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的起源和使用

汉字的起源和使用

第一、汉字的起源一、文字起源: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1、结绳记事: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

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

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

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

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

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

以两者吻合为凭据。

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二、图画文字: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

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

”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

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

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

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

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

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

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

”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三、甲骨文: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

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

“妇”的繁体字为(婦),因为过去的女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这是十二属相,是不是有点像简意画。

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看出人们在造字时分为象形法,会意法和形声法,也就是已经出现了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

你们看看象形字,“日”就是个圆圆的太阳,“月”就是弯弯的月亮,“水”向条小溪,“牛”特别突出了两个犄角。

“爵”象形字:1.甲骨文的形体,像古代酒器的形状,下有足。

2.金文的形体,更像酒器的形状,右边增加了一只手。

3.小篆的形体。

4.是楷书的写法。

而会意字里“明”写成如图示,意为“日”和“月”带来的光明。

“旦”写成如图示,意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

“婴”会意字:1.金文的形体,上部是“贝”,下部是“女”,表示妇女项上由贝做成的装饰品。

2.是小篆的形体,上部是两贝,其意不变。

3.是楷书繁体字。

4.简化字。

“婴”字的本意是用贝做成的项链。

义为“缠绕”、“围绕”,如古人陆机曾说:“世网婴我身。

”世网比喻世事。

就是说:世事把我缠绕住了。

“婴”字由项饰即宝贝。

引申为婴儿之义。

“孕”会意字:1.甲骨文,外部是一个人面向左侧而立,腹中有一“子”,诚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样子。

2.小篆,上变成“乃”字,已无人形了,下部的“子”依然存在。

3.楷书的写法,由小篆演变而来。

关于形声字同学们都很熟悉,例如:“爸”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结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

四、金文: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人们把字铸刻在青铜器上,这就形成了金文,(因为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

钟和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又叫钟鼎文)。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象形程度更高,而且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金文的笔道肥粗,弯笔多。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填实的写法,更形象生动逼真。

五、汉字的持续演变。

大篆: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有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缺点是字体繁复,书写不方便。

小篆: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由于它的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钦睐,又因为它的笔画复杂,行事古怪,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一些印章刻制上,一直采用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一步简化,书写变的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形体扁方而规整。

草书: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因它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又进一部发展成为今草。

到了唐朝,又有了抒发情怀,寄情于笔端而表现的狂草。

草书本就来源于章草。

楷书:随后柔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一直使用到现在,.它的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直,有撇,捺和硬钩,,更便于书写.。

图9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就是由楷书演变而来的。

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宋体: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成为宋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

总体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第二、汉字的使用一、利用楷书形旁推求字的本义范畴1.部首(1)把有相同意符的字放在一起,成为一部,其共有的偏旁排在该部之首,叫部首。

如:札、李、椅、核、树等,其部首是“木”。

(2)以义定部与以形定部①《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以义类来确定部首,叫以义定部。

如,甥、舅均为“男”部,施、旗“※”部。

②《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为方便检字,不再考虑字的意义,纯粹从字形出发确定部首,叫以形定部。

如,施、旗均为方部;到(从至,刀声)刀部。

2.分析古字形,探求字的本义(1)根据字形与词义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可以把字(词)义分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字形与词义之间有直接联系的是本义,由本义引申出的意义叫引申义,字形与词义之间没有联系的叫假借义。

如:戎:本义指兵器,引申为士兵、军队、战争、征伐,假借义指你(们)。

(2)造字法四书在探求字的本义中的地位和作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的表意性由强到弱递减。

象形字、指事字直接表意,会意字间接表意,形声字要把意符、声符、口语读音联系起来才表意。

3.掌握以下意符所表示的义类:亻儿:人冫(仌):冰、寒冷刂(刀):刀、切割力:力量、用力匚:盛物的器皿口:嘴、口囗:围墙、包围土:土、土地女:妇女子:子女宀:宫室、房屋山:山岳巾:布帛广(yǎn):宫室弓:弓箭彡:修饰彳:行走忄(心):心情、心理活动扌(手):手、手的动作斤:斧子日:太阳、季节、时辰月:月亮木:树木、木材欠:张口、出气殳:打击毛:毛发氵(水):水灬(火):火牛:牛、牲畜犭(犬):狗、野兽王(玉):玉石瓦:陶器田:田地疒:疾病皿:盆类器皿目:眼睛、看石:石头礻(示):鬼神祭祀禾:禾类植物穴:洞穴立:战立(竹):竹子糹(糸):丝麻绳索缶:陶器罒(网):罗网羽:羽毛、翅膀耂:老人耒:农事、农具耳:耳朵、听月(肉);肉、肉体舟:舟船艹(艸):植物、草木虫:蛇行:道路衣:衣服见:看角:兽角讠(言):言语豕:猪贝:钱财走:行走、奔跑足:脚、行走车:车辆辶(辵):行走阝右(邑):城邑酉:酒、酒坛门:门户阝左(阜):山陵、台阶隹:鸟类雨:雨类革:皮革页(xié):人头飠饣(食):食物马:马骨:骨骼髟:毛发鬲:釜锅鬼:鬼魂鱼:鱼类鸟:鸟类4.注意以下问题(1)古文字隶变楷化后,原来的象形字不象形了。

如:题:从页,是声。

本意指人头。

杂:雜,从衣,集声。

五彩相会也。

(2)现代字典辞书上的所谓部首,指的是检字法部首,要仔细分辨才能确定其形旁及本义。

二、汉字用字现象古今字:同一个词,先后所用的不同的字,时代在先的叫古字,时代在后的叫今字。

古字一字多义,今字表其中某义。

异体字:意义、读音相同,完全可通用。

音、义完全同,形不同繁简字:繁体字与简全字合称。

多数繁简字属于异体字,只是其中一体较为简化。

假借字:借用一音同或音近的字表示某一意义不同的词。

本无其字本义消失,形义间无联系通假字:本有其字。

仅音相同,假借字有另义。

合音字:两个字合为一个音节。

如:狮、飙、虎一字字音析为两个音节:例:狻猊、扶摇、於菟避讳字:因避君尊长之讳而改易的字。

(一)古今字1.从词的角度看,同一个词,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这两个字之间是古今字的关系。

先有的叫古字,后造的叫今字,也叫后起字、区别字。

从字的角度看,一个字形原来表示多个义项,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就另造一字分担这个字的某一义项,这两个字在这个义项上是古今字的关系。

2.古今字不是异体字。

因为今字只是表示古字的某一个义项,不能完全替代所有义项。

如,“说”——“悦”,“悦”不能表示“说话”的义项,仅表示“说”所表示的“高兴、喜悦”之意。

3.一般说来,今字出现后,古字仍然存在,只是表示的义项减少了。

4.今字产生的方式(1)以古字作声符,另增形符。

如:文——纹;景——影(2)改换古字形符:如:赴——讣;没——殁(3)完全改换,形体上看不出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