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的经济政策和消极的经济政策

积极的经济政策和消极的经济政策

积极的经济政策和消极的经济政策
陆善民
人们只知道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没有听说过消极的财政政策和消极的货币政策,这是囿于凯恩斯经济学派的政策主张的缘故。

凯恩斯经济学派把财政政策区分为积极的、稳健的、紧缩的三种,中间可能还有“适度从紧”、“适度宽松”之类。

其中尤其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最为著名,据说是克服经济下滑的强力法宝。

我们先不谈外国。

在200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时任财政部长的金人庆先生作答新华社记者问时说了下面一席话:
自1998年以来,国家实行了七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但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当适时调整趋向,但不宜一下子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所以明年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上讲的中性财政政策),这是又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金人庆先生的上述一番政策解释表明,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引发通货膨胀,控制通货膨胀就要实行财政紧缩政策。

果然,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开始攀升,到年底就正式宣布实行从紧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到2008年7月,国民经济出现下滑趋势,自然又该来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了。

于是,2008年11月1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仿佛又一次重复当年金人庆先生的说辞:积极的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我国将扩大赤字规模,……。

按照凯恩斯学派的国家干预政策主张,国民经济就被调控成:扩张—紧缩—扩张—……,形成周期性经济现象。

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在二战以后的一段时期曾经风光过。

但是当把国民经济调控成“停滞膨胀”局面时,就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傻眼了。

于是,上世纪的8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抬头,主张小政府、少干预、大市场。

然而好景不长,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也遭遇到了暗礁。

在笔者看来,历史证明了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的政策主张都存在问题,都属于消极的经济政策。

可是人家不是这样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

当今天的美国出现金融危机时,凯恩斯主义者似乎有点沾沾自喜、幸灾乐祸,就同当年新自由主义者看到“滞胀”局面时的心情一样。

请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先生的喜悦心情竟如此溢于言表:“现在我们大家都变成凯恩斯主义者了。

连美国的右派也加入到了凯恩斯主义的阵营中,他们都充满了无限的热情,这在以前根本是无法想象的。

”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胜利回归”。

凯恩斯主义如果真的回归了,不是又要出现“滞胀”局面了吗!国民经济不是又要抽搐式地发生周期性危机了吗!
由此我们可以如下区分经济政策:在低通货膨胀率的约束条件下,能够使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经济政策,称为积极的经济政策,否则就是消极的经济政策。

凯恩斯主义者和新自由主义者的经济政策,都属于消极的经济政策。

现在在我国,凯恩斯主义者也是弹冠相庆。

有人主张增加货币供给,多发钞票国民经济就会增长。

这不是什么新观点。

希克斯模型就是这么讲的:增加货币供给、增加政府开支,希克斯模型就向右移动,国民收入就增长。

然而,这分明把事情说反了。

应该这么说:国民收入增长了,流通中的货币量需要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了,政府开支才可以增加。

你也许认为这两种说法差不多,大同小异。

其实不然。

好比一个人说:雄鸡一唱,天就亮了。

另外一个人则说:天要亮了,雄鸡就叫了。

你说谁说对了?在科学上,应该是后者说对了。

两种说法有本质区别。

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就能够使国民经济增长,怎么解释有的国家货币发行量很大,经济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呢?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能够使国民经济增长,那津巴布韦应该算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该国发行的钞票面额屡屡刷新吉尼斯世界记录,最新发行的钞票面额是100万亿元。

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能够使国民经济增长,那制造假币的不
法分子就成了有功之臣。

最近有境外媒体报道说,“中国的高储蓄助长了美国的过度消费并形成了资产价格泡沫,是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还有的说中国操控汇率造成了美国金融危机。

笔者在此不打算评判谁把金融危机的原因找准了。

我的心得体会是,美国的精英们的治国方略似乎已经穷尽了。

好比拳王泰森说:不是我的拳头不硬,而是那小子太会躲闪;如果他不躲不闪,我准保把他打趴下。

如果外国人不搞高储蓄,我准保把美国经济管理好;如果外国人不操控汇率,我准保世界领导当得好好的。

——这算什么水平!
(2009/01/30)
参考资料
[1]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凯恩斯主义的胜利回归”,2009。

[1] 陆善民:《经济科学原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03.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68414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