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垦利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历程一、企业发展概况:山东垦利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属于国家(国经贸石化〔2000〕1095号)清理整顿保留的54家地方炼油企业之一,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省政府(2003年10月23日,中国石化〔2003〕486号)关停并转保留的省内4家100万吨/年以上企业之一,是中国制造业企业五百强之一、山东企业百强之一。
山东垦利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为垦利县炼油厂,始建于1970年4月,1996年6月更名为垦利石化总厂,属地方国有企业;2002年1月,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定名为山东省垦利石化有限责任公司。
伴随企业规模的日趋扩大,为保证对所辖垦利炼油厂,东营市宏远纺织有限公司、东营华德利玻璃棉制品有限公司、垦利惠能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东营三协化学有限公司(中日合资)、垦利县酒厂和垦利华德利石化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的有效管理,真正构建集团化管理的公司架构,2011年11月,公司正式更名为山东垦利石化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垦利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注册于东营市垦利县工商管理局,注册号为370521228013418,注册资本5339万元,法人代表滕滨强,现拥有固定资产超过50亿元,占地3800余亩。
集团公司现有法人股东2个,自然人股东10个,垦利县财政局作为法人股东之一,拥有资本金1015.4万元(占总股本的19%),山东垦利石化集团公司职工持股会作为另一法人股东,拥有资本金3213.27万元(占总股本的60.2%),10个自然人股东合计拥有资本金1110.57万元(占总股本的20.8%)。
集团公司现设有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股东会由10个自然人、垦利县财政局和山东垦利石化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持股会2个法人股东组成;董事会由7人组成;监事会由4人组成。
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对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有效实施及检查监督负责;定期对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效果评估并履行公告义务;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及公司财务进行监督。
集团公司总经理在董事会的领导下,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全面负责集团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对董事会负责。
2010年7月,集团公司股东会按照《公司章程》履行职责,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得到进一步强化,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模式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发展实力。
垦利石化集团现有员工300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50多名。
约占员工总数的15%,大专以上学历者600余人,约占员工总数的22%。
炼油主业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30万吨/年,主要拥有原料预处理、常减压蒸馏、重油催化裂化、重油延迟焦化、汽油催化重整、汽柴油加氢、气体分离、汽油醚化、甲基叔丁基醚、干气综合利用生产甲醇、硫化氢回收利用生产硫氢化钠、芳烃抽提、大型污水处理场等生产装置及配套装置;宏远纺织拥有30万锭精梳纱生产能力;垦利县酒厂拥有3000吨/年传统酿酒能力;惠能热电拥有2×15MW热电联产能力并承担了垦利县新区供暖的社会事业。
四十余年的成长和发展,垦利石化集团作为一家以石油化工为主业,集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纺织、热电、酿酒、供热、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为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95.24亿元,实现利税6.63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18.91亿元,实现利税10.19亿元。
2011实现销售收入131.7亿元,实现利税12.3亿元。
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企业,多年来的纳税能力及社会贡献度居全市同行业领先地位。
垦利石化集团的主要产品有90#、93#、97#汽油,-20#、-10#、-5#、0#、+5#和+10#柴油;液化石油气、延迟石油焦、甲基叔丁基醚、工业用丙烯、工业用甲醇、工业硫氢化钠、高档棉纱和花式线、“碧海缘”系列和“大河息壤”系列白酒等产品。
2000年,集团公司在山东省同行业中率先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并通过方圆委认证,随后实施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并通过认证,十余年来,三大管理体系有效运行,6S现场管理,财务内控管理、风险管理,人事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和环保管理等都日趋规范,2009年被山东方圆委授予“管理体系运行优秀企业”称号。
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评为“山东省节能先进企业”,进入“全国石油石化千家能源单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之列。
因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利税不断增加,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纳税先进企业”,先后被东营市税务系统评为“AA级纳税信用单位”,被银行系统授予“AA+信用等级”。
2008年进入中国化工企业500强(第28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319名),跻身“中国大陆10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销售收入前百家”(前50位)和“中国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前百家”(前20位),被认定具备“全国石油石化千家能源单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黄河三角洲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
二、企业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正是山东垦利石化公司建厂八周年的时刻,当时的企业(原名垦利县炼油厂属地方国营企业),固定资产61.3万元,从业人员不足70人。
生产装工艺落后,生产模式单一,只有简陋的2个50立方的常压釜式炼油罐。
年生产汽油228吨,生产柴油1605吨,生产重柴油551吨,沥青3367吨。
年工业总产值111.7万元,税金13.5万元,利润8.9万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仅是这样一个小厂,垦利石化人凭借辛勤的劳动、超人的智慧使他一步步发展壮大。
1997年11月,面对当时成品油市场低靡、企业亏损严重。
垦利石化领导班子研究确定了"石油化工固本,多种经营发展"的战略方针,开始了"负重奋进,二次创业"的历程。
从抓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入手,一身作则,带领石化公司全体员工,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深入生产一线调查研究,了解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的思想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对症下药,结合企业实际,狠抓了党员干部队伍管理,制定了党员干部"六表率标准",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作表率"活动,要求党员干部要在学习上作表率,在联系群众上作表率,在团结协作上作表率,在"两手抓"上作表率,在创造性工作、无私奉献上作表率,在廉洁自律上作表率。
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做到"党员身边无事故、无违纪"。
重视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素质教育。
根据上级党建、政治思想工作在不同时期的要求,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
党员干部、员工面貌焕然一新。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已成为企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改变现状,只有从基础抓起,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起。
1999年,结合实际,吸收兄弟厂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先后制定了《领导干部十四不准》、《企业干部管理条例》、《职工违纪待岗条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行为,结束了"无章可循"的局面,实现了全面的制度化管理。
他积极稳妥地实施企业改革,全面加强企业管理,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推行了"以人为本"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注重发挥工作人员的创造性,给职工的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极大地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改过去的"被动劳动"为"主动工作",使"企业靠我发展,我靠企业生存"观念深入人心,提高了职工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激活了企业内部活力。
2002年,结合企业改制,着力于实现管理机制的创新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通过产权的明晰,发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使企业内部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形成了合理的企业治理机制,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近年来,公司先后投资建设了230万吨/年常减压、130万吨/年蜡油缓和加氢、80万吨/年延迟焦化、60万吨/年催化裂化、10000Nm3∕h制氢、45万吨/年加氢、40万吨/催化重整、10万吨/年气体分离、20万吨/年汽油醚化、5万吨/年MTBE、2万吨/年硫氢化钠、5万吨/年甲醇等配套装置,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能力,扩大了企业规模。
到目前,垦利石化原油加工能力由原来的40万吨增长到了230万吨,二次加工能力由3万吨发展到了500万吨,成为全省第一批跨入100万吨/年以上加工能力的石化企业。
1994年,全线引进意大利先进生产设备,投资建设8000吨/年玻璃棉项目,成立了东营华德利玻璃棉制品有限公司,玻璃棉产品荣获国家建设部“部优产品”称号,成为国内市场畅销产品。
2003年,根据市场需求,投资建设了一条1万吨/年高温微细玻璃棉生产线,产品广泛用于飞机、轮船、火车等领域。
1992年建设3000吨/年酿酒厂,该厂生产的“碧海缘”系列白酒,成为了“山东省名牌产品”,“碧海缘”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2004年10月,成功并购东营市宏远纺织有限公司,控股经营,实现产业横向联合。
2005年,投资1.78亿元新上了热电联产项目。
2006年,投资10.7亿元,建设30万纱锭纺织工业园项目,解决就业人员2400多人。
提高了生产规模,壮大了企业实力,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研发的“三合一花式线”荣获国家专利产品。
2006年,与日本三协化成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东营三协化学有限公司,并投资4000万元,利用炼油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生产硫氢化钠,产品全部出口,实现了能源综合利用。
垦利石化投入巨额资金研究开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10万吨轻汽油醚化装置、10万吨丙烯装置和全省第一套1万吨MTBE装置等国家专利技术,使企业生产的多种产品达到国际、国内水平。
其中,93#无铅汽油产品质量达到欧洲2号标准。
新上的20万吨/年催化重整项目,成为省属第一家生产97#汽油的炼化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为企业赢得了丰厚的利润。
三、企业在体制、经营、管理方面的情况自股份制改造以来,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抓住法人治理结构,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市场化运营机制等核心和关键,加大措施,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财会制度。
随着企业公司制的实施和运作,企业新的体制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逐步加强,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