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找规律
课堂新授
(32分)
问题1:
用火柴棍拼一排由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如果图形中含有1,2,3或4个三角形,分别需要多少根火柴?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方法一:3+2(n-1)
总结规律:具体问题-观察特例-猜想规律-表示规律-验证(重新探索)
方法二:n×3-(n-1)
方法三:n+(n+1)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
播放歌曲。
师生互相问好;
欣赏歌曲,整理情绪。
音频
考虑盲生特点,提高学生回归课堂学习的兴趣;
复习导入
(2分)
引导学生找出图形分布规律,
引出本节课题——找规律。
仔细观察图片分布变化,归纳发现变化规律,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PPT
复习学习过的内容,回忆自己找规律的途径和方法,焦距本节课教学主题。
小结以上三种方法。
问题2:
拼一排由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如果图形中的正方形分别需要多少根火柴?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得出结果:4+3(n-1)
问题3:
拼两排由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分别需要多少根火柴?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仔细阅读题目。
认真进行操作拼图、观察;
进行观察、讨论、归纳总结;
找规律
3+2(n-1);
具体问题-观察特例-猜想规律-表示规律-验证(重新探索)
n×3-(n-1);n+(n+1);4+3(n-1)
启明班数学教案
上课层次:启明七年级(九年级)上课时间:2016年11月16日任课教师:陈小雕
授课
时间
第3节
(40分钟)
课题
找规律
——有趣的火柴棍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73页(盲文书第147页)《整式》数学活动1的有关知识。本单元是对有理数的概括与抽象,是后继学习整式的乘除、分式和根式的运算、方程、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本次数学活动着眼于训练学生应用整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学关系的能力,掌握“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探究方法。
同老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小结。
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探索正方形组合所存在的规律。
自主得出结果。
自我操作探索。
自我抽象思辨和总结。
盲文教材
火柴
纸板模具
火柴
纸板模具
火柴
纸板模具
火柴
纸板模具
笔板纸
符合盲生触觉灵敏的实际情况,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加强动手能力,获得数学经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
教学对象
分析
启明九年级现有学生8人,其中女生3人,男生5人。从本节课教学目标看,A层学生包括曾楚曦、宁旭辉、吴晓翠,目前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B层学生包括邓佩彤、刘淑琳,目前分别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的内容;C层包括谢淦同、朱卓男、林晋鑫,他们属于盲多重障碍学生,要求能遵守课堂秩序,感受课堂学习气氛。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层:体会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和动手能力,能用整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
B层: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具有初步的数形结合思维;
C层:遵守课堂秩序,感受动手参与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处抽象、概括思维;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掌握“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探究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数形结合的探索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求知欲,认识到“整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
教学
重点
巩固整式的相关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
难点
在探索中抽象出一般规律
教学
方法
讲授法、操作演示法、实验探索法
教具学
具准备
多媒体传输设备、火柴、
纸板模具、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巩固学生知识理解和记忆,培养思考能力。
总结及
布置作业
(3分)
总结知识:如何通过图形探索出背后索蕴含的规律。
作业:独立思考问题3.
总结
登记作业
笔板
作业本
课后巩固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