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基础货币规模和投放途径的测算与分析实验报告

中国基础货币规模和投放途径的测算与分析实验报告

我国基础货币规模和投放渠道的测算与分析实验报告金融学院国际货币与国际金融11 李瑞欣2011310328
一、实验名称:我国基础货币规模和投放渠道的测算与分析
二、实验类别:验证型实验。

本实验通过收集2000——2012年中国基础货币相关数据,测算中国基础货币规模和投放渠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实验掌握金融数据收集的途径,掌握金融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2.掌握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

3.测算中国基础货币规模变化和投放渠道,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意义。

四、实验原理:
基础货币=国外资产+ 国内信贷- 其他负债和资本
1.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国基础货币数据体现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目中。

包括中央银行发行货币、金融性公司存款。

在资产和负债总额既定的条件下,基础货币规模与其他负债项目规模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央银行可以在不改变资产和负债总额的情况下,通过变动负债项目的结构对基础货币进行调节。

2.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决定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等,它们也是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上述项目的规模和比重的变化反映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变化。

五、实验背景: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控制和影响货币供给增减变化的重要因素,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给量随着基础货币的变动而变化。

在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能够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规模。

但是如果外部均衡目标与内部均衡出现冲突,就可能迫使中央银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自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央银行可以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在结售汇制的大背景下,如果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央行必须为净购入的外汇付出本币,这会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

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的快速增长,对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已产生重要的影响。

假若
不得不大量收购外汇,其他条件不变,则势必导致货币供给的大幅增大,冲击货币均衡和市场均衡。

为了兼顾内外部均衡的要求,中央银行必须采取措施调整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

为此,必须有相应的对冲性操作。

1994年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后,随着外汇占款的增长,外汇占款与我国的基础货币之比也不断上升。

1995年年初,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之比为27.51%,至2005年10月,外汇占款已超过基础货币余额,2008年年底则高达115.8%,外汇占款逐渐上升成为基础货币增长的主渠道,已基本主导了基础货币的形成。

在1994年至2002年期间,外汇占款与我国的基础货币之比在50%以内,这段时期内央行尚可从容地通过削减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来冲销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的增长。

再贷款曾经长期作为我国的基础货币的主要形成方式,但近年来其比重和作用在持续下降,再贷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在2008年年末只有6.5%,使中央银行难以通过再贷款进行冲销操作。

面对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的压力,对冲因此引起的货币供给的过度增加已经成为中国货币政策一个较长时期的主要任务,因此央行从2002年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

由于缺乏可用来实施对冲操作的金融工具,中央银行票据成为人民银行冲销外汇占款的得力工具,发行规模迅速增长,品种也不断增多。

通过对冲操作,使得基础货币的增长率远远低于外汇占款的增长率。

央行票据适应了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追求的平缓性要求,对金融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是为对冲基础货币被动投放而发行央行票据也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成本和难度。

六、实验方案:
1.登录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下载2000——2012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

2.建立基础货币Excel文件,将有关的数据导入文件中,计算相关数据。

3.绘制基础货币及其与其他负债、主要资产项目关系图。

4.分析基础货币投放变化状况及其原因,分析货币当局调节基础货币的方式及其特点
七、实验数据处理:
1.我国基础货币的统计范围从大到小,最终按照IMF基础货币口径进行界定和统计。

因此我们数据统一采用IMF基础货币口径进行界定和统计。

若统计调整对总体研究影响不大,相关指标不需要进行调整,可以采用原有报表项目指标。

否则就要进行调整,保证统计口径一致,数据具有可比性。

2.2001年9月、11月数据空缺。

因此我们对于该原始数据进行填补。

填补方法分别为取其前后两个月的平均值代表这两个月的数值。

3.由于发行债券数据不全,因此我们从2003年起开始分析。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
图1
图2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图3-5
(二)结果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0年到2012年,基础货币与国外资产(外汇)均有大幅提高,而国内信贷(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券)及债券发行并没有显著变化。

由图2可以看出,外汇占比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很大,最高年份超过了120%.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逐年减少,自2008年开始已经极低,基本不再改变。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和债券发行量一直占比不大,而且自2008年开始也开始逐年下降,并且这种趋势还将继续。

由图3-1、3-2、3-3、3-4、3-5可以看出,基础货币增长率与外汇增长率基本一致,年增长率均比较平稳,围绕10%上下波动。

基础货币与国内信贷与债券发行增长率也基本一致但是在个别年份略有不同。

比如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在2001-2002年,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在2005和2008年以及债券发行在2003年均有大幅波动,但是基础货币并没有那么明显的波动出现。

因此,结合实验背景和实验结果综合分析,我国基础货币规模逐年上升,增长幅度比较大,且增长率较为稳定。

投放渠道产生了一些改变。

2008年具有以前国外资产和国内信贷两条途径,而2008年以后,随着国内信贷数量的减少,外汇成为了基础货币投放的最主要渠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