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史纲要简答题

近代史纲要简答题

第一章一、简答题1为什么说鸦片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英国与其他列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特权。

(2)政治上,中国的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为国家政权形式上仍然存在,而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社会。

(3)经济上,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农业经济也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了。

所以1840年鸦片战争史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中国工人阶级是如何产生的?(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广州、上海等地经营近代工商业,其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

(2)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洋务企业中,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

(3)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中国产业工人队伍一次得以扩充。

3、中国工人阶级除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外,又有哪些自身的特点?(1)他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何资产阶级三重压迫何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其革命性最强。

(2)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于大城市何纺织、面粉、采矿、铁路等行业,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3)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何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4、中国资产阶级是如何产生的,包括哪两个部分?(1)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

(2)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官僚买办资产积极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资本雄厚与外国资本主义何本国封建势力的联系比较紧密,中下层规模较小,资金较少,与外国资本主义何本国封建势力的联系较少且矛盾较大。

5、中国资产阶级的双重特点和性格是什么?(1)民族资产阶级上层资本雄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系比较紧密,中下层规模小,资金较少,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系较少且矛盾较大。

(2)民族阶级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受到国外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就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6、论述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及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1)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至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美国、法国等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

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制定符合本阶级利益的各项政策,并利用国家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纺织业、冶铁业、采掘业等行业,大机器生产替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

(2)商品生产的无限增长,需要开辟新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寻求新的殖民地。

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主要是通过海盗式的掠夺土地与财务、欺诈性的贸易和奴隶贩卖等方式,从世界各地攫取巨额财富,而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工业革命之后,殖民主义者加紧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其沦为列强所垄断的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与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己投资市场。

(3)开辟新的市场和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促使西方列新的侵略战争,他们把目标瞄向中国。

1825年,英国经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36年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议律扬言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与此同时,法国、美国、俄国等也有侵略中国的欲望。

7、论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之间的关系。

(重点)(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2)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跳战线上。

(3)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近百年不屈不饶的英勇斗争,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社会前进。

8、试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之间的关系。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前者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着重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着重解决生产力问题。

(3)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同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9、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2)社会制度的腐败,清中叶以后,封建统治日趋衰落,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相反却更加腐败,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总是把防止人民的反抗放在首位,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危机自身的统治,宣扬“防民甚于防寇”,常常压制、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侵略的反侵略战争,导致反侵略失败。

甚至在反侵略战争斗争取得一定胜利的时候,腐败的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力主避战求和,为此不惜割地、赔款。

很明显,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中华民族要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3)经济技术的落后,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而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经济总量较小,工业技术落后,洋务运动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改变这种局面;必然导致被动挨打,经济技术的落后,又使中国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

(4)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第二章1《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1)主要内容: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是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田地分为9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一整份,16岁以下分一半。

跪地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

分得土地的农民都要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每“两“生产的农副业产品,“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凡麦、豆、鸡、犬银钱亦然。

”支出也是由国库统一分配,“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制,不得多用一钱”。

(2)评价:第一,《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应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与以往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等贵贱:和”迎闯王,不纳粮“等相比,《天朝田亩制度》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应该说这个纲领是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更为深刻。

第二,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的眼界,他所最求的理想天国,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公平的理想社会。

所以,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它表明,即使是像太平天国这样的农民起义,尽管给腐朽的封建制度以严重的冲击,却难以建立足以替代腐朽制度的新的社会制度。

2、《资政新篇》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如何评价?(1)1859年,洪仁玕回到天京,被封为:“干王”,参与朝政,向洪秀全提出《资政新篇》,作为统筹全局的建议。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新闻馆、主张割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评价:《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3、试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太平天国起义坚持了14年之久(1851年-1864年),革命的势力先后扩展到18个省,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以往历次农民起义都比不上的。

在天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各组反清起义风起云涌。

(2)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

《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反应出太平天国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

(3)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了严厉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领袖们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

1861年,清政府公然宣布“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镇压太平天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