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结构教学反思

作文结构教学反思

从“我的妈妈”谈反思
河口三小三年级语文钟秀梅
习作指导课到底应该怎样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老师们都在探索,我们也一直在尝试。

步入三年级组内老师凑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作文教学该怎么上,怎么上最有实效。

于是《作文,多大点事儿》成了我们的宝典,人手一套,看了,激动了,迫不及待地如法炮制,不是作文课也讲作文,看到一点素材就拎出来讲一通,若是你留心几乎每天都从三年级某个教室里传出“头、身、脚”“帽、衣、鞋”的字眼儿。

其中徐老师表现尤为突出,在网上搜到了一个博客,也是非常老师博客圈中的一位妈妈的博客,上面有细致完整的作文指导,各个题材均有,她看了就琢磨,经常把好的文章打印下来给每人一份,而后到班里照猫画虎一番。

期中考试试题作文出什么,就写人吧,大家都说。

于是作文课上我们再次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指导,写谁呢?就写我的妈妈,妈妈最熟悉。

我们一一执行,周四作文课上,我开始指导学生写《我的妈妈》,首先确定结构,全文分四个自然段。

头:从形象上介绍我的妈妈,身:通过一两件事写写妈妈的特点,脚:总结全文。

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指导,从外貌入手,我告诉孩子们每个人的妈妈长相都不一样,一定要抓住特点,而后叫起几个孩子一一描述。

对于妈妈性格上的特点一定要有针对性,有孩子说了妈妈爱打扮,有孩子说了妈妈爱购物,特别是有的孩子说的绘声绘色,一堂课上得很热闹,感觉讲得挺细致。

第二节课孩子们开始动笔打草稿。

课间操见了徐老师,她说她又找了一篇《我的妈妈》给我们每人打印了一份,说这篇很真实,也很具有代表性,小作者分别从三个方面写了妈妈:妈妈是“健康卫士”“唐僧”“大侦探”,这几个特点概括的很有趣味,又具有普遍性,相信孩子们会很感兴趣。

她还说就让孩子们写妈妈的这三个特点,为什么有孩子说的和写的不一样,主要是说的少,非常老师就说了要引导孩子反复说,说多了也就记住了。

听她这么一说,感觉很有道理,反思自己的作文课上好像还欠缺了不少。

但是已经指导了,看看效果再说。

做完操,迫不及待地让孩子们交上习作,可是翻了一下子心就凉了一大截,结构问题不大,可是对于妈妈的特点有的孩子压根儿就没写出来。

再看看徐老师找来的那篇范文,觉得真不错,暗暗埋怨她为什么没早点儿拿来。

又功利性地想到第二天就要期中检测,要是孩子们在作文上再这样写妈妈怎么办,心里大呼不
妙。

批期中检测卷,我正好批作文,就发现四个班孩子们的作文大都写了《我的妈妈》但是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妈妈就是“健康卫士”“唐僧”“大侦探”,另一类就是风格各异的妈妈。

尤其是徐老师班孩子作文整齐划一,一个模子里刻出了众多妈妈。

但是作文要求却是以一两件事来表现人物特点,而大多数孩子都写了三件事,这样就造成了大面积的失分。

而内容上更是乏善可陈,尤其是一百多篇作文看下来,那痛苦劲难以言说。

事后我们反思,目前我们的作文指导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问题:1、内容雷同2、平时作文印象太深,面对应试作文不会审题。

为什么会这样,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该怎么解决?
内容雷同。

按非常老师的观点来说“在指导时,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好句让同学说,好段让同学说,善于表达的同学说,一般同学说,在反复说的锻炼中,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进一步体会文章结构。

”这样的反复练说的确有利于孩子记忆深刻,但是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必然雷同的太多,作文起步阶段这样现象难以避免,但是有没有可以解决的办法?我们发现,非常老师说的这个做法般对于亲子作文的指导更有效,因为他是一对一的,所以不会出现雷同,但是放到一个班里,面对四十多个孩子方法就要适当变一变。

后来和朋友交流,她说了她当时的做法。

于是我们再一次写了《我的妈妈》,当我再次把这个题目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孩子们一片哗然。

我告诉他们这次我们换个写法。

还是老规矩,先列出写作提纲,而后开始动笔。

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写,先写外貌,写完就放笔。

看大多数孩子写完了,就随便点名起来读一读自己的文章,而后大家评一评,改一改。

而后开始第二自然段,我规定这一段的中心句“妈妈非常勤劳”。

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中心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妈妈的勤劳。

第三自然段中心句为“妈妈不但勤劳而且非常关心我的学习。

”仍然是写完一个自然段找同学读一个自然段,大家共同讨论修改。

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

足足两节课,边写边讲评边修改,打了下课铃,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

对比之前写的,在字数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内容上也丰富多了。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中心句一样,可是孩子们的描写却精彩纷呈。

虽不能偏偏优秀可是明显进步不少,问起孩子们他们纷纷表示喜欢这样的作文方式。

事后和徐老师交流,她说她在指导的过程中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了。

例如很多孩子写到了妈妈勤劳,都是通过一件事来写,例如妈妈怎样拖地,她告诉孩子们妈妈的勤劳不仅仅表现在这里,可以以妈妈的一天为顺序,写写妈妈从早到晚都是怎样做的,这样内容就更充实了。

学会审题。

告诉孩子们一定要注意并不是平时练了哪篇习作,考试就考哪篇,一定要学会审题,并告诉孩子一些审题的技巧。

而且每单元习作在要求上都稍作变动,教会孩子学会根据要求习作。

通过写“我的妈妈”我们反思了很多,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写不好,关键
在于老师。

老师要精心设计,悉心指导,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教会他们表
达的方法。

1、在教学实践中自己摸索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第一步以本为据,总结写作方法。

课本是范本,课文是范文,每次作文
指导,细心的老师要从课文中寻找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方法,作为科学依
据,文本结合让学生效仿训练。

第二步出示“下水”范文,进一步印证课文
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不难,很容易掌握。

第三步
点拔指导,让学生明确应用这种写作技能最容易出现的几种毛病,进一步加
深印象,进而掌握这种写作方法。

第四步当堂作文,强调学生实际运用新的
写作方法,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抄袭他人习作的现象。

第五步习作改评,
紧扣指导重点,凡能正确运用新的写作方法作文的学生,尽可能给予满分鼓
励。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一定科学,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实际,总结
出既合学生实际,又有个性特点的教学规律来指导作文的实际教学。

2、精心撰写下水作文,体验学生写作的甘苦
在学生看来,教科书是专家、名家的文章,太神秘,且高不可攀。

如果
教师能运用新授的写作方法写1、2篇下水文给学生以示范,那效果就大不
一样了,定然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感到运用新的写作技巧其实并不难。

因此教师写下水文不但可以释除学生的神秘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同
时也可以使教师体验写作的甘苦。

还能使教师经常地练练笔,给学生以勤动
笔的示范,还可以了解到学生习作实际,作文的重点、难点在哪里,学生最
容易犯毛病的地方又在哪里。

这样就能在备课与指导时更能有的放矢地进行
突破。

同时我们还鼓励家长写下水文,像我们结合这次写人的作文,爸爸妈妈都写了《我的儿子》、《我的女儿》
3、批改作文紧扣重点,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批改学生作文是老师最感困惑的事情,最容易形成两个“极端”,要么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面面俱到,教师实在感到力不从心,也难做到;要么只阅不批,只阅不改,写上批阅日期了事,这两种方式都不可取。

笔者以为,批改作文必须紧扣指导重点进行。

每次作文训练都有一个训练点,翻开学生作文,便可一目了然。

对运用得法的学生,老师尽可在“眉批”栏中用简短的语言予以肯定和赞许,在“尾批”处予以总结性褒扬,在评定等级与分数时尽可能往高处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行”、“我能”!至于对运用不得法的作文大可不必求全责怪,因为训练目标比较单一,一般学生稍加提示,便会明白,因而,只须予以巧妙的点拨与鼓励,便可矫正习作的问题。

至于综合性的错误,如错别字、典型病句等可用少量时间集中加以解决。

4、及时反馈评讲,让学生再生写作冲动
农民种地有“三分种,七分管”之说,指导学生作文也应该是“三分导,七分评”,有效地评讲作文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评讲必须及时。

讲评是反馈的一种重要形式,必须讲究其时效性,学生作文后一般2、3天,最多4、5天就必须反馈评讲,不能欠拖不评,拖久了就会模糊学生对训练重点的印象,冲淡学生写作兴趣,进而阻碍学生急切获取新的写作知识的欲望。

2.评讲准备必须充分。

评讲的目标必须明确,评讲的方法必须不断创新,评讲的程序必须清楚,评讲的材料必须详实。

3.评讲必须紧扣重点。

训练什么,评讲什么,必须有针对性,不能胡子头发一把抓,正反例证也必须来源于学生习作,通过对此评讲,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新授的写作方法。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就不难从中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作文教学法则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