没有母鹰的放手,绝不会搏击云天;学生若没有老师的放手,绝不会学到创新。
把教学的指挥棒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的老师,只会禁锢我们的学生。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老师关爱孩子,耐心的呵护他们成长,这是为师之根本,无可厚非;但老师爱的方式也要恰当,不然会适得其反,费力不讨好。
叶老有一句话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
”而要非军事区以此目标,需要循序渐进、逐渐放手,也要敢于放手,学会放手,善于放手。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有时就像抓沙子一样,抓得越紧,失去的就会越多,宽严相济,弛有度,才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
做为教育工作者,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方式:(!)你是一个管家婆似的老师吗?(2)你是否喜欢事无巨细都要喋喋不休地关照学生?(3)你会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吗?相信,回答起这三个问题我们会有太多的无奈与尴尬。
为什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不厌其烦的讲解,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学生不领情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鹤琴说过:“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
”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中有一个主要观点:“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
”的确,我们千万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
如果放手让孩子自己做,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如果我们一直“大手帮小手”,我们的孩子将会在无形中被剥夺许多发展的机会。
我想起一位母亲给远行儿子写的一封信,那一句“你注定要成长,而我要退到幕后”令人难忘。
这位母亲明白,爱是为了更好的分离,所以,她放飞了孩子的同时给了他单飞的力量。
老师们,请记住这句话吧!学生在长大,我们也是要退到幕后的,我们只是学生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驿站。
放手让学生飞,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也是师之大爱。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我们没有必要确认所教的学生谁是优秀的、谁是糟糕的,就像我们无法将水珠从水里挑选出来一样。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学会放手,给学生必要的信任与尊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用欣赏的心理、其待的眼神、赞美的语调、宽容的心境、平和的话语,告诉每一个学生,他们是茫茫人海中独特的一员,在岁月的长河中,没有两岸,只有向前。
他们将自己选择自己的未来,老师所能做的就是以恒久的姿态,目送他们远行··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这样的话:“请你毫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
”书生也曾经说过:“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教室是学习的房间,教材是学习的材料,课堂四十五分钟便应以学生为主,课堂也应可称为学堂。
教师的作用便是指导各类学生充分利用好这四十五分钟。
”这些话告诉我们: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必须努力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那么,身为教学一线的老师们该如何放手,如何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一、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课堂教学改革。
(1)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
”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意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教材有帮助的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研讨问题,努力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最终达到理想之境。
(2)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图片、录音、录像、电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具体生动形象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
创设意境,要有针对性、启发性,紧扣教学重点、难点,绝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价值的“满堂灌”。
我们要让学业生在这种最佳的课堂情境中去感知知识。
(3)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就要求作为教师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调动起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不同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格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格。
坚信没有发展不了的学生,只有尚待发展的学生。
二、要合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最有价值的知识教给学生,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学习方法是“过河的桥和船”,是“登天的梯”,更是刻苦自学的一把金钥匙。
它不令开启了学生智慧的大门,而且给学生自学找到了一条捷径。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教师要解决的就是领进门的问题。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
”“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能形成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所以,兴趣是学习的不竭的源泉。
托尔斯泰曾这样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把课讲得有趣有味,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是:耳、眼、脑、口并用,勤练习、多质疑、勤思考、重归纳、多应用,注意总结规律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