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一 第二板块 春江花月夜 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一 第二板块 春江花月夜 含答案

6.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春江水涨,把江面拓宽,与大海连平;一轮明月伴随着共潮生。

海潮一同生长。

[句解:诗人在这里不用“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仿佛明月和潮水都有了生命,“生”使整个诗句变活了。

]滟滟随波江海相通,春潮荡漾,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来,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明。

闪耀呢。

段解:诗的开头先点出了题目中“春、江、月”三字。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水绕着生满花草的原野曲折流过,月光照在花林上,皆似霰。

空里流霜仿佛给花林洒了一层雪珠儿。

这如霜的月光从空中流下,不觉飞,汀上白沙人们感觉不到它的飘飞,在洁白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地看不见。

也不易分辨了。

[句解:这两句,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下,整个宇宙都浸染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从这样的境界,很自然地会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引出下一段。

]段解: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

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把光辉投入人间的。

[]段解:这已不仅仅是写景,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人生易老,一代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不像这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年年月月,看上去没有变化。

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何人,但见长江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送流水。

候把期待的人送来呢?段解:由疑问转为感慨,想象了月的期待,引出下文思妇的期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一片白云悠悠飘去,遥远的青枫浦上留下了无限惆怅。

谁家今夜扁舟子,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漂泊呢?何处相思明月楼。

在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他呢?[句解: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段解:思妇的期待。

可怜楼上月徘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不肯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

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不去,照在捣衣砧上,手拂过去,月光依然还在。

[句解:月光是那样的依人,又是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同一轮明月下远方的亲人。

]此时她想到此时远在他乡的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丈夫也一定望着月光想念自己,她愿随着月光投入远方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丈夫的怀抱。

远飞的鸿雁也不能把这儿的月光带到遥远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的游子那里,鱼在深水中跃动,只能激起阵阵波纹。

段解: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平添思妇内心的愁苦。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昨夜梦见花落闲潭,可惜春天已过去一半,丈夫还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没有回来。

江水不停奔流,快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复西斜。

也更斜向西边。

段解:这四句把梦境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斜月沉沉藏 海雾,碣石 潇湘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中,碣石,潇湘,天各一方,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道路是多么遥远。

不知道今夜有几人乘着月光归来,看那落月月摇情满江树。

的余晖摇动照着江边的花林、枫树。

[句解:将思念之情、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

]段解:以月落收尾,将无限的离愁,洒满在江边的树上。

对应学生用书P5整体感知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

2.角度多变,色彩斑斓同是写月光,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白沙上不易被察觉的月光,有梳妆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石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富于变化。

此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的月光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的出现变化,整首诗在色调上也取得了斑斓的效果。

重点揣摩1.这首诗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诗人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优美恬静而又流光溢彩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

这些景物幽美深远,空明澄澈,美妙绝伦。

2.试赏析“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生”字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生”的意思是“升起”。

春江水涨,把江面拓宽,与大海连平,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

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诗人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紧扣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几句从描写景色转向了什么?参考答案:转向了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和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4.这首诗把现实中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这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效果?参考答案:虚实结合。

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虚实相生。

这样写使景物迷离恍惚,气氛朦胧。

对应学生用书P108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滟滟(yàn)芳甸(diàn)徘徊(huái)B.霰粒(xiàn) 潇湘(xiāo) 画栋(dònɡ)C.绮筵(yàn) 淑气(shū) 碣石(jié)D.捣衣砧(zhēn) 潺湲(yuán) 骁勇(xiāo)解析:选C C项,“筵”读yá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宦游宦游:官宦世家B.雪暗凋旗画凋:雕刻C.珠帘暮卷暮:同“莫”,没有D.可怜春半不还家可怜:可叹8.将下面的词语扩展成为一段生动形象、有文采的话。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语意连贯,合乎情理,不少于80字。

树叶微风空中力量声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有的树都是乐器,每一片树叶都能发出乐音,只要有微风,它们总是沙沙作响。

无风的时候,也有细微的乐音在空中慢慢堆积,又被某种神秘的力量缓缓推倒。

这样的声音,要用心才能听到。

对应学生用书P6素材一王勃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

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作。

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的《滕王阁序》。

此外,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只活了27岁,但他的诗文如那穿透黑暗而来的闪烁星光,至今犹然见证着遥远的过去曾经存在的星体,让王勃在初唐文坛上划出一道闪亮的彗星之光后,留给后人永恒的赞叹与叹息。

[应用角度] (1)王勃的幼年早慧、少年英才可以用于与“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是希望”“早期教育与一生成就”等相关的作文中。

(2)面对分离,大多数人的态度都是伤感与悲怆的,王勃却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种宏大、自信、达观可以用于与“友情”“乐观”“豁达”“知己”等相关的作文里去。

(3)王勃只活了27岁,生命极其短暂,但他在诗坛上留下的光辉却是夺目的璀璨,这可以用于“永恒与短暂”“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命长短而在于生命的质量”等类似的话题作文中,他留给后人永恒的赞叹与惋惜也可以用于“完美与缺憾”等话题作文中。

素材二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其纯美的意境、迥绝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美的情感而成为诗坛的绝唱,被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语),“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

从唐到元,被冷落了几百年。

明代以后,一些评论家对这篇杰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才使这颗美玉散发出骄人的光辉。

[应用角度] (1)望月问天的张若虚,他的孤独的超脱及超脱了的孤独,他的不为人知的身世,他的散佚不闻的作品,他和《春江花月夜》历经的冷落与坎坷,都可以应用于“盛名与其实”“公平与现实”“孤独与超越”“天才与埋没”等话题作文中。

(2)《春江花月夜》以其完美的情景交融,惟东方所特有的身心与宇宙俱融一体的空茫之境,被人们当成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或象征,当成高雅文化的最高境界,所以,这可以用于“传统文化”“东西方文化差异”等话题的作文中。

素材三他们是一批少年才子,他们才华横溢,精神饱满,一鸣即惊动世人;他们是一批短命的诗人,王勃死时只有27岁;他们也是一群苦命的诗人,王勃是渡海时落水而死的,卢照邻是因长期瘫痪而投水自尽的,骆宾王则是被杀的。

他们虽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但扫荡旧诗坛的志向却从未改变,他们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诗文中重塑一个真实的自我,改变那个艳丽而浮华的诗歌时代,他们发誓要让诗歌具有激情和生气。

他们的能量也许有限,他们的成绩也许并不突出,但先声夺人,互相呼应,经过一番拼搏与努力,终于为诗歌盛世的到来准备好了必要的布景和合适的气氛。

尽管四杰的成就有限,并没有完全摆脱南朝绮靡文风的影响。

但是面对后人的非议,杜甫断然指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他们的意义与那不废江河一样,万古长流。

[应用角度] 上述材料可以应用到与“理想”“挫折”“才能”“名利”等相关的作文中。

暮雨乡愁张清华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

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流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

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