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秘书心理学心理健康的标准赵中利著一、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索(一)社会因素在人类生活的社会中,社会因素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起着一定的作用。
人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被动产生,而且要在实践中主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人在一生中,周围环境变化是很大的,如领导、家庭、邻居、同事间关系及矛盾接踵而来,而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变化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被动地适应和主动地适应都是不可抗拒的。
适应良好,身心健康;适应不良,就会产生心理生理疾病。
社会因素对心理生理疾病的作用可以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说明。
胃癌与食管癌以日本人患病率为高,冠心病患病率最高者为美国和芬兰,最低为尼日利亚。
这里有种族差异、饮食习惯、人口年龄组成、体力劳动多少等因素的作用,但总体上这些疾病的患病率是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居住拥挤、生活条件恶劣、要做较多努力者患病率较高。
另一种心理生理疾病患病率较高的群体是移民,在我国,尤以从条件好的国家如美国或西欧迁来者发病率较高,而从中东地区迁来者,患病率就低一些。
(二)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指个体本身的心理素质、心理发育和心理反应。
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是以心理因素为中介而作用于人体的。
不良的心理刺激常可导致机体的心理或生理反应。
一般而言,引起人们产生损失感和不安全感的心理刺激最易致病。
生活事件能引起人们的心理反应,并伴明显的生理应激。
研究表明,很多疾病,尤其心理生理疾病常常由于生活事件引起应激而诱发的。
(三)生理因素生理始基与生理中介机制是产生心理生理疾病的两个重要方而。
生理始基,是指心理生理疾病患者病前的生理特点。
不同的生理始基,使个体具有不同的相应心理生理疾病的易催性。
例如在溃疡病发病中,由于胃蛋白酶增多,消化了胃的勃膜引发溃疡。
溃疡病人病前胃蛋白酶的前体—胃蛋白酶原含量高,就是溃疡病的生理始基。
仅有溃疡病的生理始基,也不会直接导致溃疡病。
心理社会因素以及各种信息影响大脑皮质的功能,而大脑皮质则是通过生理中介如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影响内环境平衡,使各种器官产生病变。
综上所述,在心理生理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使机体防御机制崩溃,从而影响机体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社会心理因素会形成强烈刺激,使人产生心理紧张状态,从而导致体内各种内分泌失调,引起各种疾病。
下而我们简单介绍几种对人的健康影响较大的社会心理因素:一是生活中的挫折。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挫折,如不能正确对待就可能影响健康。
例如:有的青年几次高考落榜,因受到周围人的冷嘲热讽而感到无地自容;有的人因为工作问题,而感到长期闷闷不乐;有的人因工资、住房、职称而感气愤不平;还有人因生活变故、亲人故去而伤心失望这些沮丧和抑郁都会使人感到心理压抑、情绪低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我国十年动乱中,有许多人因为心灵的创伤而精神失常,有些甚至不堪受辱愤而自杀。
当然,也有许多人能够而对挫折,意志坚强,不灰心丧气,心胸开阔,始终保持身心健康。
二是恶劣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状态的好坏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
一个人处在恶劣的人际关系中,由于时刻感受到敌视、冷眼、勾心斗角,心理压力很大,因此患病的概率大大提高; 有许多人因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猜忌、嫉妒,极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当然,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若能正确对待,及时地给予解决,是完全不必背心理包袱的。
三是紧张的工作。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量在急剧增长,对人们的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人们的心理负担不断加大,情绪紧张程度大大提高。
同时,由于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许多工作变得单调、枯燥和紧张,需要精神的高度集中。
在这种条件下,许多人感到工作没趣味,没有成就感,焦虑,容易激动。
例如:电报员要以熟练的技能从事单调刻板的工作,特别容易患神经症、手指震颤痉挛、消化性溃疡等疾病。
二、心理健康标准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的呢?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有什么划分的标准?这个问题目前还是存在争议的。
当前,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在学术界众说纷纭,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鉴别心理健康的方法可以分为自我感觉标准、社会评价标准、心理测量标准三种。
我国心理学界一般是在综合国外观点的基础上来论述心理健康标准的。
比较流行的是如下标准: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是大脑活动整体功能的表现,而不是某种单一心理成分。
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虽然目前还没有发明出完善的智力测定和全而衡量大脑功能的科学方法,但已有不少国际公认的智力量表具有相对科学性和实用性,例如美国的韦克斯勒(1943年)发明的智力测验和法国的比内·西蒙(1908年)推出的智力量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正常人包括青少年和儿童在内,其智商必须在85分以上,这是智力正常的最低要求;70一79分是智力缺陷的范围,已属心理缺陷;70分以下则属于低能,在心理疾病范畴;智商超过130分为智力超常,但亦属心理健康范畴。
2.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这是指个体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和变化,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行为和身心功能,达到与客观环境保持协调的和睦状态。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而:C1)具备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能力。
任何一个心理健康者尤其是青年人,为了某种需要,应该具备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C2)具备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正确对待、处理和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是衡量和判断社会适应性的核心和关键因素,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人际关系和谐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贬低;对人情感真诚、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施虐、害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而不是私字当头,损人利己等等。
C3)具备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
情境一般是指个人行为所发生的现实环境与氛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前者是指社会历史进程、国际形势等,后者是指个体心理行为活动时所处的场所、氛围,接触对象的态度、情绪及期待等,如考核、演讲、比武等场合。
狭义的情境要受到广义的情境的制约和影响。
心理健康者能够在不同时空和各种情境中调整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充分发挥个人心理潜能和优势,取得事业成功。
3.具有健全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的适应过程中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在其身心行为上所显示出的独特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又被称为个性(也叫个性心理)。
健全的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诸要素,如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而能平衡、健全地发展。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提出健全和成熟的人格指标:C1)有自我扩展的能力。
健康的成人能够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有许多兴趣爱好。
C2)有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能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无占有欲和嫉妒心;有同情心,能容忍与自己在价值观念和信息上有差别的人。
C3)在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认同感。
能忍受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冲突和挫折,能经得起突然袭来的打击。
C4)具有现实性。
健康成人看待事物是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而非自己所希望,是看清情境和并能顺应它的“明白人”。
CS>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对自己所有的或所缺的都知晓清楚、准确。
理解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也知道自己与他人对于自己认识的差别。
C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科学的人生观,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
在意识形态、信念和生活方而能够对他人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4.情绪和情感稳定,能够保持良好的心境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绝、激动不已,以及持久的消极情绪,如悲、忧、恐、惊、怒等,可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不仅左右人的认识和行为,而且也会造成生理机能的紊乱,导致各种躯体疾病。
而愉快、喜悦、乐观、通达、恬静、满足、幽默等良性情绪,有益于心身健康和调动心理潜能,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人的社会功能。
因此,保持情绪和情感稳定协调和良好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标准。
一位心理健康者能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
虽然也有悲、J陇、哀、愁等消极情绪体验,但能主动调节;同时能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
5.有健全的意志和协调的行为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其行动,努力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与行为难以分割,没有行为,看不出一个人意志活动的实质,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称“意志行为”。
衡量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高低、强弱、健全与否,取决四种心理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控性和坚韧性。
正常行为指标是:C1)行为大多数是受理智控制而尽量不受情感和非意识支配;C2)行为的适应是采取了弹性方式处理问题,而非固执僵化。
6.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每个人都有三个年龄层次,即实际年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
实际年龄是指人们的自然年龄。
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
人的一生共经历8个心理时期,即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每个心理年龄期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如幼儿期天真活泼;青少年期自我意识增强,身心飞跃突变,心理活动进入剧烈动荡期;进入老年期,心理活动趋向成熟稳定、老成持重、身心功能弹性降低、情感容易倾向忧郁、猜疑。
生理年龄是指生理发育成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年龄亦不一定完全一致,如营养不良的人生理发育延迟,也就是生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
所谓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指两方而的标准:C1)个体的实际年龄必须与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相符;C2)个体的不同心理发育期应表现出与该时期身份、角色相符合的心理特征。
三、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只要基本符合了上述心理健康的特征就可以被认为是心理健康者。
如果要在世界上找到完美无缺的符合其中全部内容和条件的人是不多的,正如要在世界上找出一个毫无躯体疾病的“绝对健康”者非常困难一样。
因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健康的完人”。
心理健康的那些具体的内容和标准给我们提供了相对的、可比较的概念,给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可操作、可努力的方向。
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作出努力,都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向更高层次跃升,以不断发挥自己的心理潜能。
健康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
比如说心理疾病的患者,病好了叫做恢复健康;没有心理疾病的人,经过努力自我修养和磨炼可以更加健康;而所谓的心理健康者也不是就不会生病,更不是一点心理问题都没有。
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起来。
一个心理健康者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例如有时自卑,不自信,嫉妒,但是他能够较快地调整和恢复到健康状态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