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三种能力看差异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三种能力看差异

在美国执教的18年时间里,我教过很多来自中国的学生,从“50后”到“90后”,跨度40年左右。

中美学生既有相似的特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写作能力、提出问题并进行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能力。

1 写作能力弱是许多中国学生的短板
我曾对美国教授做过一项关于中国留学生印象的调查。

结果显示,写作能力弱是许多中国学生的短板。

西北大学经济系教授沃利说:“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都很刻苦,我布置的作业会尽全力完成。

然而,他们只是把我告诉他们的或者书上说的写下来,这是最大的问题——他们缺少自己的观点。

”那么,是不是英语水平限制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接受调查的教授们认为,英文水平确实会有些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提出观点和证明观点更有价值”。

我问过许多中国学生为什么觉得写作难,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我们在国内读书时没怎么写过这样的文章,老师也没教过。

”这的确与中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关。

中国注重“学会”,美国注重“会学”。

中国教育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强调多学、多练、多记、多考。

美国评判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是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

学校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自己读书,查资料,写论文。

学生在收集材料、研究材料、组织观点的过程中,逐步锻炼了思考力。

2 批判性思维的背后,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精神
许多中国学生向我倒苦水:“那些以课堂讨论、口头报告为主的课程简直要把我逼疯了。

美国同学整堂课都在不停提问、讨论。

我根本插不上嘴,好不容易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下课铃却响了。

”“讨论课程恐惧症”是许多留学生的痛苦遭遇。

美国教授也为此着急,“中国学生要有质疑能力,在课上需要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坐在那里听。

”长期以来,中国课堂多为灌输式教学,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而美国更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强调多看、多问、多想,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就是老师教学有问题。

因为批评、分析和提问,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3 表达和沟通能力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我的课上,最安静的群体肯定是中国学生。

”亚利桑那大学的莱温教授在调查答卷中抱怨,“他们不说话,我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听懂了我讲的内容。

下了课也是这样,他们从不到我的办公室来。

”伯克利大学教育学院的戈麦斯教授说:“我的中国学生只有在得了低分后才找我沟通。

其实,他们应该早点来跟我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得高分。

”是中国学生不愿意跟老师交流吗?他们的回答是,“从小我的父母和老师就告诫我,找到了正确答案再讲出来。

”“没想清楚就说出自己的看法是非常浅薄的表现。

”“当我发现我的答案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不好意思说出来。

”这种“跨文化交流尴尬”,很能说明中西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