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

第24卷第1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4No.1 2007年2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of Suzhou(Social Science)Feb.2007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3沈晓阳(湖州师范学院法商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摘 要: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蕴涵包括: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基点;社会正义代表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原则;崇尚和谐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特征;关注生态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视野。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伦理;以人为本;正义;和谐;生态中图分类号:B82-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07)01-0040-05任何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观念,其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伦理思想,都以某种伦理思想作为其价值依据和精神支撑,科学发展观也不例外。

笔者认为,从伦理的角度解读科学发展观,重点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基点一种伦理观,首先总是需要解决一个基点问题,即以什么作为进行伦理价值选择的重心和基础。

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回答了靠什么发展和为什么发展这样两个最具根本性的问题,这就解决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基点问题:即在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必须始终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目标。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含有极为丰厚的思想内涵,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如果说西方在向近代转型过程中提出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是相对于中世纪“以神为本”思想而言的话,那么我国现在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基点而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则主要是相对于以下三种伦理价值观而言的。

首先,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言的。

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无疑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但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物质产品的丰富,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这个目的,就是人,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但是在传统发展观中,却存在着重物不重人的倾向。

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等等,就是这种伦理价值观的典型表现。

在少数人的下意识中,人只是生产物的工具、手段,为了生产的发展可以污染人们所赖以生活的土地、水域和空气;为了生产的发展可以不顾劳动者的尊严、健康和安危。

在少数人那里,人的价值就在于他所获得的财富和金钱的多少。

当然,持此态度者也会对某些人表示尊重甚至崇拜,但他们所尊重甚至崇拜的并不是人本身,而是这些人所拥有的财富或金钱。

有些人对投资者趋之若鹜,对打工者冷若冰霜,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改变这种以物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既要看到人的手段价值,更要看到人的目的价值,把人看成是目的本身而不仅仅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

其次,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官为本而言的。

我国是一个具有浓厚“官本位”传统的国家,而且这种传统至今仍有一定的市场。

在发展目标上片面追求官员的“政绩”,在发展规划上完全听凭官员的意志,在实施发展规划时以官员的权力为指挥棒,……这些都体现了在发展问题上的官本位倾向。

当然,官员也是“人”,但我们讲以人为本突出的是公民权利的平等性,而以官为本突出的则是官员权力的垄断性。

因此,强调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并不是要把官排除在“人”之外,更不是要把官和民3收稿日期:2006-12-11作者简介:沈晓阳(1955-),男,浙江湖州人,湖州师范学院法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伦理学研究。

抽象地对立起来,而是强调要用公民的权利至上代替官员的权力至上。

政治价值的重心由权力转向权利,是政治文明进步的表现,因而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公民权利的平等性和法定性,就是要坚持权利对于权力的优先性、制约性和权力对于权利的依赖性、派生性。

只有这样,人的尊严才能得到充分的维护,人的自由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人的利益才能得到完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推进。

再次,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群为本而言的。

“群”即各种社会集团乃至整个社会。

“群”本来就是个人的集合,因此并不与个人相分离。

但“以群为本”的价值观却把“群”抬高到与个人相脱离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它作为一种异化的力量而与“人”相对立,从而成了马克思所说的“冒充的集体”、“虚幻的集体”[1]82。

以人为本所指的“人”,当然仍然包含两个层次,既是指个体的人,又是指群体的人,是个体的人与群体的人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与以群为本不同的是,以人为本不允许用抽象的、虚假的群体来忽略甚至否定个体的独立价值。

从最终意义上说,社会、民族、国家、集体,都是为个人服务的。

群体的存在就是为维护和协调个体利益。

离开了个体,群体不仅失去了依托,更是失去了意义。

在马克思看来,理想的社会境界就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73为特征的联合体。

这种理想境界所代表的把个体意义上的“每个人”置于整体意义上的“一切人”之上的价值取向,是值得我们充分重视的,也是我们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之伦理基点的重要线索。

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把社会发展的伦理基点从“物”、“官”、“群”转移到“人”身上,以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着眼点、立足点、出发点、归宿点。

具体来讲,以人为本应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人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此就需要提高人的素质,激发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二是以人作为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为此就需要保障人的基本生活,尊重人的自由权利,维护人的人格尊严,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社会正义: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原则伦理原则是指一种根本性、指导性的伦理规则,它所要解决的是用什么样的根本规则来指导伦理选择,规范伦理行为。

解读科学发展观,可以发现其中贯穿着一种内在精神,那就是社会正义。

社会正义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原则。

正义,就其一般涵义来说,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合理的关系。

那么什么样的关系才是合理的关系?对此,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回答。

在西方伦理文化开端处的古希腊,柏拉图把正义理解为社会各个等级各守其位,各尽其职;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就是给人以应得的东西。

综合这两位思想大师的论述,可以把社会正义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各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各守其位,各尽其职;二是根据他们的“位”和“职”给予应得的权利和利益。

这两个方面合起来,也就是做该做的事情,得应得的东西。

这体现了正义的基本含义。

不过,这种正义观毕竟产生于古代奴隶社会,反映的是古代社会以固定的身份来确定人们的职责和地位的社会状况。

把这种正义观运用到现代民主社会中来,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这种“位”和“职”是根据什么确定的?个人对此有没有选择的自由?第二,这里的“应得”该如何确定?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很多后来的思想家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如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提出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的两个基本原则,可以看作是对这两个问题的一个回答。

第一个正义原则是:“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2]56第二个原则是:“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2]79可以看出,这两个正义原则,首先肯定了人的平等自由以及职务和地位的开放,这就使人们的“位”和“职”成为人们自由选择和努力争取的结果;其次,它们分别肯定了机会平等(“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和一定程度上的结果平等(“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从而为如何确定“应得”提供了标准。

参照这些关于正义的思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当前社会发展对和谐的要求,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义观念的基本内涵表述为:在保障公民平等的自由权利的前提下实现以机会平等为主、一定程度上的结果平等为辅、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有机统一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全体人民和谐相处。

根据这一原则调节的社会关系,既是动态的,开放的,又是平衡的、和谐的,因而是一种合理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关于“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3]540的要求,就是对这种正义的社会关系的简明表述。

伦理原则与伦理基点有着直接的关联性。

如果在伦理基点上以物为本,那么在伦理原则上就应该坚持功利原则,根据创造财富的多少来评价社会制度和人们行为的伦理意义;如果在伦理基点上以官为本,那么在伦理原则上就应该采用强权原则,根据权力的大小来确定对社会制度和人的行为的伦理评价;如果在伦理基点上以群为本,那么在伦理原则上就应该奉行奉献原则,要求个人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和集体。

科学发展观在伦理基点上坚持的是以人为本,它所要求的伦理原则必然是正义原则。

因为“人”是由不同的个体、不同的集团、不同的阶层构成的。

以人为本,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各个个体之间、各个集团之间、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集团、阶层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兼顾社会利益和各个个体、集团、阶层的利益。

而要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就必须坚持用正义的原则来分配各种社会资源。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摒弃功利原则和奉献原则(强权原则是必须要摒弃的),但功利原则和奉献原则都必须服从于正义原则,而不能损害正义原则。

尤其是其中的奉献原则,作为个人的道德自觉,是需要大力提倡的;但如果把它作为社会发展观的主导性伦理原则,那就饱含着强制人们放弃个人合法权益的危险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就主要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的关系,二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关系,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处理好这三种类型的关系,都必须坚持社会正义。

首先,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恪守各个领域各自的活动规则和社会职责,使之符合“各守其位,各尽其职”的正义要求,而不能用一个领域的活动规则来干扰其他领域的活动规则,不能用一个领域的社会职责来代替其他领域的社会职责。

其次,要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正义的原则来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不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不论是生活在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具有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幸福、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同等权利和同等机会。

再次,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把代际正义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每一代人既必须保证本代人健康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必须为后代人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保留足够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三、崇尚和谐:科学发展观的伦理特征和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利益矛盾和冲突更加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