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是人物写作的关键,掌握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技巧对于生动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人物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人物的心理活动是人物的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忧伤、犹豫、兴奋、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
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
人物的心理描写时,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点:要真实,要有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要自然,合情、合理;心理描写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客观、谨慎,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意;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要设身处地的站在人物的立场思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场面。
小学生所写的作文,习惯采用第一人称(“我”或者“我们”)形式,采用第一人称作文时,尽量不要在心理活动之前加上“我想”俩字,读者很明显就能看出来心理活动。
更不能用“他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我”不可能钻到别人的脑子里去看他究竟想什么。
也就是说,在第一人称的作文中,对于其他人就不可以描写心理活动。
对于第三人称作文,就可以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但也要注意,在描写时,人物的称呼前后要一致,不能前面是“李三”,后面是“他”,如果文章几个人物形象,那就感觉很凌乱。
文章人称与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关系图:大家还需要明白,人物的心理活动支配着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因此,在具体写作时,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时,场面、和环境气氛也是可以衬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场面和环境气氛的变化可以引起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当然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也可以引起场面和环境气氛的变化。
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1、直接描写法这是常用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在具体描写时,为了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在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前加“想”字,作为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关键性标志。
一般情况,“想”字要么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前,要么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后。
“想”字出现在心理活动描写之后,就用“逗号”。
“想”字出现在心理活动描写之前,或用“逗号”,或用“冒号”。
要注意,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不要用引号,与人物的语言描写区别开来。
范例一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中有这样一段心理活动描写: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以上片段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就属于直接描写法,作者没有兜弯子,而是直截了当地刻画了人物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将陈奂生患得患失、狭隘自私的小农经济的心理描写了出来,使得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活脱脱地站在了读者的面前。
范例二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段描写阿Q的心理活动: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点拨:以上的心理描写虽然很简洁,但很好的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活化了出来。
在阿Q认为:儿子打老子是违反道德伦常的,是世风日下的表现。
这一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极度不满。
2、神态描写法俗话说,心里有事,脸上藏不住。
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的表情是内心活动的反应。
因此,通过脸部神态的描写,就可以直接反应一个人的心理活动。
很显然,这一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在第三人称的文章中使用。
范例一鲁迅的《药》有很多处使用人物的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
现在怎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点拨:“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就这么一个神态的描写准确的表达出了此时刻人物的傲慢、险恶的内心活动,将康大叔那贪婪、阴险、狠毒、卑鄙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做了坏事还要说风凉话。
在平常作文中,我们常用“他瞥了一眼”、“他撇了撇嘴”、“她瞪了瞪眼睛”、“她挤了挤眼睛”等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范例二晓鸿恰好面对窗户坐着,午后的阳光射到她的圆脸上,使她的两颊更加红润;她拿笔的手托着腮,张大的眼眶里,晶亮的眸子缓慢游动着,丰满的下巴微微上翘——这是每当她想出更巧妙的方法来解决一道数学题时,为数学老师所熟悉、喜爱的神态。
点拨:本片段中,精彩而准确的人物神态描写生动地再现着人物的心理活动——自信、自豪的心理。
通过这样的描写也反应出了主人公学习刻苦、认真的心态。
3、语言描写法俗话说:言为心声。
不同思想、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其语言是不同的。
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
”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这样准确的语言描写,正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独白,能更好的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范例叶圣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中,写农民大清早到河埠头后、急切询问米价,同米行先生进行了这样的人物语言的描写:“糙米五块:谷三块。
”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无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他们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地一沉,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吗?”“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
”“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吗?各处的米像潮水一样涌来,隔几天还要跌呢!”“还是不要粜的好。
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激愤的话。
“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吗?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
点拨:这段人物对话,十分生动、传神、精炼。
先生们冷笑着说,有气没力地回答,对农民的热讽、傲慢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使得人物特点形象鲜明。
农民呢,听到米价大跌,“几乎不相信他们的耳朵”,“都呆了”,只好喷出愤激的话。
“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
把农民们询问米价、急不可耐;听到“大跌”消息,吃惊发呆;争议米价,显得焦急迫切而无可奈何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的恰如其分。
让人不由得对他们的这样的遭遇倍感同情,也对奸商们“趁火打劫”的行径感到愤恨。
4、动作描写法人物的动作归根结底是由人物的心理活动所决定的,心里想什么,动作就会体现什么。
通常情况下,在小说、戏剧、记叙文中恰当的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可以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范例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点拨: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描写,反映了在当时情况下孔乙己得意、炫耀、想摆阔气且打肿脸充胖子的死要面子的心理;更进一步地反映出了孔乙己穷酸、迂腐、好炫耀的性格特征。
其实不光是这些名著中使用较多,就平常的小习作中也经常使用。
例如:面对老师的批评“他用铅笔拼命地戳着桌子......”,表达“他”对老师批评的不满情绪;看着父亲那严厉的眼神,“他使劲地搓着两手......”表现出了“他”内心极度的害怕。
5、环境描写法前面已经讲了,环境气氛会影响人物心理活动,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最终会导致环境气氛发生变化。
在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环境描写是不可缺少的。
恰当的环境描写既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
同时,还能衬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范例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有这样的环境描写:风,那么轻柔,带动着小树、小草一起翩翩起舞,当一阵清风飘来,如同母亲的手轻轻抚摸自己的脸庞,我喜欢那种感觉,带有丝丝凉意,让人心旷神怡。
享受生活,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菱罗绸缎为伴,大自然便是上帝所赐予人类最为珍贵的。
点拨:故都的秋并不奢华,但在作者心目中是淳厚、浓郁、鲜美得醉人。
隐隐地表达出了作者一生颠沛流离之后忧虑、孤独、落寞的心绪。
衬托人物心情的景物描写要求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能够扣人物的心理,最好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着墨,将人物的悲欢离合之情恰当的衬托出来。
6、场面描写法人物总是离不开场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场面会多人物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
精彩恰当的场面描写能精准地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有时候,场面完全决定着人们心理活动。
比如害怕、恐怖、阴森的场面,会直接影响人物的心理。
在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时,时刻要关注场面的变化,这样才能让人物在特定的场合有着合情、合理、合规的心理活动。
曹雪芹《红楼梦》中凤姐出场时的场面描写: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顶上戴着赤金盘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横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裙。
一双单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点拨:王熙凤的可谓是排场不小,悬念重重。
场面的描写充分衬托出了黛玉急切想见凤姐“庐山真面目”的心理活动。
更进一步说明这个让“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又与“打扮与众姑娘不同”“恍若神妃仙子”“含春威不露”的凤姐气势不凡。
7、抒情描写法这种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情感。
此描写方法多用于第三人称文章中。
范例王愿坚的《粮食的故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
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
怎么办呢?……这时,洪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
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
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抖了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
……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业更要紧!也许我能替了孩子,可孩子替不了我呀!……点拨:以上的文段,心理描写非常成功。
作者用抒情的笔法,写“我”与儿子洪七给山上的红军送粮,在途中遇到了敌人。
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是牺牲儿子保护粮食,还是保护儿子?“我”的内心斗争非常激烈,心情极度矛盾、复杂。
最后,“我”毅然牺牲了儿子,使“我”的崇高品质得到了最好的表现。
8、梦境描写法这是一些学生容易忽略的心理活动描写方法。
仔细辨析,其实梦境也是人所想的,也是心理活动集中表现的过程,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