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开展国际合作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如何开展国际合作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如何开展国际合作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摘要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本文首先概述了全球环境问题的定义和特点,接着论述了国际环境合作的产生和发展阶段,并说明了国际环境合作的特点,随后又提出了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重点列举了中国在全球层面、区域层面、双边层面和其他方面开展国际环境合作的事实极其影响。

关键词全球环境问题;国际合作;中国How to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address globalenvironmental issues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economy has brought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which affected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eriously,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finition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n discusses the emergence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ge, and descri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then also proposed to address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hould be a fundamental principle,Highlights of the Chinese final at the global level, regional level, Bilateral relations and carry out other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Shishijiqi impact.Keywords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China前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开始通过国际合作寻求遏制环境恶化的方法和途径,中国积极融入这一潮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方兴未艾,正成为国际合作领域中继经济合作之后的又一热点。

回顾国际环境合作的发展历程,总结国际环境合作的经验,对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环境合作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球环境问题(一)全球环境问题定义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危及人类和发展的问题。

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二是环境污染:指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

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

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

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然而,环境问题并不都进入国际关系领域。

判断环境问题是否具有国际关系的特征有两个标准:一是环境破坏是否具有超越国界的影响;二是在解决环境破坏的过程中是否涉及跨国的因素,如国际管制和国际合作等。

具体而言,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由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而引发的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如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大面积越境酸雨和风沙;海洋污染;有害废物和垃圾越境转移和扩散;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遗迹和文化遗迹的破坏;以及全球森林减少、土地和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全球水资源危机等。

①(二)全球环境问题具有以下的特点:1、共同性。

全球环境问题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也无论发生于何处,从总体而言,都是针对地球的污染和破坏,最终危害的是人类自己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从这一角度出发,环境问题具有超民族、超国家、超意识形态的特点,如何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既涉及到全人类当前的和长远的利益,也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因而具有共同性和相互关联性。

这种共同性和相互关联性,要求人们克服国家、民族、种族和集团的偏见,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

2、广泛性。

全球环境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具有广泛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全球环境恶化所造成的影响,不论是亚洲、非洲,还是欧洲、美洲,甚至人迹罕至的南极、北极,最终无一能够幸免;从环境本身来看,全球气候变化和臭氧层破坏,必然波及环境的各个方面,如水、土壤、森林、草原等;从人类生活的角度看,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注:①任晓编:《国际关系理论新视野》,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1月,第100页。

加上人类自身造成的污染,也将全面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小到影响个人健康,大到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3、挑战性。

全球环境问题不同于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其他一般问题,它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挑战。

如“温室效应”造成地面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和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将被淹没。

温室效应还会使旱灾、尘暴、飓风频繁发生,引起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灭绝,并可能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更大的灾难性后果。

有害废物和垃圾越境转移和扩散以及工农业生产产生的有毒物质,一旦进入人类食物链或者排入地下水层达到无法清除的地步,就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

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性不仅由于问题性质、内容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而且还在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困境正迅速接近极限,解决问题的时间异常紧迫。

4、复杂性。

全球环境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首先,全球环境问题的形成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与人口、资源、发展等问题相互影响、相互缠结、相互制约;其次,全球环境问题超越了许多传统范畴,与国家主权、外交、经贸、安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不可能单独地解决;第三,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涉及多个学科,从地质、地理、生态、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甚至宗教等,需要多种学科的知识。

因此说,全球环境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对它的处理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国际环境合作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国际环境合作应运而生。

以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为界,国际环境合作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之前阶段在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之前,由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工业化程度普遍不高,没有对环境造成大规模的破坏,环境问题不突出,更谈不上全球环境问题,因而环境保护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足够重视。

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了一些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与国际合作,但规模小,数量少,合作形式基本上局限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签署环境保护的双边或多边协议。

而环境保护国际组织则到20世纪初才开始出现。

如1893年英国与法国在巴黎签订关于采挖英法沿海牡蛎和渔业的公约;1897年俄国、美国、日本在华盛顿签订保护海狗协定;1910年奥地利举行世界动物大会,会议上提出建立综合性的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议题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二战前,全世界只有约30个有关环境保护的双边、多边条约被缔结。

①二战结束之后,各国忙于恢复战争创伤和发展经济,更是忽视环境保护。

直到20世纪60年代,国际环境保护运动才日渐频繁,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逐渐增多,各种环境会议和环境保护组织纷纷召开和成立。

尤其是联合国的成立以及联合国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和介入,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环境合作的进展。

1947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召开保护和利用资源的联合国大会的决议》,经过两年的筹备,1949年该会议在纽约召开,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代表就矿产、能源、燃料、水、森林、土地和渔业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索。

20世纪50、60年代,在联合国的主导下,各国还达成了一系列核能利用以及核试验的协议,如《禁止在大气层、外空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条约》(1963);在全球公域保护方面,通过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南极条约》(1959)和《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1967);此外,在联合国的推动下,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应运而生,并积极参加到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工作中。

这些公约的达成和签署,以及各种环境保护组织和机构的成立,是这一时期国际环境合作取得的成果,也是该阶段国际环境合作的具体体现。

(二)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之后阶段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第一次环境会议,会议共有183个国家、地区和一些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会议呼吁各国都来重视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标志着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联合国又于1982年5月,1992年6月和2002年9月,分别在肯尼亚的内罗毕、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和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了三届有关环境与发展的会议,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之前阶段相比,该阶段的国际环境合作具有以下特点:1.合作层次高。

合作层次高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际环境合作上升至全球层面,许多合作在联合国框架之中进行;二是指国际环境合作已成为国家政治的最高议题之一,出席国际环境合作会议的代表往往是国家的元首。

如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共有113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亲自与会的国家元首有102位,参会代表约5000至8000名,代表中除国家元首外,还有多名国际组织的领导人、环境领域的着名专家、学者、高级技术人员和国际知名社会活动家、环境保护运动领导人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