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场所与饮用水消毒技术20140914

公共场所与饮用水消毒技术20140914

• 在水源保护区内设水源保护告示牌、禁止事项; • 水源井外围30米范围内不得修建渗水厕所和渗水 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和铺设污水管道; • 井口应封闭,井房门窗应牢固并上锁; • 定期巡查,若出现污染源,应及时排除。发现有 严重污染水源水质的设施及有碍水源水质安全的 行为,立即报告。
五、加强供水设施的卫生安全管理
• • • •
(三)健康危害事件报告范围: 1.室内空气不符合卫生标准所致的虚脱休克; 2.饮用水遭受污染所致的介水传染性疾病流行; 3.公共用品用具和卫生设施等遭受污染所致的传 染性疾病、皮肤病; • 4.意外事故导致的一氧化碳、氨气、氯气、消毒 剂、杀虫剂等中毒。 • (四)发生健康危害事件时,经营管理者应立即 停止相应经营活动,协助医务人员救治事故受害 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事故的继发。
• (4)小型集中式供水:农村日供水在1000m3(或供
水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集中式供水。 • (5)分散式供水:分散居户直接从水源取水,无任何设 施或仅有简易设施的供水方式。 • (7)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凡在饮用水生产和供 水过程中与饮用水接触的联接止水材料、塑料及有机合成 管材、管件、防护涂料、水处理剂、除垢剂、水质处理器 及其他新材料和化学物质。 • (8)直接从事供管水的人员:从事净水、取样、化验、 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及水池、水箱清洗人员。
提供的饮用水应当符合卫生标准要求。游泳场(馆)和 公共浴室水质应当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
公共场所的采光照明、噪声应当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 尽量采用自然光。自然采光不足的,应配置与其经 营场所规模相适应的照明设施。 当采取措施降低噪声。
建立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保洁制度,提供给顾客使用 的用品用具应当保证卫生安全,可以反复使用的用品用 具应当一客一换,按照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清洗、消毒、 保洁。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 (7)空气质量、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检测记录; • (8)投诉与投诉处理记录; • (9)发生传染病传播或健康危害事故后的处理情 况; • (10)有关记录:包括场所自身检查与检测记录, 培训考核记录,从业人员因患有有碍公众健康疾 病调离直接为顾客服务岗位记录,集中空调通风 系统清洗消毒记录等; • (11)有关证明:包括预防性建筑设计审核文件,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竣工图纸,消毒设施设置情况 等。 •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档案应当有专人管理,分类记 录,至少保存两年。
六、对饮水进行净化消毒处理
• 消毒的范围: 集中式供水和二次供水,都必须进行持续消毒。 • 消毒的目的: 杀灭微生物,防止细菌的繁殖和生长。 • 消毒剂: 液氯、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等。 • 消毒剂投加方式: 有机械投加、人工投加、以及机械+人工投加方式。
七、对水质进行检测
• 检测目的:了解水质状况;指导和调整消毒剂量。 • 1、自检: • (1)集中式供水单位:每日检测水源水的色度、浑浊度、 肉眼可见物、和耗氧量;检测出厂水和末稍水余氯。 • (2)二次供水单位:每日检测蓄水池水和末稍水的余氯, 并根据余氯测试结果及时调整加氯量。 • 每年对供水系统进行1次全项目检测。 • (3)要求:所有检测记录或报告留档备查,定期将结果及 时报告卫生管理部门。 • 2、抽检:卫生管理部门在水质无明显变化、无新增污染源等 正常情况下,每年对水源水和管网末梢水检测至少1次。
四、从业人员健康体检
建立健康体检制度,每年组织从业人员
进行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在取得有效 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 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 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 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疾病的人员,治 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五、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 建立卫生培训制度,组织从业人员 学习相关卫生法律知识和公共场所 卫生知识,并进行考核。对考核不 合格的,不得安排上岗。
六、建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档案
• 建立卫生档案管理制度,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档案 应当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 (1)证照: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从业人员健康 合格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健康相关产 品卫生许可批件或备案文件(复印件)等。 • (2)卫生管理部门、人员设置情况及卫生管理制 度; • (3)卫生操作规程; • (4)公共用品用具采购、验收、出入库、储存记 录; • (5)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检测记录; • (6)设备设施维护与卫生检查记录;
二、建立卫生责任制度
• 公共场所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是其经 营场所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立卫生管理部 门或者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具 体负责本公共场所的卫生工作,建立健全 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管理档案。
三、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场所、物品和设施
1.公共场所卫生质量 建立公共场所自身检查与检测制度,保持公共场所空气流 通,室内空气质量应当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公共场所采 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应当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 系统相关卫生规范和规定的要求。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按照卫生标准、规范的要求对公共场 所的室内空气质量、顾客用品用具等进行卫生检测,检测 每年不得少于一次;检测结果不符合卫生标准、规范要求 的应当及时整改。 公共场所经营者不具备检测能力的,可以委托检测。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在醒目位置如实公示检测结果。
• •
4.水箱: (1)应专用,不得渗漏, (2)水箱其顶部与屋顶的距离应大于 80cm; (3)应有相应的透气管和罩; (4)入孔或水箱入口应有盖,并高出水箱面 5cm 以上,并有上锁装置,水箱内外应设有爬梯。 (5)必须安装在有排水条件的底盘上,泄水管应设 在水箱的底部,溢水管与泄水管均不得与下水管道 直接连通,水箱的材质和内壁涂料应无毒无害。 (6)水箱的容积设计不得超过用户 48小时的用水 量。 (7)池壁平整光滑、无污物,箱底无沉淀; (8)每年至少清洗消毒一次。
• 1.供水设施包括: 水处理设施:净化、过滤、消毒等设施 储水设备:蓄水池和高、中、低位水箱。 供水管线:供、输水管线、阀门、龙头等。 • 2.水处理设施的卫生防护: • 集中式供水单位应划定生产区的范围。生产区外 围30米范围内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不得设置 生活居住区,不得修建渗水厕所和渗水坑,不得 堆放垃圾、粪便、废渣和铺设污水渠道。 • 单独设立的泵站、沉淀池和清水池的外围30米的 范围内,其卫生要求同上。
• • • •
5.管网: (1)给水管不得泄露,材质应符合卫生要求; (2)给水管网铺设不得与排水管并行; (3)给水管网严禁与排水设施及非生活饮用水的 管网相连接; • (4)新建或检修水处理设施、设备和管网后,必 须严格冲洗、消毒,合格后方可正常使用; • (5)长期闲置需重新启用的建筑物,应对管网末 梢进行放水清洗;
公共场所范围和种类
• (一)住宿场所:宾馆、旅店、招待所 • (二)进餐(饮)场所:饭馆、咖啡馆、酒吧、茶座 • (三)沐浴场所:公共浴室(包括浴场、桑拿中心、浴室、 温泉浴、足浴等) • (四)美容美发场所:理发店、美容店 • (五)购物及文化娱乐场所:影剧院、录像厅(室)、游 艺厅(室)、舞厅、音乐厅、商场(店)、书店、展览馆、 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 • (六)健身场所:体育场(馆)、游泳场(馆) • (七)等候场所: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
公共场所与生活饮用水 卫生管理
公共场所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04.8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1987.4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11.5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 394-2012 ) 相应公共场所卫生规范(如:GB 96631996 旅店业卫生标准) 《关于公布山东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范围 的通知》(鲁卫法监字【2013】2号)
七、接受卫生监督
•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公 共场所进行监督检查,应当依据有关卫生 标准和要求,采取现场卫生监测、采样、 查阅和复制文件、询问等方法,有关单位 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隐瞒。
八、处理危害健康事故
• 公共场所发生危害健康事故的,经营者应当立即 处置,防止危害扩大,并及时向县级人民政府卫 生行政部门报告。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危害健康事故不得隐瞒、 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 (一)各单位应建立健康危害事件报告制度,负 责人和卫生管理员为责任报告人。 • (二)当发生健康危害事件时,责任报告人要在 发生事故第一时间电话报告卫生行政部门。
生活饮用水相关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体系
概 述
• 1. 分类: 按供水方式分:集中式供水、 二次供水、分散式供水 • 2.定义 • (1)生活饮用水 (简称饮用水):是指人们的饮水和生活 用水,主要通过饮水和食物经口摄入体内,并可通过洗漱、 沐浴等生活用水接触皮肤或呼吸摄入人体。 • (2)集中式供水:自水源集中取水,通过输配水管网送 到用户或者公共取水点的供水方式,包括自建设施供水。 为用户提供日常饮用水的供水站和为公共场所、居民社区 提供的分质供水也属于集中式供水。 • (3)二次供水:将来自集中式供水的管道水另行加压、 贮存、消毒或深度处理,再送至水站或用户的供水设施; 包括客运船舶、火车客车等交通运输工具上的供水(有独 自制水设施者除外)。
一、卫生许可证
• 根据《行政许可法》和《生活饮用水卫生 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各级卫生行 政部门行使对饮用水供水单位(集中式供 水单位、二次供水、管道分质直饮水单位) 进行卫生许可。 • 卫生许可证应当在经营场所醒活饮用水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是卫 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同时设立卫生管理部门或者配备专 (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生活饮 用水的卫生工作,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 和卫生管理档案。
三、健全制度和操作规程
• 1、建立制度: • 饮水污染应急处理预案和报告制度,负责人和卫生 管理员为责任报告人; • 人员培训和体检制度; • 饮用水消毒制度; • 水质监测制度; • 管网和水池清洗消毒制度; • 定期巡视检查制度等; • 2、建立定期清洗、消毒和检修等操作规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