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全归纳<i>物理</i>什么是物理?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怎么学?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体振动传播:介质概念:声波:声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速:15°空气340米/m测量声速?固体--液体--气体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人耳朵,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前额、耳后的骨头,牙齿,头骨,颌骨双耳效应(正是通过对这种声像定位原理的逆向运用,人们发明了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双声道立体声系统,即在录制声音时,在不同的位置用两只话筒进行录音,而在重放时则使用两路独立的放大器和两个扬声器,从而使听者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录音中不同音源的准确位置。
)(立体声具有强烈的空间感(方位感和深度感),用一套高水准的双声道音响系统播放音乐节目时,听众几乎感觉不到音箱的存在,整个乐队就像活生生地坐在你面前演奏一样。
)三、声音的特性音调钢尺(振幅、音调):振动、频率和音调,乐器频率,赫兹Hz(一秒振动一次),人20-----20,000Hz 次声波,超声波猫:60-65,00Hz火山、地震、蚊子响度与振幅(鼓,力量大,幅度大,绷紧)音色(颜色、脸色)瓶子做的乐器题:2s做700次振动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五、声的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唱片(发音盒),<i>物理</i>问题: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述符合科学道理吗?解释一下你的看法。
我国考古队员利用超声波探测沉船,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米每秒,如果探测声呐从海面发出信号,信号从发出到遇到沉船,再到被声呐接受所花时间为0.024秒,求沉船在海面下多深处1. 光的传播自然光源:1.1. 光源:自身正在发光,且能持续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1.1.1. 自然光源:如水母、太阳、萤火虫、星星等。
1.1.2. 人造光源:如电灯、手电筒、蜡烛等。
(注意:不月亮是光源)1.1.3. 光的传播:可以看见是因为光从光源到了眼睛。
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条直线叫光线。
(在同一种介词中)e.g, 隧道挖着e.g.小孔成像实验,画光的径迹图。
光的传播速度:1.1.3.1. 比声音快(先看闪电后听打雷)1.1.3.2.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2.*********-*****00m/s, 计算时取c=3****-*****0m/s(宇宙间最快的速度)1.1.3.3. 光在水中的速度为真空的3/4, 在玻璃中的为真空中的2/3.光速绕地球(7.5圈/1s),光速到太阳(1000km/h, 17年;光8min)1.1.3.4. 光年: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牛郎、织女,16光年)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4.3光年最近的星系,小麦哲伦云(16万-19万光年);仙女座大星云(225万光年);测到最远140亿光年。
1.1.4. 可以看见的2. 光的反射a) 反射:遇到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发射(水面,玻璃)实验:反射光的射出方向。
求反射角。
反射光线所在平面。
法线,入射角=反射角(i=r)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发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入射光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b) 漫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3. 平面镜成像<i>物理</i>像:平面镜里的物体成像特点1.像与物的大小相等2.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凸面镜(发散),凹面镜(会聚),焦点,焦距4.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词进入另一种介词?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从水进入空气中?)画图,分析特点例子:捕鱼向下方叉,水变浅,游泳注意;厚玻璃砖看钢笔。
海市蜃楼,下凉下密5. 光的色散a) 色散: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
(盛水的盒子里放平面镜)白光射入,各色光射出。
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产生的。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电视,红、绿、黄塑料片)(加法原理)b) 物体的颜色:不同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反射、吸收和透过情况不同,因此呈现不同色彩。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红色玻璃片吸收其它颜色光,透过红色光。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红色吸收其它所有色)6. 看不见的光光谱: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程红橙黄绿蓝靛紫,按这个顺序排列,就是光谱。
红外线:红光以外的部分,温度也上升,有能量辐射的。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辐射的红外线大大增强(医生诊断、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遥控)。
紫外线:光谱紫端以外的光。
维生素D,杀菌,防伪;皮肤癌,臭氧吸收紫外线例子:整个填空都是亮的(大气层散射),宇宙是黑的;白天是蓝色的,傍晚太阳是红橙色的(波长短的容易被散射)。
汽车雾灯是黄光(不容易被大气散射,人眼对红光不敏感);红绿灯;黄色工作服,黄色腰带。
思考:光缆看电视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1.透镜: 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眼镜)凸透镜、凹透镜作用,焦点、焦距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发散凹凸镜:中间薄,边缘厚;会聚至少一个表面是圆球的一部分。
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CC’叫主光轴(光轴)。
光心: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平行光: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可看做是相互平行的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演示实验)<i>物理</i>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实验:测凸透镜焦距2.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镜头凸透镜,缩小、倒立的实像)、投影仪、放大镜(凸透镜,人眼感觉是正立放大的虚像)(f以内,越靠近f相越大)(水瓶实验)实像:真的能记录下来的相,光线到了的地方;通过凸透镜后会聚而成,物像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
3.凸透镜成像规律虚像:人眼逆着光的方向看去,感觉是从虚像发出的光线。
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同侧。
思考: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物距)有关。
4.眼睛和眼镜近厚远薄的规律近视眼,折光能力太强,会聚在视网膜前,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光斑了。
眼镜,凹透镜(增加角度)远视眼思考:测眼镜的近点(大约10cm),远点在无限远。
近视眼的近点小些。
凸透镜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的度数是负数。
100度的,是凸透镜,焦距1m。
5.显微镜和望远镜显微镜:两端各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目镜、物镜);物镜成放大实像,目镜成放大虚像。
放大镜:两组凸透镜组成。
物镜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物镜直径大,会聚更多的光,更明亮。
目镜放大视角实验:自制显微镜(水滴+放大镜)思考:放大镜看立体的物体(形变)第四章物态变化1. 温度计a)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人对温度的感觉是相对的。
(冷热水,温水)温度计: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的科学工具。
(根据体液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有的用酒精,有的用水银)。
b) 摄氏温度:一个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
分别用(0°C和100°度表示)。
0°C和100°度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是1摄氏度。
37°C(人体口腔),―4.7°C,怎么读?c) 温度计的使用:i.ii. 看清两成(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范围)看清分度值(一个小格代表的值)思考:如果超过量程会怎么样?观察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用的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为什么这样设计?使用方法:iii.<i>物理</i>1.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2.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语稳定后再读数。
3.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平行。
d) 体温计:特殊设计――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很细的细管温度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所以表示的是人体温度。
每次使用前,要把水银甩下去。
体表的温度波动大(20-40),体内的温度高。
医生测量直肠、口腔、腋窝。
直肠的温度最稳定。
其它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两位数字)}膜状液晶体温计,热电偶温度计,辐射温度计思考怎样用铜片和铁片制成温度计。
2. 熔化和凝固a) 随温度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氧气、氮气、氢气也会变成液态、固态)b)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酒精灯的使用:严禁用一只点燃另一只,严禁用嘴吹灭,酒精洒在桌上用湿抹布扑灭。
c) 熔点和凝固点:有些固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如海波、冰、各类金属),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有些固定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松香、蜡、玻璃、沥青),这类固体叫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晶体形成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几种物质的熔点d)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例子:菜窖里的水3. 汽化和液化例子:晒衣服,80°C的水中放酒精a)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化液态叫做液化。
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i. 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
实验:沸水继续加热的温度变化水沸腾:剧烈的汽化现在,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沸腾的过程中,虽然水继续吸热,但只能不断地变成水蒸气,<i>物理</i>它的温度保持不变。
1. 沸点:各种液体沸腾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不用液体的沸点不同。
例子:不烫手的开水(大气压),地下600m,水的沸点达到102°C。
2. 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实验:用冷水浇90多度的烧瓶,水又开始沸腾。
思考:纸锅烧水,火焰的温度ii.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思考:酒精擦在手背上(蒸发吸收热量)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酒精,用扇子扇和不用扇子扇的区别。
结论:液体在蒸发的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b) 液化: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思考:冰箱的氟利昂(容易汽化和液化);在冷冻室的管子汽化,吸热;被压缩机抽走进入冷凝器,液化,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