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后感

四、人物关系图卞福汝(主教)救助沙威冉阿让德纳第割风逮捕女儿抚养德纳第夫人沙威珂赛特孩子父亲情侣阿兹玛彭西曼上校马吕斯暗恋帮助艾潘妮外公外公起义伙伴伽弗洛什吉诺曼一、名家眼里的《悲惨世界》《悲惨世界》一书中,雨果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

雨果的这部传世之作,创造了一部反映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

全书时间跨度长达近半个世纪,个人命运与历史题材的结合,气势磅礴,色彩瑰丽,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

金庸--我当时所读到的《悲惨世界》虽只是片段,但震撼力强劲无比,以文学价值而言,远远在大仲马、梅里美等人之上。

文学风格与价值的高下,即使对于当时我这个没有多大见识的少年人,其间的对比也是十分明显的。

日本作家池田--《悲惨世界》的卷首上印着一句话:"只要这土地上有着无知和悲惨,像本书一样性质的书就不无裨益。

"雨果的文学热情,与那些隐匿于自己个人的生活世界中,玩弄着近乎独语的、令人费解的语言文字的所谓现代作家的"高雅矜贵"的气派绝然无缘。

20世纪被唤做"战争的世纪",持续不断的悲惨与杀戮,不正是因为失去了照亮全人类的"人性之光"吗?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雨果是值得一读再读、长读不衰的作家。

青年作家孟庆德--我在少年时候就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读得有些早了,我读不懂书中那些有关法庭、监狱、坟场和沙龙乃至巴黎城下密如蛛网的下水道的大段章节,硬着头皮啃下去,心底里让小说抚摸得最柔软的仍是冉阿让的好……20世纪90年代初,我再读《悲惨世界》,这才意识到,小说中那些被人们批评为"议论、考证太多,成为书中累赘"的章节,其实全都蕴藏着无法估量的宝藏,那意味着文化,那是世界上的一座高峰,而且可能是比许多高山还要高的高峰。

二、优秀句子及段落1、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2、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3、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4、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5、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6、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7、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8、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9、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10、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11、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12、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13、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14、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15、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16、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17、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那一排敞篷商店,我们记得,是从礼拜堂一直延展到德纳第客店门前的。

由于有钱的人不久就要路过那一带去参加夜半弥撒,所以那些商店都已燃起蜡烛,烛的外面也都加上漏斗形的纸罩,当时有个孟费郿小学的老师正在德纳第店里喝酒,他说那种烛光颇有“魅力”,同时,天上却不见一颗星。

最后的一个摊子恰恰对着德纳第的大门,那是个玩具铺,摆满了晶莹耀眼的金银首饰、玻璃器皿、白铁玩具。

那商人在第一排的最前面,在一块洁白的大手巾前陈列着一个大娃娃,二尺来高,穿件粉红绉纱袍,头上围着金穗子,有着真头发、珐琅眼睛。

这宝物在那里陈列了一整天,十岁以下的过路人见了没有不爱的,但是在孟费郿就没有一个母亲有那么多钱,或是说有那种挥霍的习惯,肯买来送给孩子。

爱潘妮和阿兹玛在那里瞻仰了好几个钟头,至于珂赛特,的确,只敢偷偷地望一两眼。

珂赛特拿着水桶出门时,尽管她是那样忧郁,那样颓丧,却仍不能不抬起眼睛去望那非凡的娃娃,望那“娘娘”,照她的说法。

那可怜的孩子立在那儿呆住了。

她还不曾走到近处去看过那娃娃。

对她来说那整个商店就象是座宫殿,那娃娃也不是玩偶,而是一种幻象。

那可怜的小姐,一直深深地沉陷在那种悲惨冷酷的贫寒生活里,现在她见到的,在她的幻想中,自然一齐成为欢乐、光辉、荣华、幸福出现了。

珂赛特用她那天真悲愁的智慧去估计那道横亘在她和那玩偶间的深渊。

她向她自己说,只有王后,至少也得是个公主,才能得到这样一样“东西”。

她细细端详那件美丽的粉红袍,光滑的头发,她心里在想:“这娃娃,她该多么幸福呵!”她的眼睛离不了那家五光十色的店铺。

她越看越眼花。

她以为看见了天堂。

三、《悲惨世界》的成就“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

”这是罗曼·罗兰对雨果的评价。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伟大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

1831年,雨果发表小说《巴黎圣母院》,成为浪漫主义小说的范本。

19世纪30至40年代,雨果发表了大量的诗集和剧本。

雨果的政治态度受母亲和父亲的不同的影响,在君主立宪和共和政体之间多次摇摆。

1851年路易波拿马争辩,徐步成立第二帝国,雨果因反对帝制而被迫流亡,长达19年之久。

流亡期间是雨果创作做丰盛的时期。

他发表了诗集《惩罚集》、《静观集》和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杰作。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在流亡期间耗费了14年的最重要的作品。

它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都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

从它问世以来也已有一个多世纪,《悲惨世界》作为人类思想产生的一部伟大作品,已为全世界所接受,作为文学巨著的一个丰碑,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五、读后感在这部小说中,雨果刻划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直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面貌,绘制了一幅规模庞大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图画。

书中描述了在逃犯冉阿让和流落街头的妇女芳汀,还有她的女儿珂赛特三位中心人物的悲惨遭遇。

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善良纯朴的劳动人民注定要陷入受压迫、受歧视、受凌辱境地的必然命运,愤怒地谴责和控诉了造成这一切不合理和不公平现象的原因。

《悲惨世界》主要讲的是的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有年冬天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狱之后。

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他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

后来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决心去恶从善;改名换姓埋头工作,终于当上了市长,而后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法律高于道义,他为了不嫁祸于人毅然上法庭承认自己的真实姓名,并为救助孤女而逃出法律的魔爪。

然而法律不容他,他多年舍已救人,最后却在孤寂中走向死亡的故事。

这是悲惨世界中的悲惨典型。

在《悲惨世界》中除了流落街头的妇女芳汀和她的女儿珂赛特之外,还有很多的人物,如:沙威(Javert):正义的坚持者,也是正义的顽固者,他相信慈悲是罪犯的根苗,特别是像冉阿让这样的人。

所以穷其一生誓将他抓回牢狱,却发现冉阿让的本性是多么善良,这对一个抱持人性本恶论的警探而言,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因此他在下水道放走背负马吕斯的冉阿让之后,由于无法再面对自己持守多年的信念,选择跳河结束他充满殉道意味的一生。

主教米里哀(Bishop Myriel):笛涅地区的主教,是冉阿让出狱后惟一愿意收容他的人,以爱心和宽容转瞬间感动了冉阿让,也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马吕斯(Marius) :十九世纪标准革命青年,为理想热血奔腾,为珂赛特纯情洋溢,在起事中负伤昏迷,被冉阿让所救,虽说同伴大多牺牲令人无限感伤,但最终如愿娶得珂赛特,也是美事一椿。

德纳第夫妇(Thenardier):小镇蒙佛梅一家酒馆的老板,典型的中下阶级人物,贪财、自私、卑鄙,个性倒也十分逗趣,夫妇俩可谓天造地设,互相挖苦,对珂赛特一致的欺压,对女儿艾潘妮一致的溺爱,后来德纳第先生沦为丐帮帮主,在义勇军后方搜括死亡者身上的值钱物品,最后两人还在珂赛特的婚礼上着实耍宝了一阵,真是不改其性。

这是一部雄浑的史诗。

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道路是那么坎坷。

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

这个人物的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

在书中,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着他人的歧视。

社会的不公与排斥,一点点的磨灭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过向善的信心。

是慈悲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无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

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那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

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我开始感悟到,原来,在当时那个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竟然也有这样的圣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宽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让心中那快熄灭的希望之火,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

所以说,冉阿让的命运并不是那么的悲惨,悲惨的是那时候的整个世界观,就是因为有了主教这样的人,整个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个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热之中艰苦摸索前进。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让开始变得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这一切的转变使我既倍感欣慰。

从囚犯到市长,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

冉阿让的形象并不是一个抽象的。

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

他在任何时候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

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

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社会代表意义的崇高的悲怆性。

使《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他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但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身悔恨的错事。

而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

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让我们意识到,在这个社会里有教主般一样善良的人,有冉阿让这样悔过自新并用一颗满怀慈悲的心去救助他人的人。

即使是平凡的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也会在社会中会让人们看到希望。

我们也应该要有这样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