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煤厂事故预防与隐患排查治理

选煤厂事故预防与隐患排查治理


二、触电的急救方法
1.解脱电源
当触电事故发生后,电源便不断从人体中通过。为了使触电者能及时得到妥善的 救护,减少电流通过人体的时间,迅速脱离电源是十分重要和紧急的工作。 我们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现场情况和条件,迅速切断电源。
(1)拉掉电源开关、拔去电源插头或熔断器的插芯等。 (2)用干燥的木棒、竹竿、扁担、塑料竿或干燥清洁的棉织品、皮革、 化纤制品、绳索等不导电的物品拔开电源。 (3)拽触电者的干衣服使其脱离电源。
二、防雷和防水技术
1.防雷装置
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
(1)接闪器
用于直接接受雷击的金属体,如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接闪器安装 在被保护设施的上方,更接近于雷云,雷云首先对接闪器放电,使强大的雷 电流沿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导入大地,从而使被保护设施免遭雷击。
2.电器设备故障 (1)电器设备超载运行或短路发热,导致绝缘体破损,外壳带电。 (2)电气线路和设备受潮,绝缘体不绝缘,导致外壳带电。 (3)电气设备的接地(零)线断裂损坏,导致外壳带电。 (4)在电器检修时,由于工作现场管理不善,致使小金属物(如铁丝、 钢钉、铜线、螺钉等)、导电物掉入电器内,导致外壳带电。
2.紧急救护
当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应立即进行现场紧急救护。 当触电者还未失去知觉时,应将其抬到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的地方休息。情况严 重时,可能会出现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的假死现象。一旦出现假死现象 应争分夺秒地在现场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挤压,以恢复伤员的呼吸及心跳机 能。否则时间一长,伤员大脑将因严重缺氧而难以挽救。紧急救护工作一刻 也不能停止,即使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也应坚持进行。对假死的触电者,只要 判断有无心跳和呼吸就行了,不必测量血压、数脉搏、数呼吸等之后在抢救 。
一、触电
电流通过人体造成对人体伤害的现象称为触电。触电对人产生的伤害分为电伤和 电击。 电伤通常是指人体外部受伤,如电弧灼伤、金属融化而飞溅出的金属灼伤以及人 体局部与带电体接触造成肢体受伤等,这些伤害的后果可能是严重的。电伤 与电击所不同的是,电伤时电流不通过人体内部。 电击使之人体接触带电体后,电流流过人体内部,人的内部器官受到电流的伤害 ,甚至造成触电死亡,后果极其严重。电击对人体伤害的程度与流过人体电 流的频率、大小、时间长短、触电部位以及触电者的生理素质等情况有关。 实践证明,低频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大于高频电流,而电流流过心脏和中枢神 经系统时最为危险。常见的触电原因有以下两类。
三、电气火灾
电气火灾是因电路、电器短路或用电负荷过高。导致电路、电器产生大量热能或 产生电弧引发可燃物燃烧而发生的灾害。特别是在煤炭加工企业中,堆积的 煤尘容易引起爆炸。 预防电是否老化。当工作场所新增用电设施 时,注意了解是否超过原电路、电器的设计负荷;严禁用铜丝代替保 险丝在电气设施中使用。 (2)在工作场所内摆放易燃物时,必须与电路、电器间隔,并保持适当 距离。
(3)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具有向大地泄放雷电流的作用。接地装置与接闪器一样应有防腐要求。 接地体一般采用镀锌钢管或角钢制作,其长度宜为2.5m,垂直打入地下,其 顶端低于地面0.6m。接地体之间用圆钢或扁钢焊接,并采用沥青漆防腐。
(4)电涌保护器
电涌保护器也叫过电压保护器。它是一种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 。
2.防雷基本措施 (1)防直击雷
放直击雷的主要措施是装设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和避雷带。 1)避雷针。避雷针分独立和附设两种。独立避雷针是离开建筑物单独安装的, 其接地装置一般也是独立的,接地电阻一般不超过10 Ω。严格禁止通讯线、 广播线和低压线架设在避雷针构架上。独立避雷针构架上若装有照明灯,其 电源线应采用金属护套电缆或穿铁管,并将其埋在地下长10m以上,深度0.5 ~0.8m,然后才能引进室内。附设安装在建筑物上的避雷针,其接地装置可 以与其他接地装置共用,可以沿建筑物四周敷设。附设避雷针与建筑物顶部 的其他接闪器应互相连接起来。
3.防水措施 (1)地下泵、地下走廊和地下建筑物必须设置集水池,装设相应的排水 泵。排水泵的排水能力必须超过雨季最大涌水量的20%。 (2)地下煤仓及其他建筑物周围应当开挖排水沟渠,并保持通畅。 (3)浮选药剂库的罐体、闸阀、地下管路,应当经常检查。
第二节 选煤厂电气安全
电作为高效、清洁、便捷的能源,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气安 全事故表现为人体触电、电气火灾与违规通电等,其后果是自己或他人受到 伤害及生产设备被破坏。针对电气设备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要求,在现有的安 全措施规定中,对于电气设施的安装与维护,其分工应清楚明确。但是设备 操作者在电气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虽然电气专业维护人员对电气 设施运行有现场巡查制度,但主要监视工作仍靠设备操作者进行,而且事故 受伤害者大多是非电气专业人员。因此,如何安全用电是设备操作者应掌握 的最基本知识,并构成了该工种职业技能的一部分。
露天装置的金属封闭容器,当其壁厚大于4mm时,一般可以不装避雷针,而利用 金属容器本身做接闪器。但至少有两个接地点,且其间距不应大于30m。 避雷针的高度和支数,应按不同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选择。太高的避雷针往往起 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增加了雷击的概率。
2)避雷线。避雷线主要用来保护架空线路免受直接雷破坏。它架设在架空线的 上方,并与接地装置连接,所以也称架空地线。 3)避雷带和避雷网。它能保护面积较大的建筑物避免直击雷。在避雷带和避雷 网下方的被保护物,一般均能得到很好保护,不必计算其保护范围。避雷带 一般可取两带间距为6~10m,避雷网的网格边长一般可取6~12m。易受雷击 的屋脊、屋角、屋檐等处应设避雷带加以保护。
1)在架空管道进厂房处及邻近100m内,采取2~4处接地措施。 2)在架空电力线路的进户端安装避雷器,避雷器的上端接线路,下端接地。平 时避雷器的绝缘间隙保持绝缘状态,不影响电力线路的正常运行。当雷电波 传来时,避雷器的间隙被高电压击穿而接地,雷电波就不能入侵设施。雷击 后,避雷器的间隙恢复绝缘状态,电力系统仍然正常工作。 3)建筑物的进出线应分类集中布置,穿金属管保护并与其他金属体作等电位连 接。 4)对建筑物内电子设备分区保护、层层设防,通过接闪、分流、接地、防闪络 、屏蔽等电位及合理布线等措施,将雷电入侵途径分割成若干能量区域并使 冲击能量逐次减小,以达到保护目的。
(2)引下线
引下线应满足机械强度、耐腐蚀和热稳定的要求,通常采用圆钢或扁钢制成,并 采取镀锌或刷漆等防腐措施,绝对不可采用铝线作引下线。 引下线应取最短的途径,尽量避免弯曲,并每隔1.5~2m设1个固定点加以固定。 可以利用建筑物的金属结构作为引下线,但金属结构的连接点必须焊接可靠 。 引下线在地面以上2m至地面以下0.2m的一段应该用角钢、钢管、竹管或塑料管等 加以保护。角钢、钢管应与引下线连接,以减小通过雷电流时的电抗。
(2)电火花和电弧
1)电火花是电极间的击穿放电,电弧是由大量的电火花汇集而成的。一般电火 花温度都很高,特别是电弧,温度可达6000℃。因此,电火花和电弧不但能 引起绝缘材料燃烧,而且可以引起金属融化、飞溅,构成火灾、爆炸的危险 火源。 2)电火花可分为工作火花和事故火花。工作火花是指电气设备正常工作时或正 常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火花,如直流电机电刷与整流片接触处、开关或接触器 触头开合时的火花等。事故火花是线路或设备发生故障时出现的火花,如发 生短路或接地时产生的火花、绝缘损坏或保险丝熔断时出现的闪络放电等。
1.不遵守有关安全操作规程而违章作业 1.不遵守有关安全操作规程而违章作业 (1)在对工作区进行清扫时,用水进行冲洗;水流溅入电气设施内部, 导致系统漏电。 (2)在进行电器设备外部保养时,用湿布进行擦拭而导致触电。 (3)在电器设备出现故障时,不通知电气维护人员,而自行进行修理, 因操作不当或使用工具不符合绝缘要求而导致触电;更有甚者,带电 作业。 (4)不遵守搭接临时线的有关规定,乱拉临时线。 (5)在使用闸刀开关时,正面对着闸刀开关合闸、拉闸,被所产生的电 弧击伤。 (6)在启动设备时,不用手指开启,而用铁棍或其他硬器敲击开关盒, 导致开关按钮及盒体破裂而触电。 (7)在进行其他施工时,将预埋的电线损坏,导致触电。
4)铁芯发热。电气设备的铁芯,由于磁滞和涡流损耗而发热。正常时,其发热 量不致引起高温。当设计不合理、铁芯绝缘损坏时则铁损增加,同样不会产 生高温。 5)散热不良。电气设备升温不只是和发热量有关,也和散热条件的好坏有关。 如果电气设备散热措施受到破坏,同样会造成设备过热,如电机缺少风叶、 油浸设备缺油等。
第八章
选煤厂事故预防与隐患排查治理
讲课人:周长玺
第一节 选煤厂防火、防爆、防雷和放水
一、防火和防爆技术
1.电气火灾爆炸原因 (1)电气设备过热
1)短路。不相同的相线之间、相线与零线之间造成金属性接触即为短路。当发 生短路时,线路中电流增加为正常值的几倍乃至几十倍,温度急剧升高,引 起绝缘材料燃烧而发生火灾。 2)过载。电气线路或设备上所通过的电流值超过其允许的额定值即为过载。过 载可以引起绝缘材料不断升温直至燃烧,烧毁电气设备或酿成火灾。 3)接触不良。电气设备或线路上常有连接部件或接触部件。连接部件多用焊接 或螺栓连接。当用螺栓连接时,若螺栓生锈松动,则连接部分接触电阻增加 而导致接头过热。接触部件多为触头、接点,多靠磁力或弹簧压力接触,接 触不好同样会发热。
(2)防电磁感应及雷电波入侵
雷电感应能产生很高的冲击电压,在电力系统中应与其他过电压同样考虑,在化 工厂主要考虑放电火花引起的火灾和爆炸。 为防止雷电感应产生的高电压放电,应将建筑物内的金属设备、金属管道、钢筋 构架、电缆钢铠外皮以及金属屋顶等均作等电位良好接地。钢筋混凝土层面 应将钢筋焊接成避雷网,并每隔18~24m采用引下线与接地装置连接。 金属管道和架空电线遭到雷击产生的高电压若不能就近导入地下,则会沿着管道 或线路,传入相连接的设施,危害人身和设备。因此,防雷电入侵波危害的 主要措施是在雷电波未侵入前先将其导入地下。具体措施如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