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 第2章 第23课时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4
高中数学 第2章 第23课时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4
(3)求物体所受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并指出它与物体所受各 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之间有什么关系?
完整版ppt
1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的数学建模能
力.
解析:(1)木块受三个力的作用,重力 G,拉力 F 和支持力 FN, 如图所示.拉力 F 与位移 s 方向相同,所以拉力对木块所做的功为
完整版ppt
7
向量方法——以向量和向量的运算为工具,对几何元素及其关 系进行讨论.
就思路而言,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完全与几何中的代数方法一 致,不同的只是用“向量和向量的运算”来代替“数和数的运 算”,这就是把点、线、面等几何要素直接归结为向量,对这些向 量借助于它们之间的运算进行讨论,然后把这些计算结果翻译成关 于点、线、面的相应结果.
阅读教材 P111“例 3”及以下内容~P112,完成下列问题.
(1)物理中常见的向量有:力、速度、位移等. (2)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向量的 加法运算,功是力与位移的
数量积.
完整版ppt
5
【练习 2】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求力 F1 和 F2 的合力可按照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
完整版ppt
14
考点二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例 2 质量为 m=2.0 kg 的木块,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 F= 10 N 的作用下,在沿倾斜角为 θ=30°的光滑斜面上滑行|s|=2.0 m 的距离.(如图)
(1)分别求物体所受各力在这一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 (2)在这一过程中,物体所受各力对物体做的功的代数和是多 少?
则.( √ ) (2)若△ABC 为直角三角形,则A→B·A→C=0.( × ) (3)若向量A→B∥C→D,则 AB∥CD.( × )
完整版ppt
6
2 新视点·名师博客 几何问题的三种研究方法 研究几何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我们学过的方法包括: 综合方法——不使用其他工具,对几何元素及其关系直接进行 讨论; 解析方法——以数(代数式)和数(代数式)的运算为工具,对几何 元素及其关系进行讨论;
完整版ppt
1
目标导航 1.会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 问题.(重点) 2.学会用向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利用向量解决几何问 题的“三个步骤”.(难点)
完整版ppt
2
1 新知识·预习探究 知识点一 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阅读教材 P109~P111,完成下列问题.
完整版ppt
12
变式探究 1 如右图,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中,AC=BC,D 是 BC 的中点,E 是 AB 上的点,且 AE=2BE,求证:AD⊥CE.
完整版ppt
13
证明:如右图,以 C 为坐标原点,以 CA、CB 所在的直线为 x 轴、y 轴建立坐标系,
设|AC|=|BC|=a,∴B(0,a),A(a,0).
完整版ppt
3
【练习 1】 在△ABC 中,若|A→B+A→C|=|A→B-A→C|,则△ABC
的形状是(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故|A→B +A→C|=|A→B-A→C|.
答案:B
完整版ppt
4
知识点二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18
变式探究 2 如图,在细绳 O 处用水平力 F2 缓慢拉起所受重 力为 G 的物体,绳子与铅垂方向的夹角为 θ,绳子所受到的拉力为
如果把代数方法简单地表述为:形到数→数的运算→数到形, 则向量方法可简单表述为:形到向量→向量的运算→向量和数到形.
完整版ppt
8
3 新课堂·互动探究 考点一 平面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
例 1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P 为对角线 AC 上任一点,PE ⊥AB,PF⊥BC,垂足分别为 E,F,连接 DP,EF.
完整版ppt
11
点评:利用向量证明几何问题有两种途径: (1)基向量法:通常先选取一组基底,基底中的向量最好已知模 及两者之间的夹角,然后将问题中出现的向量用基底表示,再利用 向量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运算,最后把运算结果还原为几何关系. (2)坐标法:利用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可以将平面几何中长度、 垂直、平行等问题很容易地转化为代数运算的问题,运用此种方法 必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实现向量的坐标化.
做功的代数和相等.
完整版ppt
17Biblioteka 点评:明确掌握用向量研究物理问题的相关知识.
(1)力、速度、加速度、位移都是向量; (2)力、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合成与分解就是向量的加减法, 运动的叠加亦用到向量的合成; (3)动量 mv 是数乘向量; (4)功即是力 F 与所产生位移 s 的数量积.
完整版ppt
∵D 是 BC 中点,∴D0,a2. ∴AB=(0,a)-(a,0)=(-a,a). C→E=C→A+A→E=C→A+23A→B
=(a,0)+23(-a,a)=a3,23a. A→D=0,a2-(a,0)=-a,a2. ∴A→D·C→E=-a,a2·a3,23a=-a×a3+a2×23a=-a32+a32=0. ∴AD⊥CE.
求证:DP⊥EF.
完整版ppt
9
分析:
完整版ppt
10
解析:证明: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1,AE=a(0<a<1), 则 EP=AE=a,PF=EB=1-a,AP= 2a. 于是D→P·E→F=(D→A+A→P)·(E→P+P→F)=D→A·E→P+D→A·P→F+A→P·E→P+ A→P·P→F=1×a×cos180°+1×(1-a)×cos90°+ 2a×a×cos45°+ 2 a×(1-a)×cos45°=-a+a2+a(1-a)=0.所以D→P⊥E→F,所以 DP ⊥EF.
WF=F·s=|F|·|s|cos0°=20(J). 支持力 FN 与位移方向垂直,不做功, 所以 WN=FN·s=0. 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WG=G·s=|G||s|cos(90°+θ)=-19.6(J).
完整版ppt
16
(2)物体所受各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为 W=WF+WN+WG=0.4(J). (3)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小为 |F 合|=|F|-|G|sinθ=0.2(N). 所以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W=F 合·s=0.4(J). 所以物体所受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所受各力对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