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秋季学期 医药学院 药物分析 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秋季学期 医药学院 药物分析 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药物分析
第一章绪论
1.性质及任务
药物分析的性质:研究药物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鉴别真伪,纯度检查以及含量测定等,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任务:1. 药品的常规检验,以“药品质量全面监控”为中心,开展药品质量检验。

2. 为新药研究开发提供科学及质量控制方法。

3. 临床药学研究。

2.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内容:
药品非临床研究管理规范—GLP
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
3.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
取样、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检验报告
第二章药物的鉴别实验
1.性质和任务
药物的鉴别实验是根据药物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采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来判断药物及其制剂的真伪。


2.药物鉴别实验的项目
a.性状:外观,溶解度,物理常数。

物理常数包括:熔点,比旋度,吸收系数等。

b.一般鉴别试验:依据某一种药物的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的特征,通过化学反应来鉴
别药物的真伪。

c.专属鉴别试验:是证实某一种药物的依据,它是根据每一种药物化学结构的差异及
其所引起的物理化学特性不同,选用其某些特有的灵敏的定性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 一般鉴别与专属鉴别的区别:一般鉴别试验是以某些类别的药物的共同化学结构为依据,根据其相同的理化性质进行药物真伪的鉴别,以区分不同类别的药物。

而专属鉴别试验则是在一般鉴别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药物的化学结构差异来鉴别药物,以区别同类药物或具有相同化学结构部分的各个药物单体,达到最终确证药物真伪的目的。

第三章药物的杂质检查
1.药物杂质:药物的杂质是指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
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2.药物杂质的来源:主要来源于药物的生产过程和药物的贮藏过程。

a.生产过程中引入的杂质:1. 精制时未能完全去除的未反应完全的原料,反应的中间
体和副产物。

2. 制成制剂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杂质(如高温灭菌过程中水解)。

3. 药物生产过程中,常需要用到试剂、溶剂,若不能完全去除也会成为杂质。

4. 药物中存在的一些生物活性与有效成分相差很大的无效、低效异构体或晶型。

b.贮藏过程引入的杂质:药品因保管不善或贮藏时间过长,在外界条件如温度、湿度、
日光、空气或微生物的影响可能发生水解、氧化、分解等变化,从而产生有关杂质。

3.TLC 在药物相关杂质检查中的应用(重点掌握供试品自身对照法)
TLC即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不需要特殊设备,因此在杂志检验中应用很多。

常用方法包括:
A.杂质对照法:适用于已知杂质并能制备杂质对照品的情况。

方法:取供试品溶液和一定浓度的杂质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定位、检查,供试品中所含杂质的斑点,不得超过相应杂质的对
照斑点。

B.供试品自身对照法:适用于杂质的结构不能确定,或无杂质对照品的情况。


求供试品与所检杂质对显色剂所显的颜色应相同,显色灵敏度也应相同或相近。

方法:将供试品溶液按限量要求稀释至一定浓度作为对照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分别点加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定位、检查。

供试品溶液所显杂质斑点不
得深于对照溶液所显主斑点颜色(或荧光强度)。

当供试品中有多个杂质存在时,可以配置几种限量的对照品溶液,加以比较。

C.对照药物法:当无适合的杂质对照品,尤其是供试品显示的杂质斑点颜色与主
成分斑点颜色有差异,难以判断限量时,可用与供试品相同的药物作为对照品,
此对照药物中所含待检杂质须符合限量,且稳定性好。

D.此外,少数药物还利用实验条件下显色剂对杂质的检测限来控制其限量。

第四章药物定量分析与分析方法验证
1.血样沉淀蛋白的传统方法:加入与水相混溶的有机溶剂、中性盐、强酸、含锌盐及铜
盐的沉淀剂、酶解法。

2.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定义、意义、操作)
A.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在起草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物生产方法变更、制剂的分组变更、原
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B.需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杂质定量或限度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降解产物、防腐剂等)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释
放度等功能检查中,其溶出量等测试方法也应做必要验证。

C.验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第五章→第十一章
三氯化铁成色反应
第六章:
1. 水杨酸及其盐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与FeCl3试液反应,生成紫堇色配位化合物。

阿司匹林加热水水解后与FeCl3反应呈紫堇色;对氨基水杨酸钠加稀盐酸呈酸性后与FeCl3反应,呈紫红色;水杨酸酯的稀溶液与FeCl3反应呈紫色;贝诺酯加氢氧化钠试液煮沸水解后,家盐酸至微酸性后,与FeCl3反应呈紫堇色。

2. 苯甲酸的碱性水溶液或苯甲酸的中性溶液,与FeCl3反应生成碱式苯甲酸铁盐的赭色沉
淀。

3. 丙磺舒加少量氢氧化钠试液使生成钠盐后,在pH5.0~6.0水溶液中与FeCl3反应,生成
米黄色沉淀。

第七章:
对乙酰氨基酚分子中有酚羟基,与FeCl3反应显蓝紫色。

肾上腺素和盐酸去氧肾上腺素等药物分子结构中局有酚羟基,与Fe3+离子络合显色,加入碱性溶液,随即被高铁离子氧化而显紫色或紫红色。

第九章:
维生素E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游离的生育酚,生育酚经乙醚提取后,可被FeCl3氧化生成对-生育醌;同时Fe3+被还原成Fe2+,Fe2+与联吡啶生成红色的配位离子。

第十一章:
四环素类抗生素分子中具有酚羟基,遇FeCl3显色。

盐酸四环素程红棕色,盐酸金霉素呈深褐色,盐酸土霉素呈橙褐色,盐酸多西环素呈褐色。

重氮化-偶合反应
第六章:
1. 贝诺酯具潜在的芳伯氨基,加酸水加厚产生芳伯氨基结构,在酸性溶液中,与亚硝
酸钠试液进行重氮化反应,生成的重氮盐与碱性β-萘酚偶合生成橙红色沉淀。

2. 甲芬那酸的甲醇溶液,与对硝基苯重氮盐试液在氢氧化钠碱性条件下偶合产生橙红
色。

第七章:
1. 苯佐卡因和盐酸普鲁卡因的鉴别方法,进行重氮化偶合反应生成由橙黄到猩红色沉
淀。

2. 对乙酰氨基酚—红色
非水溶液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在非水溶液中,游离的质子(H+)不能单独存在,而是与溶剂分子结合成溶剂合质子,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质子的转移,而质子转移是通过溶剂合质子实现的。

溶剂对酸碱的强度影响很大,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利用这个原理,使原来在水溶液中不能滴定的某些弱酸弱碱,经选择适当溶剂,增强其酸碱性后,便可以进行滴定。

硫色素反应
维生素B1在碱性溶液中,可被铁氰化钾氧化生成硫色素。

硫色素溶于正丁醇(或异丁醇等)中,显蓝色荧光。

硫色素反应为维生素B1所特有的专属性反应。

第十二章药物制剂分析
1.重量差异
重量差异是指按规定称重方法测得片剂每片的重量与平均片重之间的差异程度。

(在片剂生产过程中,由于颗粒的均匀度、流动性以及生产设备等原因都会引起片重的差异,片重差异可引起主药含量的差异,因此重量差异是片剂均匀性的快速简便的检查方法。

)2.含量均匀度
含量均匀度是指小剂量的片剂、胶囊剂、膜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等每片(个)含量偏离标示量的程度。

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不在检查重量差异。

3.溶出度
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溶出度是片剂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对难溶性的药物一般都应做溶出度检测。

凡检查溶出度的知己,不在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第十三章生化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分析
1.了解本类药物分析的特点
2.了解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第十四章中药制剂分析
1.了解中药制剂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第十五章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
1.掌握制定药品质量标准的目的及意义
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所指定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技术法规,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药政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目的在于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和健康。

制定并贯彻统一的药品标准,将对我国的医药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良好的影响与促进作用。

搞好药品标准工作,必将有利于促进药品国际技术交流和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第十六章药物分析新技术
1.掌握毛细管电泳原理及优点
毛细管电泳是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电泳分离分析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快速的分离分析技术。

优点:高效:每米理论塔板数为几十万,高者可达几百万乃至几千万,而HPLC为几千到几万;
高速:最快可在60s内完成分离;
微量:只需nl(10-9L)级的进样量,仅为HPLC的几百分之一;
低消耗:只需要少量(几ml)流动相和价格低廉的毛细管。

主要分离模式:
采用CE作为药物分离的手段时,首先需要判断待分离物质的存在状态,从而选择不同的分离模式。

A.毛细管区带电泳B.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C.毛细管凝胶电泳D.毛细管等电聚焦
看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