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公布的几组数据显示, 1997年至2007年在GDP比重中政府财政收入中从10.95%升至20.57%,企业盈余从21.23%升至31.29%,而劳动报酬从53.4%降至39.74%;2008年208家企业高管与一线职工收入差距从2006年6.72倍扩大至2008年17.95倍;2008年全国城镇私营企业职工工资1423元,其中尤以农民工居多。
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1、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利于经济增长。
一是收入分配持续扩大导致内需不足。
一般情况是最高收入阶层收入增长速度显著快于中低收入者,而高收入者本身收入增长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低,即消费边际倾向低的群体占有了更多的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而低收入者收入增长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高,但消费边际倾向高的群体收入增长慢,其结果就会形成 “有钱的人不想消费,想消费的人没钱”的局面,严重制约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是收入分配持续扩大会使经济的激励机制失效。
收入分配失衡会使部分低收入者丧失对工作的热情和创造的激情,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结构调整。
2、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
提高消费水平,扩大消费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始终是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由于消费需求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由于收入分配失衡,形成“内需不足——依赖出口——低价竞销——利润低下——工资增长缓慢——内需不足” 的发展模式,使低收入劳动者难以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不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稳定、进步。
一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使部分经济困难的群体产生心理失衡和被剥夺感,易发群体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使部分低收入者长期得不到基本的生活、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的支撑,透支他们的未来,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将会越来越差,整个社会就可能陷入“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
同时还会造成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导致社会道德水准下滑。
4、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利于加快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我国低收入群体中有相当一部份是农民进城的“打工仔”,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必须同时加快实现城镇化,加速农民向城镇转移。
加快城市化进程不仅取决于政府的良好愿望,更多的取决于农民在城镇是否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和获得能够维持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费用。
在我们社会中存在一种奇特现象:尽管经济发展在地区和行业间差异很大,但农民“打工仔”的工资基本上在全国差别不大,既没有行业差别也没有地区差别,直接制约我国城镇化进程。
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主要成因(一)初次分配领域的竞争机会、条件不均等,体制不完善1、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不均等、起点不公平是初次分配扩大的前提。
一是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村经济获得蓬勃发展,但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发展起点的不平等,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又进一步拉大。
二是不同地区居民之间发展的机会不平等。
实施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造成了事实上地区之间发展机会的不平等。
近年来,虽然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支持力度有所加大,但不同地区居民发展机会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短期内将会扩大。
2、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歧视、工资福利待遇偏低是初次分配扩大的重要原因。
一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歧视,直接导致同工不同酬。
具有相同的文化知识水平以及工作能力、工作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受户籍、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等因素影响,使他们在就业机会、职业选择、工资待遇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较为突出。
二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导致用工方长期压低劳动者工资、福利待遇。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十分严重,就业岗位缺口一直较大,这种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况,导致一些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不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不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甚至随意压低、拖欠工人工资,侵犯劳动报酬权益。
据全国总工会调查,2009年14.4%的职工被拖欠工资,比2007年高10.3个百分点,有近60.2%的职工有超时劳动现象。
3、行业垄断性经营者的年薪、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水平过高是初次分配扩大的关键。
一是近几年来的部分经营者年薪高到不道德程度。
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特殊行业,动辄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与国际接轨”为借口,制定出令人瞠目结舌所谓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他们的年薪少则几十万多则数百万、数千万,远远超出他们的能力、价值和贡献,严重脱离中国国情。
二是有些行业职工的工资与福利待遇远远超过职工的实际贡献。
特别是电信、金融保险、电力、石油开采与冶炼等垄断性行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远远高出其他竞争性行业。
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员工的收入是一般企业员工收入一倍至数倍。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这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贡献率高于其他行业,而是因为这些行业能获得巨额垄断经营利润。
收入大幅度向垄断企业职工倾斜,走的是一种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道路。
(二)再分配机制不完善,调节分配力度在弱化1、政府主导的二次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逆向调节”的现象。
二次分配本来的作用是要弥补市场机制下初次分配在公平方面的不足,但在我国二次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逆向调节”的现象。
在通常情况下,少数高收入者缴纳税收应占关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成因及对策【文章摘要】由于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受到体制结构、各地经济发展程度、行业特点、不完善的分配政策以及公权力异化等因素影响,使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并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在初次分配领域需要构筑市场经济公平的起点条件、道德环境和法律环境等;国民收入再分配应完善分配机制,坚持公平原则,使最普通劳动者能够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公平竞争;参与权 叶显友 中共铜陵市委党校 安徽铜陵 244000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208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209【参考文献】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2、吴邦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009.03.09全部个人所得税的主要部分,如美国多年来10%的最高收入者缴纳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税比重在80%以上,但在我国,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高收入阶层的个人所得税收难以有效征收到位,而个人所得税起点偏低,使得大多数劳动者成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
同时,在我国税收收入连年大增的良好环境下,我国税收流失额也趋于扩大,“偷、漏、逃、抗税”严重,对非法收入处罚乏力,对低收入群体有效保障基础薄弱,难以得到有效援助。
2、对参与二次分配的公权力部门缺乏有效的公法约束,加剧收入分配不公。
一是决定公权力群体收入分配的公权力部门以改革名义通过将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合法利益私人化的步步转化,最终成为了私人利益。
二是对公权力部门的收入分配监督乏力,在我国还没有专门为公权力部门收入分配立法,监督机制没有建立。
公权力部门收入分配透明度低,就容易产生暗箱操作,没有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就会使收入分配更多的向公权力部门倾斜,加剧收入分配不公。
三、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主要对策(一)缓解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的对策1、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这是缓解初次分配扩大的起点条件。
从我国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经济社会地位看,农村居民仍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农村及欠发达地区是解决收入分配失衡难点。
一是要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机制。
要实现工农并重、城乡共融的发展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用事业建设,增加对农业科技和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保障。
二是要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加快户籍制度和就业体制改革。
要消除城乡之间的就业歧视和择业差别,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城镇化建设创造条件。
三是要指导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经济结构,增强发展能力,提高经济实力,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劳动者增加收入夯实物质基础。
2、打破经营垄断,健全市场机制,这是缓解初次分配过大的竞争条件。
一是反对自然垄断,强化政府的监管。
对于在一定时期必须保留垄断性经营的特殊行业和部门,其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制定以及收入分配方案应纳入国家的严格监管之下,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的财务审计,避免滥用垄断地位。
二是打破行政垄断,转变政府职能。
反垄断的重点是反行政垄断,反垄断的核心是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完善多元化产权格局和市场竞争格局。
三是将市场化改革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推向基础部门和公用事业领域。
要消除垄断部门与竞争部门的收入差距,减少因行政垄断产生的“设租”和“寻租”行为,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3、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加强劳动就业市场管理,这是缓解初次分配扩大的法律条件。
一是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要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增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确保低端劳动者的收入和生活能够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同步提高和改善。
二是要重视落实公平原则的组织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职工集体参与收入分配的工资协商谈判机制,改变职工在收入分配中的弱势地位,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
(二)国民收入再分配应坚持公平为主的原则1、发挥政府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职能,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
第一,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要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中最低层次的保障,是一种直接消灭绝对贫困现象的重要举措,是政府为农民设立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其次要重建农村基层医疗救助网络、体系。
农村医疗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再次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要建立起覆盖范围比较广泛、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方式多层次、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比较健全的制度体系。
第二,要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首先要加大中央财政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力度,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教育、文化事业。
要鼓励人才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动,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知识、管理和技术支持;其次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600美元,有条件把用于经济增长的资金更多地用于全民的社会保障,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实现减税让利工程,控制政府收入和政府储蓄增长过快的趋势。
2、规范公权力收入分配的机制、程序。
第一,完善以宪法为中心的收入分配公法决定机制。
我国宪法第62条、67条虽然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权力,但是没有明确就公权力部门的收入分配做出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