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行为分析方法简介
何永娜
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ABA)是指将任务(即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较小的和相对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式,进行训练,直到独立完成任务。
它是由美国著名的孤独症训练专家洛瓦斯教授和从事专业领域工作的人25年的研究成果。
这是一种对孤独症儿童及其他精神迟滞障碍儿童训练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1.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1行为改变原理
通过改变外部诱因(刺激)可以改变人的行为。
即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也是可塑的。
1.2刺激-反应理论:
1.2.1反应性条件反射论
在行为训练(学习)中,进行强化刺激的做法会产生条件反射。
用公式表示就是S(刺激)R (反应)。
1.2.2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一个人的行为并非单纯是刺激的反应,往往行为是根据他人的反应,而加强他是否去发展此行为。
用公式表示就是。
2.ABA的四个操作特点:
2.1任务分解
ABA强调把儿童要达到的训练目标(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分解成最小、最简单的行为单元进行教学。
采用任务分解的办法,使得复杂的行为变成容易操作的行为单元,对每一个行为单元进行培训直到掌握,把已掌握的行为单元串联起来形成更为复杂的行为。
这样,儿童就容易获得成功,从而确保ABA的有效实施。
2.2给予辅助
为了促使儿童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给予必要的提示帮助。
普通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而孤独症儿童很少去主动观察模仿,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对指令作出反应。
并通过反复的练习促使儿童成功,以后逐渐减少对儿童的提示,直到无需提示儿童也能正确做出反应。
2.3及时强化
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
及时有效的强化可以让儿童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儿童帮助树立自信心。
2.4反复练习
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儿童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
反复进行练习,帮助儿童更快、更好地掌握和熟练技能。
3.ABA的具体操作方法
回合式操作教学法(即 discerte trail teaching简称DTT)是ABA的具体操作方法。
它是一个非常具体、非常系统的操作方法。
在每次回合后,训练者要记录儿童的反应情况。
3.3.1指令
指令就是让儿童做出反应出示的刺激。
对指令的要求是1、准确简洁明了。
发指令人要非常清楚对儿童的要求是什么,儿童应该什么样的反应才是正确反应。
2、保持一致性。
在一个单元目标训练初期,为避免儿童不能准确理解要求,每个训练者对儿童的指令要一致。
当确定儿童能够掌握后,训练者逐渐把指令生活化、复杂化。
3、不宜重复。
尤其是当儿童不能做出反应时,心急的训练者就会反复发出指令,这样会导致儿童的“麻痹”。
指令的目的是让儿童理解别人的要求,建立起自己与别人之间是关系意识和对指令的服从意识。
在发出指令之前,要做的事:1、了解儿童的能力情况,设置难度合适的单元目标。
2、训练环境要刺激少,避免儿童分散注意力。
3、确定儿童已经注意到老师的存在和行动。
3.3.2反应
这个步骤主要是儿童对指令做出反应,训练者正确判断反应是否正确,即是否与单元目标的要求一致。
儿童的反应一般有正确反应、错误反应、没有反应(5秒反应时间)。
3.3.3结果
对学生的反应及时反馈能帮助儿童理解“结果”与“反应”之间的联系。
当儿童做出正确反应时,要给予强化。
强化就是增加或去除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某种刺激。
正强化是通过给予奖励性的刺激,促进正确行为反应的增长:负强化是当正确行为反应出现时,就移去孩子所不喜欢的刺激物或当不正确反应出现时,孩子不喜欢的结果就会出现,该行为没有得到增强,不适当行为就会减少或消失。
强化物就是在DTT的操作中用来对孩子的正确反应进行奖励的物品和活动。
凡是对孩子能起到鼓励性作用的事物都可能成为强化物。
强化物的种类也是多样的:1、初级强化物:直接(间接)与孩子的生理需求有关,(如食物,饮品、亲抚、依恋物品等。
)
2、次级强化物是一种令儿童愉快的刺激。
最常见的次级强化物就是表扬。
在训练的初期建议多使用初级强化物,然后逐渐减少,初级强化物和次级结合使用,最后多使用次级强化物。
要避免过度使用和随便给予强化物。
当儿童做出错误反应和没有反应时,训练者要给予辅助。
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等。
3.3.4停顿
在开始下一个回合之前,略微停顿。
停顿,让学生明确一个回合的结束。
再发指令意味着新回合的开始,引起儿童的注意。
停顿,也给训练者一个记录的机会。
如何断定儿童掌握了这个指令?ABA的要求就是三个十次测试中,记录儿童在五秒内做出正确反应(不给予提示)的次数,要求准确律为90%以上。
这个方法简单易学。
如果使用得当,儿童的进步一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