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艺术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钱老师给我提供了这个机会就“家庭教育”这个话题和各位共同探讨,交流意见,我感到十分荣幸。
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一下作为班主任我是怎样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希望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一、性格培养的艺术真正的素质教育应当是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这才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性格培养却往往是中国家庭教育较为忽视的。
很多老师应该听过性格色彩,其实性格色彩是一个很简单的性格分析的工具,他把人的性格分成红、蓝、黄、绿的四种类型。
我认为家长如果想要做好家庭教育首先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色彩,才能因材施教。
每届新生入学我先给家长讲性格色彩,但是很多人说我不太清楚红、蓝、黄、绿是什么意思,那很多人就问我说,到底性格色彩有什么用。
性格色彩的用途告诉你的第一件事情,当你了解了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和反应的时候,你才能发自内心的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面,每一个人对同一个事情的反应不一样,你要去学会理解,这是性格的差异,并非其他人一定要和你一样。
红色性格:外界认可是自信源动力蓝色性格:需要疏导的“焦虑症患者”黄色性格:硬碰硬没好处绿色性格:习惯的养成是关键家长们如果了解不同性格的不同特点,就知道如何用差异化的方法去和孩子相处,也可以和孩子取得融洽、和谐的关系。
每届新生先让家长和孩子明白性格色彩的差异,之后会少很多摩擦。
新生入学第一次家长会由孩子和家长共同总结出每位同学的性格色彩,这样孩子之间有冲突,家长和孩子之间有矛盾都好解决。
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这是故事有点长。
那么接下来我就举一个乐嘉老师曾经在“超级演说家”中举的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马上让您进入到红、蓝、黄、绿的世界。
我记得在我们小时候跟着爸爸妈妈去上街,不同性格的小孩跟着爸爸上街买东西的时候,他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第一个小孩,走在路上的时候管不住自己,“爸,你来呀。
”“爸,你给我买一个哈利波特的魔法帽。
”“买什么买,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
“爸,我真的好喜欢,给我买一个吧。
你看,我真的喜欢,买一个吧。
”老爸说“不买,赶紧回家吃饭。
”老爸一走,这个小孩的本能反应在后面哇哇哭了两下子,发现他爸爸不理他,也没有用,所以就非常沮丧的和爸爸走了。
回到家里面以后,发现他妈妈给他买了一盒积木,他马上把这个哈利波特魔法帽的事情就给忘记了。
如果您的孩子是这种状态,他就属于典型的红色性格。
对于红色性格的孩子外界认可是自信源动力。
第二个小孩跟他爸爸上街,走在路上,注意,他的反应是中规中矩走在后面,这个时候老爸过来了,“怎么不走,快点走。
”“爸爸,你觉得我这段时间表现好吗,那你上次是不是说过表现好的孩子应该是有奖励的,那你可不可以……”“老爸今天没有带钱。
”“哦,那好吧。
”这个儿子就不说话了,跟爸爸回家,但是三个礼拜以后,他爸爸突然反应过来,在这三个礼拜的过程当中小孩在家里面基本上不太说话。
“谁欺负你了?”“没有”“老爸今天发奖金了,你有什么要求提出来,老爸统统满足。
”“爸爸你说话算数吗?”“老爸说话当然算数。
”“可是你上次说话就没有算数。
”“什么时候我说话不算数?”“你忘了,那就算了。
”不管他爸爸怎么启发,他都不会把他心里的想法讲给他爸爸听,因为他觉得当时他希望要得东西没有得到。
如果您的孩子是这种状态,他就属于典型的蓝色性格。
他有想法以后他不愿意通过他的嘴巴表达出来,他更加多的是希望通过暗示的方法,能够含蓄的让你明白,自己能够理解,但是他也不容易从他的想法中走出来。
蓝色性格是需要疏导的“焦虑症患者”。
还有第三种小孩,走在路上的时候,他走在老爸前面,带着老爸走,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哈利波特魔法帽,他的本能反应“爸,你知道吗?我每次跟你出来都特别开心,因为我觉得你是全世界最好的爸爸。
爸,你来,爸,给我买一个,爸,其实这个东西我不是为我买,关键是我们班同学都有,如果我没有的话,下回去参加家长会我没面子无所谓,你老人家会多没面子。
爸,你到底买不买,不买是吧?”回到家里面以后磨着这个爷爷奶奶一定要给他买。
这是第三种小孩。
具有这种性格的孩子是典型的黄色性格。
如果有希望他达到的东西,他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达到。
黄色性格的孩子硬碰硬没好处。
对黄色。
他的目标很坚定,当你面对黄色性格的时候,你强硬地告诉它一定要这样,一定要这样,一定要这样,只会激发起来他的逆反的情绪。
其实,你换一个方法,他就会很愿意听你的话,如果你先给他了一个目标,让他来帮助你,同时制造了一个竞赛的场景,他会很乐意完成你希望他完成的事情。
注意还有第四种小孩,如果你生的是第四种小孩那就会非常好养,因为跟他老爸上街的时候,牢牢地抓住老爸的衣角,不管老爸走在哪里,他就跟在哪里,然后他走,就在路上算看到这个东西他也笑一笑,别人有跟我有个什么关系,然后就走走走,他连要求都不提。
第四种性格是绿色性格,最大的特点是乐天知命,与世无争,心态平和,他的欲望也不多,别人有就有好了,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觉得我现在过得这样就蛮好的。
绿色性格的孩子要注意习惯的养成是关键。
这就是最最简单红、蓝、黄、绿四个性格的类型。
家长们如果了解不同性格的不同特点,就知道如何用差异化的方法去和孩子相处,也可以和孩子取得融洽、和谐的关系。
这就是最最简单红、蓝、黄、绿四个性格的类型。
家长们如果了解不同性格的不同特点,就知道如何用差异化的方法去和孩子相处,也可以和孩子取得融洽、和谐的关系。
希望对大家有用。
二、家校合作的艺术这一点我们多数班主任都做的很好。
家长通过和学校、老师的接触、交流,了解学校的教学要求、教学安排等,以及孩子在学校里的受教育情况,包括学习成绩、道德品质、思想状态、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在家校沟通合作中,老师也能通过和家长的交流及时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
第二点家校合作大家做的都会很好,我少说一些,我班三群:家长QQ群、家长微信群、校园中国卡使得我与家长保证每天及时的交流。
我也很喜欢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家长会。
三、榜样的艺术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家庭教育中用榜样的言行,使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人格化,使孩子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教育,增强教育的吸引性和有效性,激励孩子去模仿、学习高尚的品德行为,自学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
在家庭教育中,榜样的示范作用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家长正确地给予引导。
有些家长边打麻将边让孩子学习,怎么会有说服力。
所以先做通家长的思想,让家长有意识成为孩子的榜样。
四、信任、尊重、理解的艺术这个图片是现在很流行的一个拓展训练项目叫做信任背摔,背摔需要信任,背摔前信任是一种决定,背摔后信任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这种倾向会引发很多基于信任的行为。
我们现在社会很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包括父母与孩子的信任。
我给大家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和妈妈去超市,他对超市充满好奇,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到那边看看”,妈妈说“不要四处乱跑,跑丢了就找不到妈妈了”。
可是小孩子没有听妈妈的话还是跑走了,妈妈就在后面偷偷的跟着,过一段时间小孩子看够了一回头找不到妈妈了就放声大哭,过一会妈妈走出来对孩子说“你看找不到妈妈了吧,下次还敢不敢到处乱跑”。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也是一个小孩子和妈妈去超市也是充满好奇想四处看看,这位妈妈告诉孩子在超市里走要注意什么,妈妈会在后面跟着你,而且每隔一小段时间你要回头看看妈妈是不是在后面。
孩子就按照妈妈说的去做,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回头看总能看见妈妈跟在后面用充满爱的目光注视着他。
后一个故事中的妈妈就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而且能尊重理解孩子的好奇心,并指导孩子如何去做。
信任孩子不是口头上的鼓励,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的能力,大胆放手。
美国前总统布什夫人在美国一所著名女子私立学校的一次毕业典礼上曾深情地说:“年轻的女士们,有一天当你们到了我这样年纪的时候(布什夫人当时已70岁)你们回顾你们一生,决不会因为曾经错过一次赚钱的机会、一笔生意的交易而感到后悔,你们却会因为没有好好花时间和你们的孩子、和你们的丈夫、和你们所心爱的人建立美好的关系而感到后悔不已。
”布什夫人的肺腑之言,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五、激励的艺术教育的奥秘就是为孩子找好感觉,帮他找好孩子的感觉,找学习好的感觉。
大多数老师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如果哪一天,表扬了哪个孩子,一整天,这个孩子的学习情绪都会很高涨,认真写作业,举手回答问题,脱胎换骨了一般。
原因就在于那一天孩子的心灵是快乐的、舒展的。
研究发现:创造性高的人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大脑常出现α波,α波是人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大脑中常出现的脑电波,大脑放松,防止紧张,会出现α波,创造性最高。
表扬、奖励孩子的方式很多,夸奖、赞许、点头、微笑、亲昵等,都能达到激励孩子上进的目的。
物质奖励也可以有,可以赠送书籍、学习用品等,但要慎用金钱,更不能让孩子小小的年纪,纯净的心灵过早地染上铜臭气。
心理学中有一条非常出名的黄金定律叫做德西效应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戏,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给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他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
比如,父母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五名,就奖励你一部手机“等等。
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正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的消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