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n 根据《尚书·舜典》载,虞舜时已有了专门的学 官。
n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做司 徒,敬敷五教,在宽’。”
n “帝曰:‘俞,咨伯,汝做秩宗,夙夜惟寅, 直哉,惟清’。”
n “帝曰:‘夔(kui),命汝典乐,教胄子。直 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 伦,神人以和’。”
• ⑤乐师----教国子以小舞(下大夫)
•①大司徒----乡学总管(卿)
•②乡大夫----掌握乡之政教禁令(卿)

③州长----掌州教(中大夫)

④乡师----掌乡教(下大夫)

⑤党正----掌党教(下大夫)

⑥族师----掌族之戒令政事(上士)

⑦舞师----教兵舞(下士)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第一章 官学制度的建立 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节 学校萌芽的传说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第三节 “六艺”教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第一节 学校萌芽的传说
(一)教育的起源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社会 产生之初,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 动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二、学校的萌芽
o 1、教育的分化
n 劳动产品的剩余使少数人可从事脑力劳动 n 社会事务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o 2、文字的产生
n 在山东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约5000年前的陶器上, 就已出现很规则的文字。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n 掌握文字和由文字保存下来的劳动经验更需要 专门的指导和学习
o 《静簋》中说,“六月初吉,王才藁京。丁卯, 王命静司射学宫,小子众服众小臣 仆学射”。 周宣王名静,这段铭文记载了周宣王还是太子的 时候,在丁卯这一天,周王命他在学宫率领其他 小臣,侍众学习射箭的事。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四、家庭教育
1、贵族子弟的训练,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 才进行学校教育。
政教合一
o 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 一。
o 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 仪活动的地方。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各种 活动的场所。
o 政事活动本身就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学生在 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二、国学与乡学
西周的学校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 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制系统。从设 置上看,西周的学校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 国学与乡学。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o “成均”、“庠”可能是中国古代萌芽中的 学校,开始时还不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而是 逐渐形成学校的过渡机关,起着教育年轻一 代的作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 了基础。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三)夏代的学校
o 1、校:操演与角力比武的场所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最早的知识分子 以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为代表的父系氏 族公社阶段,农业和畜牧业有了新的发展。 生产工具更加进步,创造了木耒(lei),石 器磨制得更锋利,开始使用铜器,进入铜石 并用时代,轮制陶器和冶金技术有长足的进 步。器物和装饰品显著增多,爱美观念大为 发展。崇拜祖先,迷信鬼神,占卜术很流行, 产生了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巫”。
o 4、瞽宗:学习礼乐
n 《礼记·明堂位》:“瞽宗,殷学也。”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一、“学在官府”
1、什么是 “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学术 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 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礼用的礼器全部 掌握在官府手中,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接触 到。 民间无学术,也无学校教育可言。
三、大学与小学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现存北京国子监中的辟雍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青铜铭文上关于小学的记载
o 《师嫠簋》记载:“在昔先王小学,女敏 可事,既命女 乃祖考嗣小辅”。这段话 是周王对嫠讲的,说他过去在先王所办的 小学读书时,聪明能干,命他做少辅。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n “原始性”和“自然形态”
o 教育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没有从其他社会现象中独 立出来
o 教育极端原始
n 教育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原始礼仪和社 会生活常识;
n 主要途径是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没有专门人员、 专门机构和文字书本;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2、传授原始礼仪
远古氏族是通过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活动对年 轻一代进行教育的。所谓原始礼仪,即是“图腾和 禁忌”。
所谓“图腾”即是氏族的徽号和保护神,受到 敬仰和膜拜。《尚书·舜典》“予击石拊(fǔ)石, 百兽率舞。”相传黄帝部落曾号为“有熊氏”,可 能以“熊”为图腾。夏后பைடு நூலகம்的祖先可能以“龙”为 图腾。女娲和精卫就是经过加工的图腾形象。
n 《孟子》、《说文解字》、《汉书·儒林传序》等说: “夏曰校”。
o 2、序:习射兼习礼
n 《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 序。”
o 3、庠
n 东汉时郑玄注《仪礼》时又说夏后氏之学叫做“庠”。
夏代的“庠”、“序”、“校”,虽不能完全说是真正传 授文化知识的机构,但也应该说是一种进行道德伦理教育和军 事训练的场所,这已接近于古代学校的性质了。
人育。” o 《淮南子·齐俗训》:“尧其导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
处者牧,陆处者农。”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 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 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
“郑司农(郑众)云:均,调也。乐师主调其 音,大司乐主受此成事已调之乐”。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二)最早的学校类型
2、庠
n 虞舜时代,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并且已 有大学、小学之分了。
n 《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 老于下庠。”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西周的宗法世袭禄位制
•宗
•大宗(周天子)
•小宗(诸侯)
•天下
•大宗(国君)
•小宗(卿大夫)
•诸侯国
•等级森严,可见一斑!!!
•大宗(卿、大夫) •小宗(士)
•卿、大夫采邑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 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 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o 萌芽性的学校大概就在“明堂”之中,最初 的教师可能就是掌握文字的“巫”、“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二)最早的学校类型
o 1、成均
n 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 n 《史记·五帝本纪》)“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
曰成均。” n 《周礼·春官下》“大司乐掌成均之法”郑玄注引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2、“学在官府”的体现 o 官师不分 o 政教合一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官师不分(官吏既负责行政职责,也有教学任务)
①帝王之师---太保(保身体),太傅(教德义),太师(教训以道) ②大司乐----国学的主持者(中大夫,乐官之长)
•③师氏----以三德三行教国子(中大夫) •④保氏----以六艺教国子(下大夫)
“仪式和禁忌”在那时候是不可违背的一套规 范准则和秩序法规。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公共活动的场所 六、七千年以前的西安半坡遗址
在这个村落的居住区的中心,有一座 160平方米的大房子,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 断定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氏族会议、 节日和宗教性的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传说神农祀于“明堂”,称“明堂”为“大 教之宫”。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o 古代小学的年龄不是很严格,一般是八到十 五岁。《大戴礼记·保傅》的注释说:“又 曰十五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者,谓诸子姓既 成者,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十八入大 学。”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青铜铭文上关于大学的记载
o 《麦尊》中说周王在镐京,“才辟雍,王乘于 舟……王射大鸿”。意思说,周王在辟雍,坐在 船上,射大雁。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四)商代的学校--中国官学的雏形
o 1、序:习射,学射礼
n 《孟子》说:“殷曰序”
o 2、庠:养老,兼进行道德伦理教育;
n 《说文解字》及《汉书·儒林传序》说:“殷曰庠”。
o 3、学:学习礼乐
n 《礼记·王制》说:“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o 《尸子·君治》:“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o 《周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zhuó)木为耜(sì),
揉木为耒(lěi),耒耨(ròu)之利。” o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做,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