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一数》教学设计
乐土镇中心小学刘公川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19-21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单位间的关系。
3、通过拨一拨活动,初步感受数位及位值原则。
4、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动画展示,体会大数。
1、师:寒假期间,小淘气到各地去旅游,给我们寄来了四张照片,
我们来看看吧!
图中画了什么?你知道它有多高吗?(出示图1)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这是我国的珠穆朗玛峰,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有多高,我们来读一读这个数吧。
)
图中有什么?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多少颗?(还有更多的星星是用肉眼看不见的,只能借助于望远镜。
)
这幅图又告诉我们什么?谁来介绍一下?
从这些图片中,
你发现了哪些数?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2、师:这些图片让我们认识了很多新知识,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大数,谁来介绍一下?
3让学生看看我们学校的简介,感受一下生活中的大数,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揭题:生活中的大数)
二、探索新知,感悟大数。
1建立表象,数一数。
出示一个大的正方体(有1000个小的正方体组成):请你估计一下,有多少个?
到底有多少个,你准备怎么数?(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和同桌说一说)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师:用你们的方法我们来数数看?(课件演示)
第一步:学生一齐数,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板书:
10个1是10计数单位是:十。
第二步,每10个是一排,一排一排地数,10、20、30、40、50、60、70、80、90
下一个该怎么数?
100,对,当我们数到10个10的时候就是100了。
板书:10个10是100,计数单位是:百。
(3)每100个是一层,一层一层地数,数到900时,现在有几个100了?接下来是几个百?10个百是多少?1000,对10个100是1000
板书:10个100是1000,计数单位是:千。
(4)谁能把刚才的数的方法和大家说一下,先怎么数,再怎么数,课件再演示一遍。
2、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知道了一个大正方体是1000
个小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师:我们班的同学真的很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数成千上万小积木的方法了,
老师心里想的一个数字,并把它用积木表示出来,同学们能根据积木数猜出老师心里想的数字吗?课件出示
2、请学生介绍,你怎么数得那么快啊?
四、抽象模型,感受一千、
1、感受一千页书有多厚。
师:看到你们学得那么好,笑笑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你们看(课件)一本书大约有
100页,10本书有多少页?有多厚?我们来试试看,拿出一本书比划一下,叠上10本书再比划一下,想象一下。
2、感受一下1000人做早操是怎么样的?
我们学校有多少人,想象一下,1000人做早操需要多大的地方。
五、拨一拨,感知数位:
1、刚才咱们学会了数成百上千的数,现在咱们学习怎么把这么大的数表示出来。
指名用计数器拨数(100以内)。
2、评价后尝试拨出1000以内的数。
3、数数练习:从298数到302.(课件呈现)。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怎样读出和写出大数。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0个一是(十)10
10个十是(百)100
10个百是(千)1000
《数一数》说课稿
乐土镇葛桥小学李士富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大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
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是学习万以内数的基础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千”,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当我准备上这一节课时,了解到本节课需要从生活中列举出许多关于大数方面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大数,而许多有关建筑、旅游等方面的图片刚好就有这方面的实例,通过图片既能让学生欣赏实景,同时又能感受到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大数,从而感受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研读本课的教材,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是感受大数,认识千。
难点是充分感知一千,一万有多大,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在情境创设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大数,调动
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引导探究这个环节,我从设疑、猜想、操作、验证几个方面,借
助于实物和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千”,同时,通过电脑的演示,很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相邻单位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虽然学生只是学习了100以内的数,但从生活经验中,他们对大数还是有比较具体的感受。
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数位顺序、数的组成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
基于此,我开课时直接从生活中的一些大数入手,让学生进行直接的感知,然后和以前的数相比较,比较它们的不同,从而进行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在预设之初,我考虑:虽然学生对生活中的大数并不陌生,但他们也仅仅只是知道、认识这些大数,而对计数单位、数位顺序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不了解,特别是单位之间的关系,将是他们学习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
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熟悉的情景贯穿始终,数正方体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听为主动探究、思考使学生能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借助这些手段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同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借
助于课件的直观演示,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大数,在动手操作实践中感知大
数,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感。
在整节课中,引导、观察、分析始终贯穿整个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生活中有大数。
设计意图: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大数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自然的引入数数活动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积极参与的信心。
( 二)、引导探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1、设疑在这个环节,我依次出示大正方体模型、小正方体模型并请学生猜一猜这个大正方体大约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众说不一时,问:你能用什么办法才能准确地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探究、验证、在这个环节,层层递进,由“百”过渡到“千”然后是“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对生活中的大数的认识和数位间的关系的了解是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即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利用电脑课件数正方体来突破这个难点。
在生活中或课堂上如果让学生数一千个和一万个具体的实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通过课件数正方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这样直观的活动的正方体的演示,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了数位顺序和数位之间的进率,为以后读、写万以内的数和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以及万以内数的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设计可以同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具体化了,使学生更感兴趣,更易理解了。
(三)、体验生活,感悟大数。
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再来体验生活中的大数就水到渠成了。
活动一:10本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000页;活动二:阅兵方阵;活动三:人民大会堂的图片;活动四:一所学校大约
2000人,几所这样的学校才有一万人?通过这四格小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较大的数的初步认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四)、应用新知,学以致用
为了巩固新学知识,在游戏结束后,适时的安排了练习题,说一说,巩固学生对计数单位及数位的进一步的认识。
课外作业涂一涂,则是对本节课的拓展,涂色这一活动可以提高
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学知识得到强化。
预期效果:课前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是:通过动手及直观的演示,学生能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