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原料药残留溶剂试验的要求及常见问题分析-2011.4-北京周立春.pdf
原料药残留溶剂试验的要求及常见问题分析-2011.4-北京周立春.pdf
举例:头孢泊肟酯
残留溶剂 照残留溶剂测定法(附录Ⅷ P)测定。 甲醇、乙腈、丙酮、二氯甲烷、异丙醇、丁酮、乙酸乙 酯、四氢呋喃、乙酸丁酯、1,2-二氯乙烷、乙酸异丙酯、 苯、四氯化碳、环己烷、二氧六环、甲基异丁基酮、吡 啶、甲苯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略 内标溶液的制备 取正丙醇适量,用二甲基亚砜稀释制成 每1ml中约含200μg的溶液,作为内标溶液。
顶空进样:
原理:将含有挥发性组分的样品 置于密闭系统中,在一定温 度下使样品中的挥发性组分 在气-液或气-固两相甚至气液-固三相中的分配达到平衡, 然后取凝聚相上端的气体送 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 优点:干净。样品中不挥发组分 不影响GC分析。减轻污染。 要求:样品至少在顶空条件下溶 解。
K
1 p i
0 i
p0i为纯溶质的蒸气 压 γi为组分的活度系 数
顶空条件的选择
顶空温度:残留溶剂的沸点较高,顶空温度也应 相应提高;但应兼顾供试品的热分解特性,尽量 避免供试品产生的挥发性热分解产物对测定的干 扰。 顶空平衡时间:一般为30~45分钟,以保证供试 品溶液的气-液两相有足够的时间达到平衡。顶 空时间通常不宜过长,如超过60分钟,可能引起 顶空瓶的气密性变差,导致定量准确性的降低。 传输管温度:对于有传输管的顶空进样器,传输 管温度应适当,通常设定在110℃~120℃。 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必须使用相同的顶空条 件。
原料药残留溶剂试 验的要求及常见问 题分析
周立春 2011.4
主要内容
1. 2. 3. 4.
前言 2010版药典中残留溶剂的相关内容 残留溶剂的方法学研究 残留溶剂测定的常见问题
前 言
1) 2) 3)
残留溶剂定义 残留溶剂的分类 药物中残留溶剂的特点
残留溶剂定义:
药物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 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 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 机溶剂。
进样方式:
直接进样
顶空进样
直接进样:
优点:方法简便,可靠,不需要其它装置。 要求:在室温条件下样品必须溶解。 缺点: 样品中不挥发组分对GC进样口、衬管和色谱柱产生不 同程度的污染。
为保证样品中基质不干扰下一个检测样品,势必延长 操作时间。
因进样口温度较高,使得样品容易发生热裂解。
t R t0 RART ' t R-t0
tR为组分的保留时间;t’R为参比物的保留时间。 t0为甲烷保留时间。
RART的测定方式
顶空进样甲烷气体,记录死时间(t0) 顶空进样供试品溶液,记录色谱图,按公式计算诸色谱 峰的保留时间( tR )相对于参考物质保留时间( t’R )的相对 调整保留时间( RART ) 丁酮为参考物质的常见有机溶剂的相对调整保留时间收 载在附录中,如头孢哌酮钠用丁酮为参考物质,正文中 不列表,参见附录。 其余参考物质常见有机溶剂的相对调整保留时间在正文 中有具体的描述如头孢泊肟酯、头孢克肟用正丙醇为参 考物质。
各论中的内容
色谱条件 顶空条件 系统适用性试验要求 样品配制方式 待检查溶剂种类 待检查溶剂限度
附录中的内容
检测对象:以ICH规定的全部69种有机溶剂中适合顶空 分析的52种有机溶剂 色谱柱及系统适用性试验要求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测定法:毛细管柱顶空进样程序升温测定法 1.非极性色谱柱 2.极性色谱柱 毛细管柱顶空进样等温测定法 1.非极性色谱柱 2.极性色谱柱 溶液直接进样法
固 100%二甲 5%苯基-甲 1 4 % 氰 苯 定 基聚硅氧烷 基聚硅氧烷 基 - 8 6 % 甲 液 基聚硅氧 烷 商 DM-1,DB-1, DM-5,DB-5, 品 HP-1, BP-1, HP-5,SPBBP-5, 名 SPB-1, ZB- 5, SE-52, 1, SE-30, T-1, Rtx-5,SECP-Sil5CB, 54, 等 Rtx-1等 DM-1701, HP-1701, SPB-7, ZB-1701, CPSil19CB, Rtx-1701 等
温度:
进样口温度:常用250ºC 检测器温度:FID通常设置为300ºC 色谱柱温度:初始温度、最终温度及 升温速率与色谱柱最高使用温度、组 分的沸点及样品的复杂程度有关。 顶空瓶平衡温度:一般依据检测溶剂 沸点、溶媒沸点及样品性质选择顶空 温度。
溶媒 :
溶媒的选择原则是能溶解样品,且对色谱
步使用,特别是在产品精制过程中使用时 ,进行残留量的测定。
药物残留溶剂研究对象的确定原则:
第四类溶剂 因无足够毒性资料, 不能评估其使用的安全性,建议尽量 不使用。如必须使用,建议注意中间 体的处理,尽量除尽;并依据结构和 理化性质,参考其他有机溶剂测定方 法进行检测和控制。
药物中残留溶剂的特点
凡例的解读
一、只要涉及可能存在残留溶剂的品种 都应检验,不论药典的各论中是否有 此项目,也不论是否是各论中规定的 溶剂 二、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 己的内控标准 三、药检所有了执法依据
企业应成为自己产品的责任人
由于不同的生产企业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 (使用不同的有机挥发性化合物)生产相同的药 品,因合成工艺纷繁复杂,有机溶剂的使用也情 况各异。因此,药物研发者和生产者应需根据所 研究产品的生产工艺确定检测对象,应是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色谱柱:SPB-1柱(30m×0.32mm×1.0m)
极性色谱柱系统程序升温法测定有机溶剂标准物质混 合物
色谱柱:HP-FFAP柱(25m×0.32mm×0.52m)
2010版药典的修订内容
检测方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Relative adjustment retention time( RART) 法替代RRT法 定义:
各国药典的残留溶剂检测(三)
日本厚生劳动省于1999年3月30日依据ICH 公布的指导原则而制定“关于药品残留溶 剂的指导方针” 日本药典第十四版(2001年)中收载了残留 溶剂检查法,采用了ICH的指导原则,残 留溶剂的种类和限度均于ICH的规定一致; 总论中没有规定测定方法,各论中对具体 品种测定的仪器、操作条件和方法等进行 了规定。
各国药典的残留溶剂检测(二)
美国药典:USP28版(2005年),与欧洲药典基本 一致,如果药品中仅存在三类溶剂,可以采用干燥 失重进行控制;但如果三类溶剂的残留量超过0.5%, 应该对其进行鉴别和定量。 USP29(2006年)首次在所有的原料和制剂各论中 增加了残留溶剂检查项;未规定具体的检测方法, 但要求均应符合附录(对象与限度与ICH要求相同) 的规定; USP30(2007年)收载有两个附录<467>,要求在 2007年7月1日以前执行“附录<467> 有机挥发性 杂质”的要求(检测对象、方法等与USP29相同); 2007年7月1日以后执行“附录<467> 残留溶剂”。
注意问题:
1.顶空进样体积可达到2ml气体,直接进样 体积一般为1至3l液体。 2.待测溶剂如在溶解样品的溶媒中溶解度小 时,采用顶空进样方式测得的灵敏度将大于 直接进样;反之,直接进样的灵敏度将大于 顶空进样。
3.直接进样不应采用酸或碱做溶媒,同时要 求样品在室温下完全溶解于溶媒中。 4.测定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等卤代烃时,如 果溶剂为水,直接进样容易造成FID检测器 灭火,建议选择顶空进样方式。
药物残留溶剂研究对象的确定原则:
第一类溶剂 考虑到其毒性,建议做
相应的替代研究,尽量避免使用。如不 得不使用,建议严格控制残留量,且无 论在任何步骤使用,均需进行检测。
药物残留溶剂研究对象的确定原则:
第二类溶剂
应限制使用,无论在任
何步骤使用,均需进行检测。
药物残留溶剂研究对象的确定原则:
第三类溶剂 建议在合成过程的最后三
6%氰苯基 聚 乙 二 醇 -94% 聚二 20M 甲基聚硅 氧烷 AT-1301, DB-24, DB-1301, Rtx-624, HP-1301, Rtx-1301 等 DB-Wax, HP-Wax, HPINNOWax, BP-20,CBP20, SUPEROX-2 Supelco-Wax 等
检测器:
常用检测器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含碳化合物 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电负性物质(卤代烃) 氮磷检测器(NPD) 氮/磷化合物 热导检测器(TCD) 有机物、无机物
检测器:
火焰光度检测器(FPD)用于有机磷、硫化 物的微量分析 催化燃烧检测器(CCD)用于对可燃性气体 及化合物的微量分析 光离子化检测器(PID)用于对有毒有害物 质的痕量分析
色谱柱:
填充柱: 固定相一般为直径0.25~0.18mm的二 乙烯苯-乙烯乙基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 因填充柱口径大,造成溶剂峰扩散,柱 效低,检测灵敏度低 。
毛细管色谱柱:
非极性色谱柱 弱极性色谱柱 中极性色谱柱 极性色谱柱
毛细管色谱柱常用固定液
非极性固定 弱极性固定 相 中极性柱固定相 极 Nhomakorabea柱固定相
2010版药典中残留溶剂的相关内容
凡例的解读 中国药典的设计思想 各论的内容 附录中的内容 新版药典修订内容
凡例的解读
2010 版 药 典 凡 例 中 规 定 : 除 正 文 已 明 确 列 有 “残留溶剂”检查的品种必须依法进行检查外, 其他未在“残留溶剂”项下明确列出的有机溶 剂与未在正文中列有此项的品种,如生产过程 中引入或产品中残留有机溶剂,均应按附录 “残留溶剂测定法”检查并应符合相应溶剂的 规定
柱无损坏。
最常用的溶媒为水、DMF和DMSO
计算方法
外标法 内标法 标准加入法
当待测溶剂与样品基质间有较强烈的相 互作用时,外标法与内标法的测定结果 较差,标准加入法因对照品溶液中加入 与样品相同基质而消除基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