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节厌食

第六节厌食


方药 ①不换金正气散加减。②曲麦枳术丸加 减。 ③调脾散加减。 方解:①不换金正气散是平胃散加霍香、半 夏组成。治疗感冒四时不正之气而夹食滞。方中 的苍术、燥湿运脾,陈皮、枳壳、藿香理气醒脾 和中,焦三仙开胃消食。 ②曲麦枳术丸:方药有神曲、麦芽、枳实、 白术、荷叶《奇效良方》。“凡欲补脾则白术, 凡欲运脾则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 (张隐庵《本草崇原》。白术、苍术二者均有健 脾之功。白术偏于补气渗湿,苍术偏于助运燥湿。 可根据证情选用或合用。枳实、陈皮以运脾理气。 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助运,寓调脾必兼和胃 之意。佩兰化湿助运。
进一步认识到水谷受纳和腐熟赖脾胃功能的正 常和协调,如果脾胃不和,会造成不进乳食的疾 病。《小儿药证直诀· 胃气不和》采用益黄散治 疗不思食,开调脾助运为主治疗厌食之先河。 明清时期,对本病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更 趋全面,明代《赤水玄珠· 不能食》说:“由脾 胃羸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气未复;或痰客中焦, 以故不思食。非心下痞满而恶食也”,这就在饮 食自倍,损伤脾胃之外,提出脾胃素虚、病后脾 气未复、痰湿阻滞中焦,皆可成为不思食的病因。 《幼科发挥· 脾经兼证》说:“诸困睡、不嗜食、 吐泻,皆脾脏之本病也”。明确不嗜食为脾脏本 脏病变,一般不涉及他脏。
1. 脾失健运
证候: 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 或有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偶而多食后脘腹 饱胀,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 腻。脉尚有力。 本证以脾湿健运,升降失司的功能改变为 主,脾虚气弱的征象不显。故随有较长时间 食欲不振,全身证状表现轻微。
分析: 脾胃不和,运化失健。脾气通于口, 脾胃不和则口不知味,因而食欲减退,饮食乏味, 厌恶进食,食量较同龄正常儿童显著减少。脾失 健运,中焦气滞则胸脘痞闷,胃气上逆则嗳气泛 恶,运化不健则偶尔多食便脘腹饱胀,脾失升清 则大便偏稀,胃失降浊则大便偏干。患儿饮食数 量虽少而质量常较高,所以一般精神如常,形体 尚可。舌苔白腻者为湿困脾阳之象。 治法: 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此证是脾胃不和运化失健,胃纳不开,故治 以调和脾胃,运脾开胃。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 食欲、食量可增。
治法 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此证属胃阴不足宜于润养,但不应过于滋腻, 即养胃而不碍脾之意。宜取酸甘化阴法,清而不 滋,养胃生津。 方药 养胃增液汤加减。 方解:本方滋养胃阴。常用药:沙参、石斛、 玉竹滋脾养胃,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佐 以香橼皮理气助运而不过于温燥,谷芽、麦芽和 中开胃而不过于消削。石斛、北沙参、玉竹养胃 生津,山药补脾益阴。
1.辨病史:厌食患儿症状不多,要问初生是否 胎怯,喂养史中有无喂养不当,饥饱不均。既往 史中曾患哪些疾病,教育方法是否妥当,追寻发 病与以上因素的联系,可以明确病因。 2.辨证候:若嗳气,恶心,苔腻,多食后脘腹 作胀呕吐,形体尚可者,多属脾运失健;食而不 化,大便偏稀,伴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者,多属 脾胃气虚;食少饮多,大便干结,伴口干,面色 欠华,皮肤不润者,多属胃阴不足。 3.辨舌象:是辨别病机的重要依据。脾运失健 者,舌质多正常,苔腻;湿浊重者为厚腻苔;食 滞重者为垢腻苔;偏气虚者,舌淡少津,苔薄白; 偏阴虚者,舌红少津,少苔或花剥。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为原则。宜以轻清之 剂解脾气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俟脾胃调 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运脾疗法对厌食十分重要, 要达到运脾,必须消除导致脾胃郁困的病理因素,如脾 湿、食积、气郁、郁热等;若有虚象,应根据病情予以 健脾、养胃、益气、育阴。又由于脾胃为相辅相成、相 反相佐的两个脏腑,如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脾主 升清,胃主降浊,因此,化湿不可过于香燥,清热不可 过于苦寒,行气不可过于窜烈,健脾不可壅补,养阴不 宜滋腻。治疗厌食贵在调理脾胃,而用药之道贵在中和。 脾运失健证固当以运脾开胃主治。若是脾胃气虚证,亦 当注意健脾益气而不壅补碍胃,同时佐以助运开胃之品;若 是脾胃阴虚证,亦当注意益阴养胃而不滋腻碍脾,同时适加 助运开胃之品。在药物治疗同时应注重饮食调养,纠正 不良的饮食习惯,才能取效。
[预防护理]
一、预防 对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要注意饮食调节, 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饮食起居按时、有度。 对先天不足,或后天病后脾弱失运的患儿, 要加强饮食、药物调理,使之早日康复。 二、护理 厌食矫治,不可单纯依赖药物。必须纠正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贪吃零食、偏食、挑食, 饮食不按时等。注意少进甘肥厚味、生冷干 硬之类食品,更不能滥服补品、补药等。食 物不要过于精细,鼓励患儿多吃蔬菜及粗粮。 对患儿喜爱的某些简单食物,如豆腐乳、萝 卜干等,应允其进食,以诱导开胃。此即 “胃以喜为补”之义。
3. 脾胃阴虚
证候 不思进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 便偏干,小便色黄,面黄少华,皮肤失润,舌红 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分析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 阴自安。”(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脾 胃阴虚,失于濡润。胃喜润而恶燥,阴虚而胃腑 失濡,受纳、腐熟功能失职,因而不思进食;脾 胃阴虚,津液不足,致大便偏干,口干欲饮,苔 少或花剥;水津不布,致皮肤失润,面黄少华, 舌上少津;阴虚生内热,致小便色黄,舌质红, 脉细数。
2. 脾胃气虚
证候: 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 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夹不 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 分析: 脾胃气虚,运化力弱。脾虚运化乏力, 胃纳不开,故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 精微转输不足,气虚失养,故形体偏瘦、面色少 华、精神欠振。脾弱清气不升,清浊相混,致大 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气 虚之症。本证多见于素体脾虚,或厌食久延不愈, 后天生化乏源致虚者,脾虚之象已显,其运化失 常,皆因虚而至。
厌食的病变脏腑在脾胃,发病机理总在脾运 胃纳功能的失常。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 调和,则口能知五谷饮食之味。小儿由于以上 各类病因,易造成脾胃受损运纳功能的失常。 因病因、病程、体质的差异,证候又有脾运功 能失健为主与脾胃气阴不足为主的区别。厌食 为脾胃轻症,多数患儿病变以运化功能失健为 主,虚象不著,因饮食喂养不当,或湿浊、气 滞困脾,脾气失展,胃纳不开。部份患儿素体 不足,或病程较长,表现虚证,有偏气虚、有 偏阴虚者。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得阳则运; 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以阴为用。故凡脾气、 胃阴不足,皆能导致受纳、运化失职而厌食。
治法 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脾虚当补,脾健则运,然本已运化维艰,益气 之中须佐以理气助运,勿施壅补,以免碍滞,补 而不受。 方药 异功散加味。 方解:异功散是六君子汤去半夏,是治疗阳 气虚弱,而见胃脘饱闷,饮食减少,腹部虚膨的 证状。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 气,佐以陈皮理气助运、焦建曲消食助运。
三、历史沿革
本病古代的记载较少,古代文献中所载的 “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等与本 病的临床表现相似。 《灵枢· 脉度篇》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 口能知五谷矣。”说明脾气调和,是知饥纳谷, 食而知味的必要条件。这一论述为我们认识小儿 厌食的病理生理奠定了基础。 宋· 《小儿药证直诀· 虚羸》说:“脾胃不和, 不能食乳”;《幼幼新书· 乳食不下》说:“脾, 脏也;胃,腑也。脾胃二气合为表里。胃受谷而 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
厌 食
附属医院中医科 赵丽华
[目的要求]:
一、熟悉厌食的发病原因。 二、掌握厌食的临床表现及基本治则。 三、了解厌食与疳证的区别。
一.定义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不思进食,厌 恶摄食的一种病症。
二.发病情况
1.发病季节:厌食没有明显的发病季节,但夏 秋季节暑湿当令,脾阳易受困遏,可使症状加 重。 2.发病年龄:好发于1—6岁的小儿,尤其城市 儿童中多见。 3.预后:本病一般预后较好,长期不愈可转为 疳证。
[诊断]
1.长期不思进食,厌恶摄食,食量显著少于 同龄正常儿童。 2.可有嗳气、泛恶、脘痞、大便不调等症, 或伴面色少华、形体偏瘦、口干喜饮等症, 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3.排除其它外感、内伤慢性疾病。
厌食要与食积、疳证、疰夏相鉴别。 ⒈食积:为乳食停积中脘所致,除食欲不振,不 思乳食外,伴见嗳气酸腐,大便酸臭,烦躁多啼, 脘腹胀满疼痛等症,有伤食病史。厌食患儿不思 进食,所进甚少,故多无腹胀疼痛等症。 ⒉ 疳证:有食欲不振,但亦有食欲亢进或嗜食 异物者;其形体明显消瘦,病可涉及五脏,出现 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以及舌疳、眼疳、疳肿胀 等兼证。厌食则多形体正常,或略瘦,未至羸瘦 程度,为脾之本脏轻症,一般不涉及它赃脏。 ⒊ 疰夏:亦有食欲不振,发病有季节性,有 “春夏剧,秋冬瘥”的特点,秋凉后自行转愈, 伴全身倦怠乏力,大便溏薄,或有身热、苔厚腻
清代《类证治裁· 脾胃论治》提出: “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 沙参、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 粳米、麻仁、扁豆子。”认为胃阴不足之 厌食,宜清补而不宜腻补,为厌食的治疗 开辟了新思路。 1980年以来,经过系统研究,总结了病 因病机、辨证论治规律,写入了教材。
四、讨论范围
厌食指以厌恶摄食为主证的一种小 儿脾胃病症,若是其它外感、内伤疾病 中出现厌食症状,则不属于本病。本病 类似现代医学的神经性厌食。
加减:脾气薄弱加山药、扁豆补益气阴;口渴 引饮加天花粉、芦根生津止渴;大便秘结加火麻 仁、瓜蒌仁润肠通便;阴虚内热加丹皮、知母养 阴清热;夜寐不宁加酸枣仁、莲子芯宁心安神。
[其它疗法]
一、中成药 1.小儿香橘丹 每服1丸,1日2~3次。用于脾运 失健证。 2.儿康宁口服液 每服10ml,1日3次。用于脾胃 气虚证。 二、针灸疗法 1.刺四缝 常规消毒后刺出血,3日后重复1次。用 于脾运失健证。 2.艾灸足三里 每日1次。用于脾胃气虚证。 三、推拿疗法: 推补脾经3分钟,揉一窝风3分钟,分阴阳2分钟, 逆运内八卦3分钟,推四横纹4分钟,推清天河水2 分钟。1日1次,14日为1疗程。用于脾运失健证。
Hale Waihona Puke 加减:舌苔白腻减白术加苍术、扁豆燥湿 助运;脘腹作胀加木香、香附理气助运;大便 稀溏加煨姜、益智仁温运脾阳;水谷不化加山 药、焦山楂健脾化食;多汗易感加黄芪、防风 固护卫表。加佩兰、砂仁醒脾助运,神曲、鸡 内金消食助运。 参芪为益气要药,非气虚者不用或少用, 因参芪甘味厚腻,有壅滞之弊,用之不当,, 或用之过量,不但不能健脾,反而碍胃,应予 注意。不可一见脾虚,就用参芪。若大便稀溏, 日3~4次,可加炮姜、益智仁、煨柯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