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研究田世华(西南大学法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事业的贡献,交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管理。
目前我国设置了各项交通管理法规与规章,并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执行,如重庆高速公路执法大队,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等部门。
要使交通管理秩序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制定,因此,在我国刑法中明文规定了交通肇事罪这一罪名。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已经普及大众,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购买汽车逐渐上升,出现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一种严峻的现象,因此,交通事故的频率发生也越来越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主要是从交通肇事罪的概述以及交通肇事罪与相邻犯罪的界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交通肇事罪与危险驾驶行为的区别,交通肇事罪中的法律责任。
来进行阐述与探讨,分析目前我国交通肇事罪的一些现状,并加以区分和理解。
关键词:交通肇事罪;特征;逃逸;危险驾驶行为;法律责任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大力发展,汽车保有量逐渐增多,出现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常态,虽然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管理与控制,但是仍然得不到更好的解决,在制定法律法规的制度中我们已经无法满足汽车发展的速度,需要不断提高制定相关法律的速度,来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法规。
在我国刑法中交通肇事罪不同于其他罪行,事故的发生时突发的、偶然的,不能重复出现,于是在进行事故认定中存在一些不可掌控的因素,甚至一些事故发生以后,驾驶人员为了逃避法律的责任,已经逃离了现场。
因此刑法修正案八中修正了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加重处罚。
交通肇事罪在调查取证时很难以还原事实真相,导致我们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和交通肇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关系争议颇多,难于处理等问题出现。
一、交通肇事罪的概述(一)交通肇事罪的概念交通肇事罪,是指机动车驾驶人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如《机动车驾驶管理办法》、《公路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二)①交通肇事罪的特征1、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交通运输安全同样是社会安全的一部分,这里的交通运输安全仅仅是指公路、水上、城市道路交通运输。
而不包括航空运输和铁路运输。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行为。
具体包括有:(1)违章行为,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
(2)违章行为必须造成严重后果,单纯违章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3)重大交通事故必须发生在交通运输直接关系活动中。
(4)违法交通管理法规行为与严重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
3、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可以是交通运输从业人员,也可以是非交通运输人员,但在实践中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专业人员或非专业人员。
4、本罪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有因为疏忽大意过失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也有因自信的过失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这里的“过失”是对行为人造成的严重后果而言,对其违反交通法规的违章行为本身则应该是明知的。
二、交通肇事罪与相邻犯罪的界限(一)交通肇事罪罪与非罪的界限本罪与非罪的界限,一方面,我们要把一般交通肇事行为与交通肇事罪的界限搞清楚。
它们的关键在于是否导致了重大事故的发生,是否导致人员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如果只是违反了交通管理的行政法规,未造成人员受重伤,也没有造成人员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我们则把它认为是一般交通肇事行为的发生。
另外一方面,就是要看是什么原因导致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要区别两者的界定。
发生交通事故的造成往往是比较复杂的。
其中,完全有可能是人为的因素,也可能来自其他自然或技术的因素。
如果来自人为因素,①汪力:《刑法分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62页。
可能完全是个人方面的因素,那么也可能是第三人方面的或者被害人的因素,甚至有可能是他们三方面的因素。
如果发生严重交通事故主要是因为自然的或者技术方面的原因,或者不是因本人造成的,虽然造成了严重的交通事故后果,也不应对行为人以肇事罪进行论处。
如果造成严重交通事故的因素是因为行为人违反交通管理行政法规,那么就应该按交通肇事罪进行处罚。
如果造成严重交通肇事事故是因为行为人违反交通管理行政法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被害人或者第三人他们也都存在过错的的话,同样应该按照交通肇事罪进行处罚,但是也应当根据案件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减轻责任。
(二)交通肇事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①如何辨别交通肇事罪与利用交通工具实施的其他犯罪。
在事故中如果当事人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害特定的人,如开车撞死的仇家,应论为故意杀人罪。
如果处于泄愤、报复或其他的反社会动机,驾驶交通工具(除航空和铁路交通以外)在街道等公共场所乱冲乱撞,制造不必要的事端,造成很多不特定的人死伤或者公私财产严重损失的,应按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定罪处罚。
本罪一罪与数罪的界定。
如果当事人在交通肇事中致人重大伤亡的或公私财损失重大的,在交通肇事罪中是一个构成的必备条件,因此,当事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因当事人的逃逸而致人死亡的,不再构成他方面的犯罪,只作为交通肇事罪的来进行考虑,从严从重处罚;如果当事人发生交通肇事以后,然后为了灭口而将被害人杀死的;或在肇事后为了逃避法律制裁故意致人死亡的;又或者乘被害人在昏迷当中,盗走其数额较大的财物的,构成数罪,应该分别以交通肇事罪以及故意杀人罪、交通肇事罪与盗窃罪数罪并罚进行论处。
三、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一)②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理解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以后,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或对方赔偿责任而逃避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来进行理解。
首先,行为人发生的是交通肇事罪而不是一般交通行为。
只有已经形成了交①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法硕联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十五版,第146-147页②孙振江:《关于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思考》,理论界,在线出版,2005年10月25日通肇事罪,才能按照“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进行加重处罚,如果没有构成交通肇事罪,那么就不能以“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进行加重处罚。
只能用相关行政法规进行处理。
其次,行为人必须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而且触犯了我国的刑法法律。
如果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离开了交通事故现场的,就不能按照“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进行理解,而当认识却没有认识到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的,可以视当时的情节而定,确实没有认识到交通事故行为发生的,则就不能够强加罪行,不然就违背了罪行相适应原则,就不能加重处罚。
最后,就是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应该是以逃避法律追究为目的。
在法律社会实践当中,在发生交通事故以后,行为人不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而是为了抢救被害人,驾驶机动车辆送人到医院进行抢救的,主动交医疗费用,并等候司法机关的处理,就不能认定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
(二)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与界定①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在发生交通肇事后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以致使被害人因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而死亡的这种情形。
在刑法理论上存在不同的观点。
我们认为因逃逸过失致人死亡,除了国家司法解释规定的其他情形之外,应该还包括连续造成两次交通事故的情形,也就是发生交通事故以后,逃逸人因逃跑的过程中又过失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
发生交通肇事以后因逃逸使被害人死亡的,符合我国《刑法》第133条之当规定。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根据调查结果报告来看,大多数司机在发生交通事故以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被害人没有得到及时的抢救而死亡,当时的事态发生恶化,给公安交通部门侦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困难。
逃逸致人死亡这一加重情节也是出于这样的情况而产生的。
从立法上来看,这一加重情节是可取的。
在逃逸过程中,行为人也有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心理发生了主观变化,为了销毁现场的证据,此时把被害人藏到隐蔽的地方,而因被害人难以被发现,导不能及时抢救而死亡的,这是一种故意杀人方式,只是行为人不作为的。
这样情形下,也是由于行为人逃逸所导致被害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的,如果把这种情况也解释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可能会违背罪责相适应原则,因逃逸致人死①谭志伟:《交通肇事罪中逃逸问题研究》,中国万方数据库,在线发表2004亡的法定刑永远低于故意杀人罪的罪行。
我们应该把这一罪行排除在交通肇事罪之外。
四、危险驾驶行为(一)危险驾驶行为的概念及危害危险驾驶行为,是指驾驶人在交通道路上违反禁令标志,不按照规定道路行驶,追逐竞驶并且情节十分恶劣,吸食毒品上路行驶的,其他镇静药物的,疲劳驾驶机动车的,以及在道路上醉酒驾驶的行为。
追逐竞驶也就是所谓的“飙车”行为。
“情节恶劣”应从驾驶人的超速和违章情况来看,是否可能造成的严重的危害结果而进行的认定。
危险驾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首先,是行为人对法律法规的蔑视,明知道法律法规对危险驾驶行为是禁止的,仍然去危险驾车,从而引发交通事故行为,这类行为人明显比一般交通事故行为严重。
其次,不仅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带来了交通秩序安全隐患。
最后,就是有了危险驾驶行为的存在,道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可能随时都会陷入危险当中,值得注意的是,甚至有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
(二)交通肇事罪与危险驾驶行为的区别在日常生活中危险驾驶行为它是一种故意行为方式,而交通肇事罪不同的是它是过失犯罪,①似乎看起来两者都没有任何的联系,其实则不然。
从犯罪构成要件上来看,交通肇事罪是由违章驾驶行为(如闯红灯、超速驾驶、酒后驾车等)和致人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损害结果所构成,行为人对实害结果的发生只能持过失的主观心理状态,而对于违章驾驶的主观态度,则既可能是过失,也可能是故意。
如此看来,危险驾驶罪中的醉驾驾驶便属于交通肇事罪中的违章驾驶行为,可见,两罪之间存有一定联系。
至于两者之间的区别,首先,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醉驾构成危险驾驶罪是一种危险犯,交通肇事罪是一种结果犯,因此,若醉驾没有造成任何实害结果或者造成的危害结果小于交通肇事罪所要求的结果,则按照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②其次,若醉驾行为造成的实害结果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关于后果的要求,且行为人对实害结果仅有过失时,此时应李晓燕:《李启铭交通肇事案法理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位论文,在线出版2012年9月3日②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法硕联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十五版,第146-147页。
按交通肇事罪处理,因为此种情形下,出现的实害结果已经超出了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范围,自然没有其适用的余地,醉驾行为成立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想象竞合犯,只能从重处罚,以交通肇事罪来定罪量刑。
(三)①我国现行法律对危险驾驶行为的规定在我国的法律中,刑法修正案八增设危险驾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