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2、学科:数学
3、课题:简便计算第三课时“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4、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简便计算第三课时乘、除法的灵活应用,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也是小学中段学生很难准确掌握的部分,更是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简便运算切实打下基础的铺垫过程。

同时,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尝试中有所发现,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思考中发展自我。

因此,我指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简便计算对于小学中段学生来说,简便计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

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简便算法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

相应地,老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必要时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理过程,从而解决其灵活之根本。

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2)使学生在计算乘法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3)掌握乘、除法使用的算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分类比较等方法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独立观察、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乘、除的灵活应用的探索发现活动中,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简便计算给我们数学中的计算带来的方便,激发热爱数学和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
(1)灵活应用运算定律。

(2)理解算理过程及算法。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为基础,探究式学习法为主,结合目标教学法和讨论交流法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1、口答
分别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减法性质a-b-c=a-(b+c)
2、填空
24=4×( ) 25=()÷4
32= 4×() 125=1000÷()
(二)、新授教学
1、教学例4
A、出示例4的插图和已知条件
提问?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明白“一打装”是指一筒12个
B、根据图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之一、每幅羽毛球拍多少钱?
问题之二、每只羽毛球拍多少钱?
问题之三、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问题之四、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问题之五、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问题之六、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少花了多少钱?
C、尝试解答问题
(1)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解决不同的6个问题。

(2)每个小组交换问题解决。

(3)每个小组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案
(4)展示尝试结果
330 ÷5=66(元)
330 ÷ 5 ÷2=33(元)或330 ÷(5×2)
25×12=300(个)
32×25=800(元)
330+32×25=330+800=1130(元)
62×25-330=470(元)
(5)教师评价学生:同学们答得很棒,老师想问问你们使用的算的方法还是用简算的方法,能告诉老师吗?
(6)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算理方法。

通过学生的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
例如在计算25×12时,把12写成4与3的乘积,目的是4个25的乘积是100,可得25×12=25×4×3=100×3=300,又如12×25=12×100 ÷4=1200 ÷4=300,是把25筒看成100筒,扩大到原来的4倍,为使积不变,再除以4.
(7)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自主理解32×25的两种简便算法
(三)、课堂巩固练习
1用不同的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64 125×32
2、水果店有苹果72筐,每筐25千克。

卖出一半后,还剩多少千克?(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
七、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25×12 12×25 32×25 32×25
=25×4×3 = 12×100÷4 =8×4×25=32×100÷4
=100×3 =1200÷ 4 =8×(4×25) =3200÷4
=300(元)=300(元)=8×100=800(元)
=800(元)
八、教学反思:
1、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我精心设计了练习,由浅入深,不仅有层次,有坡度,而且环环相扣,有坡度,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均衡得到了发展,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情感得到了满足。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也有的知识经验,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猜测验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乘、除法的灵活应用的探索发现活动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对乘、除法的灵活应用的规律获得了真正的理解。

相关主题