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复习指导一、构建网络二、点击考点(一)温度及温度计1.两个温度的规定:一是指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二是指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2.三种温度计的主要区别(见下表)3.温度计使用的注意事项:①测量前应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②要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③认清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④测量时温度的液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⑤要等到液柱稳定后再读数;⑥读数时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⑦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例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1.寻找规律(1)定义模式:①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做。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如,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②(温度条件)、(发生部位)、(剧烈程度)的汽化现象叫。
(蒸发或沸腾)如,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沸腾。
(2)三个点:熔点、凝固点、沸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它跟晶体的熔点数值相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三因素:指影响液体蒸发的三个因素,即: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
(4)三条件:熔化、凝固、沸腾如:晶体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5)三规律:熔化、凝固、沸腾不断热温度 .如: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凝固成晶体时,不断放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升高,凝固时,不断放热,温度降低。
液体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6)三图像:熔化、凝固、沸腾图像2、同中求异(1)同是固体的晶体和非晶体。
(区别见表格和图像)(2)同是汽化的蒸发与沸腾。
(区别见下表)(3)同是吸热的熔化、蒸发、沸腾、升华。
(温度有何不同)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升高;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沸腾时,温度不变;固体物体升华时,温度减低。
例2.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答: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
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
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例3.解释“霜前冷雪后寒”?答: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与放热图】一.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有:熔化、汽化和升华。
如图1完整的表述了物体在整个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全过程,其各段的物理意义分别为:AB段:是晶体的受热、升温过程。
此过程中,由于晶体的温度还没有到达熔点,所以没有熔化,物质仍全部处于固态。
BC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
从B点开始,晶体的温度已经到达熔点,并开始有熔化现象产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晶体不断吸收热量,吸收的热量全部用于自身熔化,直到C点全部熔化成液态。
则BC之间是固液共存状态。
BC段与时间轴平行,即表示在继续吸热升温的过程中温度没有改变。
这正是所有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D段:是液体的物质继续吸热升温的过程。
在C点,晶体已经全部熔化成液态,此时继续加热,液态的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DE段:是液体的沸腾过程。
从D点开始,液体的温度已经到达沸点,并开始有沸腾现象产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液体不断吸收热量,所吸收的热量全部用于沸腾。
在此过程中,液体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二.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如图2完整的表述了物体在整个物态变化中的放热全过程,其各段的物理意义分别为:AB段:当气态物质不再受热时,温度就会不断降低。
当降到B点时开始出现液化现象。
BC段:液体继续放热,气体处于液化过程,直到C点全部液化成液体。
则BC之间是液气共存状态。
BC段与时间轴平行,即表示在继续放热的过程中温度没有改变。
这也正是液化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虽然继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D段:是液体物质继续放热降温的过程。
DE段:液体继续放热,液体处于凝固过程,直到E点全部凝固成固态。
则DE之间是固液共存状态。
DE段与时间轴平行,即表示在继续放热的过程中温度没有改变。
这也正是凝固过程最显著的特点:虽然继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EF段:是固体物质继续放热降温的过程。
三.知识拓展1.从以上两个图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物态变化过程中放热、吸热过程的图像走势:吸热过程呈现上升趋势,而放热过程呈现下降趋势。
有了这种记忆,我们在认识图像中的某一段时,就不会把吸热、放热现象颠倒;2. 加热到某一时刻,物质所处的状态和温度。
首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时间的点,作这个点垂直于横轴的直线,交图线上于一点,再从该点作纵轴的垂线,交纵轴的相应点,即为此时刻物质所处的温度;3. 从图线上判定晶体的熔点、凝固点,以及液体的沸点等。
以上两个图中,都有“水平段”,即与横坐标平行的段。
它们分别代表着非常重要的物理意义。
虽然继续放热(或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此水平段所示温度是一种特殊的点,即为熔点、凝固点或者是沸点。
【熔化和凝固】1、熔化与凝固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凝固则是熔化的相反过程,其过程如右图1的示意图所示。
2、晶体与非晶体在学习熔化与凝固的知识内容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特性及区别是关键。
有关晶体与非晶体的特性可用下列表比较晶体非晶体常见举例海波、冰、食盐、各种金属、奈蜡、松香、玻璃、沥青熔点与凝固点有熔点没有熔点熔化特征固液共存,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吸收热量凝固特征固液共存,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放出热量3、熔点与凝固点晶体有一定的熔化和凝固温度,分别叫做熔点与凝固点。
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同种物质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同一种晶体的熔点与气压和纯度有关。
4、熔化与凝固图像熔化与凝固图像是物态变化中最重要的图像之一,读懂图并理解其意义,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现以某一种晶体物质的熔化与凝固图像为例说明。
AB段是该物质的吸热升温;B点对应的温度是该物质的熔点(50℃),此时该物质是50℃的固态物质,即将熔化;BC段是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固液共存,固态逐渐变为液态;C点该物质全部变为液态,是50℃的液态物质,熔化结束。
CD段:该物质的液态、吸热、升温。
DE段:该物质是液态、放热、降温。
E点表示液态的该物质温度降到了其凝固点,将要凝固。
EF段是凝固过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固液共存,液态逐渐变为固态。
F 点该物质全部变为固态,是50℃的固态萘,凝固结束。
FG段,固态、放热、降温。
由此可见:该物质的熔点是50℃,而50℃的该物质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
5、熔化吸热与凝固放热物质在熔化与凝固过程中需要吸热与放热,如果不能吸热或放热,熔化或凝固就不能继续。
晶体要熔化必须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温度要达到该晶体的熔点。
(2)、继续吸热。
液体凝固成晶体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6、应用物质的熔化(凝固)规律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有许多应用。
例如利用冰作冷却剂可以使物体降温防止变质;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上一些水可使菜窖内温度不会太低,从而能防止菜被冻坏。
【汽化和液化】知识点1、汽化和液化的定义汽化是指物质的状态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液化是指物质的状态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知识点2、汽化的两种形式汽化过程有两种基本的形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蒸发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它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液体的沸腾是有条件的:一是达到液体的沸点;二是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热量。
知识点3、蒸发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的过程虽然比较缓慢,但是只要物质以液态的形式存在,蒸发现象就不会停止。
蒸发的快慢由三个因素决定: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气体流动的速度。
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气体流动的速度越快,蒸发的速度就越快。
蒸发的速度就越快。
蒸发属于汽化的一种,蒸发的过程要吸收热量。
当液体的温度与外界的温度相同或是低于外界的温度时,没有办法通过热传递得到热量时,蒸发现象也不会停止,蒸发的过程中也会吸收热量,造成自身温度的降低。
知识点4、水的沸腾实验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对液体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开始加热时,杯底与侧壁上就会生成许多小气泡,此时的气泡在杯底及侧壁慢慢形成、变大,当体积大到一定的程度后,浮出水面,整个过程中水的温度逐渐地升高。
当水温达到沸点时,大量气泡快速地形成、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在水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对水加热,只能使水不断地变成水蒸气,但它的温度保持不变。
实验中为了缩短加热的时间,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多种,一般采用:开始时使用的水温度要高,可以是热水;烧杯中的水要适量;火焰的温度要调高一些,要使用外焰;烧杯上可以加一个盖子等等。
知识点5、沸腾沸腾是同时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液体的温度必须要达到该液体的沸点,并且还要不断的从外界吸收热量。
也就是说当液体达到沸点后,如果没有继续吸热的话,沸腾现象是不会持续的。
在沸腾的过程中,液体的温度总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就是该液体的沸点。
不同的液体其沸点是不同的,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液体的沸点除了与液体的种类有关外,还与大气压强有关,不同的气压条件下,液体的沸点也不一样。
我们所说的沸点,不作特别说明时,一般指的是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比如: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
一般来说,对于同一种液体,外界的气压值越大,那么液体的沸点就越高。
蒸发与沸腾的区别和联系(见下表)蒸发沸腾不同点特点不同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一定的温度下发生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蒸发时吸热温度降低沸腾时吸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影响因素不同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大气压有关系:大气压越大,沸点越高;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相同点都属于汽化现象,都要吸热(状态由液态—气态)知识点6、液化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与汽化相反,液化是一个放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