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重庆地区投资环境的调查分析

对重庆地区投资环境的调查分析

第一章 重庆的投资环境一、重庆投资环境的硬实力(一)基础设施重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方式俱全,通信体系完备,是中国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通信中心。

1、民用航空 重庆有三个机场。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是4E级机场,国家一类口岸,可起降波音747大型客机。

目前已与国内外50多个城市直接通航,国内国际(地区)航线近70条,东到上海,西至乌鲁木齐,北达哈尔滨,南抵海口,并已开通至日本、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德国等国家的国际航线和至香港、澳门、经澳门至台北、高雄等地的地区航线。

已规划在风景旅游区、交通不便的地区建设直升机和轻小型机场[4]。

2、铁路运输 重庆铁路口岸是国家二类口岸。

有成渝、襄渝、川黔3条电气化铁路干线与全国铁路网相连。

已开通至香港九龙的集装箱货运专列。

主城区已开工建设轻轨交通。

2005年底前建成达万(达县到万州)铁路、渝怀(重庆至怀化)铁路和遂渝(遂宁至重庆)快速铁路,有望进行兰渝(兰州至重庆)铁路、涪万枝(涪陵至万州至枝城)铁路建设,2010年前后,重庆铁路将形成由成渝、遂渝、渝黔、襄渝、渝怀、兰渝、渝汉七条铁路干线构成的枢纽格局。

3、公路运输 有包括成渝高速公路在内的21条干线公路,其中17条连接云、贵、川、湘、鄂、陕的跨省公路,构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2005年以前,实现最远区县8小时内可到达主城区。

尽快建设国家西部大开发规划的“八纵八横”中的包头至北海、重庆至长沙两条大通道重庆段高速公路。

4、水运交通 重庆水港为国家一类口岸,有通航河流27条,民用机动船500余艘。

有沿江港口40余个,泊位1600多个,吞吐能力在100万吨以上的港口9座,重庆港年吞吐能力1000余万吨,已实现江海货物联运。

三峡工程建成、重庆几大主要港口改造后,万吨级船队可溯江而上直达重庆,可实现3000T级单船由2类海区直抵重庆。

5、邮政电信 重庆是联系西南地区的邮电通信枢纽。

已建成卫星通信地球站,开通了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了直拨电话,所有区县已进入全国电话程控交换网。

电话用户达100多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0多万户。

邮件达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商包直接、邮政快件、特快专递和国际邮件互换业务。

(二)开发区简介1、成渝经济区 面积约16.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幅员面积1.8%,辖区内的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覆盖面积均居全国前列;2007年底总人口接近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并有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区域内GDP达1.2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5%,农业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工业和交通也有了相当基础。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

成渝经济区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具体讲,就是八大支柱产业支撑成渝经济区发展: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基地,将在重庆布局直升机生产,建设国家直升机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冶金和材料生产;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基地;做优做强轻纺食品产业;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建立以生物制药为重点、化学原料制药为基础、地道药材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同步在服务业方面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2、综合保税区 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对综合保税区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部新城的西永镇和陈家桥镇,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分为A、B两个区块,是我国规划面积最大的综合保税区,于2010年2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同年11月2日通过正式验收。

该区将重点打造外向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至“十二五”末期,将形成8000万台以上的笔记本电脑生产能力,包括一批关联项目在内,产值将超过5000亿元。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成立仪式上表示,自去年以来,以惠普、富士康、英业达等IT巨头为龙头的笔记本电脑基地正式落户重庆西永,未来将形成1000多亿美元的进出口规模,对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需求巨大,西永综合保税区应势而生,它将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一起,构建起重庆水陆空保税的“双子星座”,成为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平台,助推重庆加快建成中西部第一大加工贸易基地。

3、北部新区 重庆北部新区面积100余平方公里,包括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拓展区及出口加工区。

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

主要发展信息技术、光电子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生特工程和新医药产业、汽车及零配件产业。

享受西部大开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策。

二、重庆投资的软实力(一) 投资服务本着为外商发财、赚钱提供良好环境的宗旨,重庆市政府制定了《规范政务管理改善投资环境的决定》及6个配套文件,从实行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做出了严格规定。

又采取了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即“十个一批”措施,逐步建立并完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服务体系。

努力建立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公平、公开、公正,真正能保证投资者权益的法制环境。

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对外来投资者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个地点收费、一个中心投诉”的“一站式”服务,由市政府有关领导任值班长,各相关单位派员集中办公,管理和办理外商投资及“三资”企业成立前后的各有关事宜。

良好的生活服务设施。

(二) 金融体系完善[1]直辖十年,重庆已成为西部金融机构集聚高地。

2003年,重庆市申请建设CBD,同年规划获得批准,成为中国长江上游唯一获准此类定位的商务城市。

重庆作为整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凭借强大的政策及区位优势,在城市发展的崛起和升级过程中,成为我国长江上游的战略枢纽和西南最大的多功能现代化国际都市,这将重庆打造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在肯定重庆“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定位的同时,出台了含金量极大的相关措施,给重庆的发展带来厚积薄发的机遇与动力。

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保增长、促消费”的措施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重庆会将获得更优厚的政策,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前景更加广阔。

重庆的金融环境很好,不良贷款率不超过1.3%,位居全国前三位。

银行更愿意贷款给企业,去年重庆贷款余额增长46%,因此投资重庆有更好的融资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是中央银行的驻渝机构。

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农业开发银行等商业银行和政策银行均在渝设立分、支行。

重庆城市发展银行为地方区域性银行,还有多家。

(三) “五个重庆”建设加快“五个重庆”建设是提升重庆软实力的重要抓手。

“生活质量”是城市软实力的四大来源之一。

“生活质量”的内涵非常丰富,而舒适、方便、安全、健康、生态则是其中最关键的维度。

重庆近年来提出并大力推进的建设“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正好完美的契合了城市软实力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在现代经济中,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间快速流动,生活环境与投资环境必然成为区域之间和城市之间的竞争焦点。

“五个重庆”的建设针对重庆“软肋”,意在“各个击破”,培育重庆特色的综合环境优势。

“五个重庆”建设以居住环境、生态环境、交通条件、安全程度、市民健康水平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为核心,整体推进重庆的环境改善,有助于使重庆成为“聚人聚财”、活力迸发的一方热土。

建设“五个重庆”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生活质量和企业的投资环境,而且还直接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同时带动了“硬实力”的扩张,是一种“软”“硬”兼顾的科学发展方式,是把重庆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举措,开辟了城市软实力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四) 统筹城乡规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三大经济改革实验区都在东部沿海地区,由此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而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相对不发达地区,在中西部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此次设立重庆市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架构、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

第二章 重庆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势分析一、自然资源重庆地下、地表资源都相当丰富,且组合条件好,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之一。

矿产--现已发现并开采的矿产40余种,约占世界已知矿种的27%,探明储量的矿产有25种,主要有煤、天然气、锶、硫铁、岩盐、铝土、汞、锰、钡、大理石、石灰石、重晶石等。

特别是煤、天然气、铝土矿、盐矿、锶矿、锰矿和钡矿等的储量、品位在全国都有明显优势。

其中天然气储量3200亿立方米,是全国重点开采的大矿区;铝土矿储量达7400万吨;岩盐储量3000亿吨;锶矿储量185万吨,居全国第一,锰和钡矿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三[2]。

动植物--重庆是全国生物物种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水和水能--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及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00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占绝大部分,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全市理论水能蕴藏总量1440万千瓦,其中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750万千瓦。

全部水能资源开发电量在全国大城市中名列第一。

重庆石灰石地质地貌突出,溶洞较多,有丰富的地下热矿泉水和饮用矿泉水,开发前景良好。

重庆地区东、西、南、北建有四大温泉公园和众多的优质矿泉水生产企业。

旅游资源[4]--重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旅游资源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

悠久特殊的历史,灿烂夺目的文化,雄伟壮丽的山水,为重庆留下了不少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古老的历史遗迹和雄峻的自然奇观,全市有大的旅游景区20多个,景点达1300多处,已初步开发30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4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00多个,各种文物点12000多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