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
【从军行】(杨炯·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简析】: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个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实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
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
斋的书生。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
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
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
邈云汉。
【诗文解释】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
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即时欢娱。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
舞足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
找不到你们的踪影。
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题解】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
的冷落情景。
诗人使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
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
此
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
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不过月不解饮,
影徒随身,仍归孤独。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
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
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全诗表现了诗人怀
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
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羌村三首】(杜甫)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
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
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
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鉴赏】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
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
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
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
门的声音。
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
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微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
话张本。
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意。
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
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
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
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
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
之高歌以表谢忱。
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
如果
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
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
所歌内容虽
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
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
喟等等情感内容。
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
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
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
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诗词鉴赏】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当此
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
花伤客心,
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在行文上,先写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因为万方多难的缘故,
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
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
是登楼所见。
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
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
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
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
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
北极,
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
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
句的“变古今”,是从去岁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事而来,明言
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申说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
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
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
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
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不过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
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
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
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
所不同者,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
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