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越剧发展史
百年越剧发展史
悠 悠 越 韵 常 绕 梦 魂 ,
越剧简介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发祥于上海。越剧以嵊县一带的民间 说唱形式“落地生书”为基础,并在余姚鹦歌和湖州滩簧的影响下发展 形成的。在发展中,还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 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演变。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主要流行于浙 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专业剧 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 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 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 具江南灵秀之气。 越剧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生角流派有尹派、 范派、徐派、竺派、毕派、陆派等,旦角流派有袁派、王派、傅派、戚 派等。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吕瑞英
毕派
毕派由毕春芳创立,工小生。 毕春芳的表演飘逸潇洒,松弛自然,擅长演喜剧, 唱腔吸收融合尹派和范派的音调,自成一格,嗓音 清脆而富有弹性,运腔圆润,咬字清晰,唱法多变, 旋律新颖。 毕派代表作有《王老虎抢亲》中的周文宾、《白蛇 传》中的许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龙、《血手印》 中的林招得、《卖油郎》中的卖油郎等 。 毕派优秀传人有杨童华、杨文蔚、丁小娃、孙建红 等。
东王村——越剧诞生地
1906年3月27日(农历三月初 三),嵊州甘霖镇东王村的唱书 艺人李世泉、李茂正兄弟在乡亲 的热情鼓励下,邀请了高炳火、 钱景松、袁福生、金世根、俞柏 松、高金灿,还有把场师傅倪生 标、化妆指导李凤珠等十余人,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在香火堂前 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搭起 草台,登上了越剧作为戏曲形式 发展的第一个舞台,进行了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演出。
金派
由金采风创立,工青衣。 金采风擅长青衣,兼演花旦,表演细 腻隽永,善于刻画人物内在感情。她的唱腔在师承 袁派的基础上,吸收范派的醇厚舒展和傅派的婉转 华彩,委婉流畅,刚柔相济,韵味浓厚,念白讲究 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性。 金派代表作有:《盘夫》中的严兰贞、《碧玉簪》 中的李秀英等。 金派优秀传人有谢群英、黄美菊、樊婷婷等。
范派
由范瑞娟创立。工小生。 范瑞娟戏路较宽,她的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 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她是“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范 派的特点是朴素大方,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 质,阳刚之美。 范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孔雀东南 飞》中的焦仲卿、《李娃传》中的郑元和、《打金枝》中的 郭嫒等 。 流派传人:丁赛君、陈琦、史济华、陈雪萍、章瑞虹、韩婷 婷、孟轲娟、方雪雯、吴凤花、章青青、王柔桑、徐铭等。
吕派
由吕瑞英创立,工花旦,是越剧 流派中最年轻的流派。 吕瑞英的唱腔在质朴细腻、委婉 深沉的袁派基础上,增加了其绚 丽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她的 唱腔乐感强,有越剧界“抒情女 高音”的美誉。 代表作:《三看御妹》中的刘金 定、《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 《金山战鼓》中的梁红玉、《九 斤姑娘》中的张九斤等 。 流派传人:孙智君、陈辉玲、吴 素英、黄依群、赵海英、张咏梅、 周柳萍等。
傅派
由傅全香创立,工花旦。 主要特点是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 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 力。 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情探》 中的敫桂英、《李娃传》中的李亚仙、《杜十娘》 中的杜十娘、《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人比 黄花瘦》中的李清照等。 流派传人:薛莺、张金月、胡佩娣、张腊娇、洪芬 飞、陈岚、何英、陈颖、陈飞、颜佳、陈艺、裘丹 莉、董鉴鸿、盛舒扬等。
竺派
由竺水招创立,竺水招生旦全才, 主工小生。 其表演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 腔甜润而柔糯,尤为突出的是她 的戏路宽广,花旦、青衣、小旦、小生(主)、老 生乃至老旦等行当都能应付自如,加上扮相俊美, 遂被观众喻为“越剧西施”。 代表剧目有:《柳毅传书》、《三看御妹》、《莫 愁女》等。 流派传人:筱水招、夏雯君、竺小招、孙婷涯、孙 静、殷瑞芬。
施家岙——女子越剧诞生地
施银花
女子越剧的兴起 (“四工调”时期)
1928年1月起,女班蜂拥来沪。 至1941年下半年增至36个。女子 越剧的著名演员几乎都荟萃于上 海。而男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 最终被女班取代。 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 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 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 称为“改良文戏”。各剧团、班 社竞相编演新剧目 。 剧目内容的多样化引起演出形式 相应的变化,出现向兄弟剧种学 习的趋势。当时有的学海派京剧, 有的则学电影、话剧。
张派
由张桂凤创立。工老生。 其表演真切,善于刻划人物 性格;其唱腔刚劲挺拔,顿挫分 明,声情并茂。 代表剧目:《二堂放子》中 的刘彦昌、《九斤姑娘》中的 张箍桶 。 流派传人:王金萍、张国华、 董柯娣、张承好、郑曼莉、章 海灵、王晓玲、乐彩珍、吴群、 蔡燕等
张派2
由张云霞创立,工花旦。 张云霞的唱腔在委婉细腻 的袁派基础上,融入傅派俏 丽多变的华彩,并吸收京剧 和昆剧的营养,借鉴西洋声 乐的发声方法,使用真假嗓结合,开拓了音域,其唱腔的音 域可达两个八度,而且高低音衔接自如,有独特的韵味和魅 力。 代表剧目:《貂蝉》、《秦香莲》、《相思曲》等。 传人有:薛桂珍、袁小云、何赛飞、杨学梅、吴国兰、舒雪 芳、洪倩等。
袁派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工闺门旦。 袁派唱腔旋律淳朴而委婉、深沉而流畅、既善于叙 事,又长于抒情,更以真情实感取胜,重视以情动 人,唱腔的节奏变化多端,唱法上重视润腔、气口 运用、力度对比,因而从容自如,韵味很浓。被喻 为“越剧新后”。 袁派代表作有《祥林嫂》中的祥林嫂、《西厢记》 中的崔莺莺、《梁祝哀史》中的祝英台、《香妃》 中的香妃等。 袁派优秀传人有戚雅仙、张云霞、金采风、吕瑞英、 筱水招、朱东韵、方亚芬、陶琪、华怡青等。
“小歌班”概况
1920年起,小歌班集中较知名的演员编演新剧目,如《梁山 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孟丽君》等。这些剧目适应了 “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受观众欢 迎。之后,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 “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 演奏时以15两音定弦,沿用绍兴大班习惯,称为“正宫调”, 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主腔;并借鉴绍兴大 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 主要演员有小生王永春、支维永,小旦卫梅朵、白玉梅、金 雪芳,老生马潮水,小丑马阿顺、大面金荣水等。
王派
王派由王文娟创立,工花旦。 王文娟文武兼备,表演精湛,擅长描摹人物神态,有性格演 员之誉。她在师承支兰芳的唱腔基础上,博采众长,融会贯 通,形成了平易质朴,流畅自然、情感浓郁的王派唱腔。 王派代表作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追鱼》中的鲤鱼精、 《忠魂曲》中的杨开慧、《西园记》中的王玉贞、《孟丽君》 中的孟丽君等。 王派优秀传人有孟莉英、单仰萍、王志萍、钱爱玉、舒锦霞、 周云娟、俞建华、陈晓红等。
戚派
由戚雅仙创立,工花旦。 戚派艺术朴实无华,感情深沉含蓄,以情动人。其 特点是缠绵委婉,吐字清晰、朴素真挚同,韵味醇 厚。素有“悲旦王”之誉。 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 中的苏三、《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王老虎抢亲》 中的王秀英等。 戚派优秀传人有周雅琴、朱祝芬、金静、徐洁和、 周美姣、王杭娟、朱蔺等。
尹派
尹派由尹桂芳创立,工小生。 尹桂芳的表演朴实无华、高雅脱俗、潇洒天成,素有“越剧 皇帝”之称。尹派唱腔更是脍炙人口,它注重以字制腔,以情 带声,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变化来刻化人物性格和 感情起伏,听来优美舒展、酣畅淋漓。在越剧中还有“十生 九尹”的美称。 尹派代表作有《何文秀》中的何文秀、《屈原》中的屈原、 《沙漠王子》中的沙漠王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 尹派优秀传人有尹小芳、筱桂芳、宋普南、茅威涛、赵志刚、 王君安、萧雅、陈丽宇、王清、张琳等。
陆派
由陆锦花创立,工小生。 陆锦花擅工穷生、巾生,表演潇洒 自然,风雅脱俗,绘形传神,其唱腔 是在马樟花“四工调”的基础上丰富提 高的,特点是音色明亮纯净,行腔舒展松弛,吐字 清晰入耳。 陆派代表作有《珍珠塔》中方卿、《彩楼记》中吕 蒙正、《情探》中王魁、《盘夫》中曾荣等。 陆派优秀传人有夏赛丽、黄慧、许杰、徐标新、曹 银锑、裘巧芳、张宇峰等。
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
袁雪芬倡导并实践的“新越剧”改革,促使更多越剧女伶的觉醒与抗争。 1947年8月“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就是足以彪炳女子越剧史 的空前壮举。 越剧十姐妹: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 桂凤、筱丹桂、徐天红、吴小楼 。
越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20世纪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 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 《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 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 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 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 《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 步风靡大江南北。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 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在这一时期,各位越剧大师独具个性色彩的唱腔流派纷纷形 成。
金荣水
1923年5月在嵊县施家岙村陈明 辉家开办绍兴女子越剧科班。由 在沪经商的嵊县人王金水出资, 男班艺人金荣水为教师。以优厚 物质补助为诱,方招得11至14岁 女孩20余名。始用男班艺人的 “赋子”施教,再按角色分抄单 片,教了《拣茶叶》《绣荷包》、 《卖夏布》等小戏及大戏《双珠 凤》。三个月后,在住地“串红 台”,为女班首次登台演出。剧 目为《双珠凤》,由施银花、屠 杏花、马秋霞、俞菊英等出演, 称“髦儿小歌班”。
三花一娟一桂 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旦角为“三花一 娟一桂”,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 水娟、筱丹桂,小生为屠杏花、竺素娥、 马樟花;青年演员如袁雪芬、尹桂芳、范 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都已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